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空氣彈簧,其能夠通過有效地發揮止動部件的彈性而提高放氣時的緩沖性。空氣彈簧(1)具有外筒(11)、下面板(12)、隔膜(13)、橡膠下板(15)、內置止動部件(16)、止動部件金屬件(17)。在下面板(12)的與外筒(11)相對的第2相對面(12a)上形成有引導部(12b),該引導部(12b)在沿主載荷方向的方向上凸出,在與主載荷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與止動部件金屬件(17)相對。止動部件金屬件(17)的與引導部(12b)相對的止動部件外表面(17a)及引導部(12b)的與止動部件金屬件(17)相對的引導部內表面(12c)中的至少一個面,成為動摩擦系數減小的面。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空氣彈簧,更確切地說,涉及一種能夠通過有效發揮止動部件的彈性而提高放氣時的緩沖性的空氣彈簧。
技術介紹
在鐵道車輛等中,為了減輕在車輛行駛時車體所承受的沖擊或振動,在車體和轉向架之間配置有空氣彈簧。作為空氣彈簧,參照圖8及圖9,眾所周知一種無承梁空氣彈簧100,其主要具有外筒110 ;配置在外筒下方的下面板120 ;以連接外筒110和下面板120的方式配置的橡膠制的隔膜130 ;位于下面板120下方的層疊橡膠140 ;以及位于層疊橡膠140下方的層疊橡膠下板150。另外,出于在爆裂狀態等放氣狀態下確保良好的緩沖性等目的,還提出在外筒和下面板之間配置有由橡膠等形成的止動部件的空氣彈簧(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至8)。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3 - 254378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7 - 127264號公報專利文獻3 日本特開2003 - 294073號公報專利文獻4 :日本特開2009 - 222197號公報專利文獻5 日本特開2009 - 52604號公報專利文獻6 :日本特開2010 — 169178號公報專利文獻7 日本特開2008 - 302902號公報專利文獻8 :日本特開2008 - 302845號公報在專利文獻I至8中提出的空氣彈簧中,在放氣狀態下,在與止動部件的上部接觸而配置的止動部件金屬件在主載荷方向上位移(下降)時,在與主載荷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與止動部件金屬件相對的其他結構部件,有時會與該止動部件金屬件接觸。在此情況下,止動部件金屬件受到因與其他結構部件的接觸而產生的摩擦阻力,由于該摩擦阻力的影響,可能會妨礙止動部件金屬件在主載荷方向上的順滑的位移。由此,不能夠充分發揮與止動部件金屬件的下部接觸而配置的止動部件所具有的彈簧常數(彈性),其結果,存在很難確保放氣狀態下的良好的緩沖性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就是鑒于上述情況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通過有效地發揮止動部件的彈性而提高放氣時的緩沖性的空氣彈簧。本專利技術的空氣彈簧具有第I支撐部件;第2支撐部件,其在從第I支撐部件觀察時,在主載荷方向上與第I支撐部件隔開間隔地配置;可彈性變形的隔膜,其通過將第I支撐部件和第2支撐部件連接而形成封閉空間;第3支撐部件,其在從第2支撐部件觀察時,配置在與第I支撐部件相反的那一側;可彈性變形的止動部件,其配置在止動部件支撐面上,該止動部件支撐面為第I相對面、第2相對面或第3相對面中的某一個面,其中,第I相對面是第I支撐部件的與第2支撐部件相對的那一側的面,第2相對面是第2支撐部件的與第I支撐部件相對的那一側的面,第3相對面是第3支撐部件的與第I支撐部件相對的那一側的面;以及第4支撐部件,其在從止動部件觀察時,配置在與第2止動部件支撐面側相反的那一側。