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電動動力轉向裝置。在將轉向操作軸(3)支承為能夠旋轉的轉向管柱(15),保持有扭矩傳感器(19)和電動馬達(12)。在安裝有對電動馬達(12)的驅動進行控制的控制電路(30)的控制基板(29),在與轉向操作軸(3)的中心軸線(C1)平行的第一方向(X1)上的第一端部(31)和第二端部(32),點對稱地分別設置有能夠以擇一方式與扭矩傳感器(19)連接的第一端子組(G1)和第二端子組(G2)。在與第一方向(X1)正交的第二方向(X2)上的一端部(第三端部(33))設置有能夠與電動馬達(12)連接的第三端子組(G3)。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電動動力轉向裝置。
技術介紹
存在生成轉向操作輔助力的馬達的安裝位置根據左側方向盤(left sidesteering wheel)用和右側方向盤(right side steering wheel)用而不同的電動動力轉向裝置。日本特開2004-130890號公報公開了在控制基板設置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的結構,其中,第一連接部用于連接左側方向盤所應用的電動馬達,第二連接部用于連接右側方向盤所應用的電動馬達。然而,在日本特開2004-130890號公報中,第一連接部以及第二連接部由于承擔向電動馬達供給電源的作用而存在大型化的趨勢。因此,成為控制基板變得大型化、電動動力轉向裝置變得大型化的原因。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提供能夠使用共通的控制基板而不受電動馬達的安裝位置所影響并且小型的電動動力轉向裝置。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例子的特征,使與電動馬達連接用的連接部組單一化,并設置兩個與扭矩傳感器連接用的連接部組,從而能夠使用共通的控制基板而不受電動馬達的安裝位置的改變所影響。附圖說明根據以下對附圖的例子進行的說明可知本專利技術的具體結構、特征以及優點,在附圖中對相同的元素標記相同的數字。圖1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方式的電動動力轉向裝置的簡要結構示意圖。圖2是電動動力轉向裝置的側視圖,示出了將電動馬達安裝于轉向管柱的左側的情況下的簡要結構。圖3是控制基板的示意圖。圖4是將電動馬達安裝于轉向管柱的右側的情況下的電動動力轉向裝置的側視圖。圖5是其他實施方式的控制基板的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進行說明。圖1是表示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方式的電動動力轉向裝置的簡要結構的示意圖。電動動力轉向裝置I具備一端連結有方向盤2的、作為轉向操作傳遞軸的轉向操作軸3、經由萬向聯軸器4與轉向操作軸3連結的中間軸5、經由萬向聯軸器6與該中間軸5連結的小齒輪軸7、形成與設置于小齒輪軸7的前端部的小齒輪8嚙合的齒條并向車輛的左右方向延伸的齒條軸10、以及經由作為傳遞機構的減速機構11向轉向操作軸3賦予轉向操作輔助力的電動馬達12。本實施方式為電動馬達12輔助作為轉向操作傳遞軸的轉向操作軸3進行轉向操作的、所謂的轉向管柱輔助式電動動力轉向裝置。然而,本專利技術還能夠應用于電動馬達12輔助作為轉向操作傳遞軸的小齒輪軸7進行轉向操作的、所謂的小齒輪輔助式電動動力轉向裝置、和電動馬達12輔助作為轉向操作傳遞軸的齒條軸8進行轉向操作的、所謂的齒條輔助式電動動力轉向裝置。轉向操作軸3插通作為外框的轉向管柱15,并能夠旋轉地支承于該轉向管柱15,該轉向管柱15經由托架14固定于車身13。作為外框的轉向管柱15具備管柱管(columntube) 16 ;與管柱管16的軸向的下端連結的第一殼體17 (相當于傳感器殼體);以及與第一殼體17的軸向的下端