在第I相對面或第2相對面上形成有引導部,該引導部在沿主載荷方向的方向上凸出,在與主載荷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與第4支撐部件相對。第4支撐部件的與引導部相對的面以及引導部的與第4支撐部件相對的面中的至少一個面,成為動摩擦系數減小的面。在本專利技術的空氣彈簧中,第4支撐部件的與引導部相對的面以及引導部的與第4支撐部件相對的面中的至少一個面,成為動摩擦系數減小的面。因此,在放氣狀態下,在第4支撐部件與引導部接觸且在主載荷方向上位移的情況下,使得第4支撐部件由于與引導部的接觸而受到的摩擦阻力得到抑制。由此,與動摩擦系數沒有減小的情況相比,第4支撐部件能夠在主載荷方向上更加順滑地位移。其結果,能夠充分發揮配置有第4支撐部件的止動部件所具有的彈性。因此,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空氣彈簧,可以提供一種能夠通過有效地發揮止動部件的彈性而提高放氣時的緩沖性的空氣彈簧。在上述空氣彈簧中,第4支撐部件也可以配置為,在與主載荷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與引導部隔開間隔。由此,在第4支撐部件在主載荷方向上位移的情況下,能夠抑制第4支撐部件和引導部的接觸。其結果,能夠使第4支撐部件在主載荷方向上更加順滑地位移。在上述空氣彈簧中,引導部也可以以與第4支撐部件的外周面相對的方式,形成在第I相對面或第2相對面上。這樣,在上述空氣彈簧中,能夠采用更加簡單的構造來提高放氣時的緩沖性。上述空氣彈簧也可以還具有可彈性變形的外部止動部件,在從第2支撐部件觀察時,該外部止動部件配置在與第I支撐部件側相反的那一側。另外,外部止動部件可以具有將多個硬質層及彈性層在主載荷方向上交替層疊的構造。由此,能夠進一步提高放氣時的空氣彈簧的緩沖性。在上述空氣彈簧中,止動部件例如也可以具有形成有中空部的圓筒形狀。這樣,作為止動部件的形狀能夠采用多種形狀。在上述空氣彈簧中,止動部件也可以成為在主載荷方向上受到壓縮的狀態。由此,放氣時的止動部件的壓縮量進一步減小,其結果,能夠進一步減小車體的下沉量。在上述空氣彈簧中,也可以在第4支撐部件的包含外周部的區域形成有彎曲部,該彎曲部以向止動部件支撐面側接近的方式凸出。由此,第4支撐部件和止動部件支撐面的距離進一步減小,在放氣時,第4支撐部件和配置在止動部件支撐面側的部件容易抵接。其結果,放氣時的止動部件的壓縮量進一步減小,能夠進一步減小車體的下沉量。在上述空氣彈簧中,也可以在第4支撐部件的與引導部相對的面及引導部的與第4支撐部件相對的面中的至少一個面上配置有光滑部件。另外,也可以在第4支撐部件的與引導部相對的面及引導部的與第4支撐部件相對的面中的至少一個面上形成有表面涂層。由此,在第4支撐部件與引導部接觸且在主載荷方向上位移的情況下,能夠更加有效地抑制第4支撐部件因與引導部的接觸而受到的摩擦阻力。其結果,能夠使第4支撐部件在主載荷方向上更加順滑地位移。在上述空氣彈簧中,引導部也可以以與第4支撐部件的內周面相對的方式,形成在第I相對面或第2相對面上。更具體地說,也可以在第4支撐部件上形成由內周面包圍的中空部,引導部通過形成在該中空部內而與內周面相對。另外,也可以使止動部件具有形成有中空部的圓筒形狀,引導部形成為位于止動部件的中空部內。通過采用上述構造,相比于以與第4支撐部件的外周面相對的方式形成引導部的情況,能夠使空氣彈簧的構造更加緊湊。在上述空氣彈簧中,也可以使止動部件成為在主載荷方向上受到壓縮的狀態。由此,放氣時的止動部件的壓縮量進一步減小,其結果,能夠進一步減小車體的下沉量。在上述空氣彈簧中,也可以在第4支撐部件的與引導部相對的面及引導部的與第4支撐部件相對的面中的至少一個面上配置有光滑部件。由此,在第4支撐部件與引導部接觸且在主載荷方向上位移的情況下,能夠更加有效地抑制第4支撐部件因與引導部的接觸而受到的摩擦阻力。其結果,能夠使第4支撐部件在主載荷方向上更加順滑地位移。專利技術的效果由上述說明可知,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空氣彈簧,可以提供一種能夠通過有效地發揮止動部件的彈性,從而提高放氣時的緩沖性的空氣彈簧。附圖說明圖1是表示空氣彈簧的構造的概略剖視圖。圖2是用于說明空氣彈簧的動作的概略剖視圖。圖3是表示空氣彈簧的構造的概略剖視圖。圖4是表示空氣彈簧的構造的概略剖視圖。圖5是表示實施方式2的空氣彈簧的構造的概略剖視圖。圖6是表示空氣彈簧的構造的概略剖視圖。圖7是表示空氣彈簧的構造的概略剖視圖。圖8是表示現有的空氣彈簧的構造的概略剖視圖。圖9是表示現有的空氣彈簧的構造的概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空氣彈簧,其具有:第1支撐部件;第2支撐部件,其在從所述第1支撐部件觀察時,在主載荷方向上與所述第1支撐部件隔開間隔地配置;可彈性變形的隔膜,其通過將所述第1支撐部件和所述第2支撐部件連接而形成封閉空間;第3支撐部件,其在從所述第2支撐部件觀察時,配置在與所述第1支撐部件相反的那一側;可彈性變形的止動部件,其配置在止動部件支撐面上,該止動部件支撐面為第1相對面、第2相對面或第3相對面中的某一個面,其中,第1相對面是所述第1支撐部件的與所述第2支撐部件相對的那一側的面,第2相對面是所述第2支撐部件的與所述第1支撐部件相對的那一側的面,第3相對面是所述第3支撐部件的與所述第1支撐部件相對的那一側的面;以及第4支撐部件,其在從所述止動部件觀察時,配置在與所述止動部件支撐面側相反的那一側,在所述第1相對面或所述第2相對面上形成有引導部,該引導部在沿所述主載荷方向的方向上凸出,在與所述主載荷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與所述第4支撐部件相對,所述第4支撐部件的與所述引導部相對的面以及所述引導部的與所述第4支撐部件相對的面中的至少一個面,成為動摩擦系數減小的面。
【技術特征摘要】
2012.04.10 JP 2012-0893691.一種空氣彈簧,其具有: 第I支撐部件; 第2支撐部件,其在從所述第I支撐部件觀察時,在主載荷方向上與所述第I支撐部件隔開間隔地配置; 可彈性變形的隔膜,其通過將所述第I支撐部件和所述第2支撐部件連接而形成封閉空間; 第3支撐部件,其在從所述第2支撐部件觀察時,配置在與所述第I支撐部件相反的那一側; 可彈性變形的止動部件,其配置在止動部件支撐面上,該止動部件支撐面為第I相對面、第2相對面或第3相對面中的某一個面,其中,第I相對面是所述第I支撐部件的與所述第2支撐部件相對的那一側的面,第2相對面是所述第2支撐部件的與所述第I支撐部件相對的那一側的面,第3相對面是所述第3支撐部件的與所述第I支撐部件相對的那一偵_面;以及 第4支撐部件,其在從所述止動部件觀察時,配置在與所述止動部件支撐面側相反的那一側, 在所述第I相對面或所述第2相對面上形成有引導部,該引導部在沿所述主載荷方向的方向上凸出,在與所述主載荷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與所述第4支撐部件相對, 所述第4支撐部件的與所述引導部相對的面以及所述引導部的與所述第4支撐部件相對的面中的至少一個面,成為動摩擦系數減小的面。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氣`彈簧,其中, 所述第4支撐部件在與所述主載荷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與所述引導部隔開間隔地配置。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氣彈簧,其中, 所述引導部以與所述第4支撐部件的外周面相對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第I相對面或所述第2相對面上。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空氣彈簧,其中, 該空氣彈簧還具有可彈性變形的外部止動部件,其在從所述第2支撐部件觀察時,配置在與所述第I支撐部件側相反的那一側。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空氣彈簧,其中, 所述外部止動部件具有...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澤隆之,
申請(專利權)人:住友電氣工業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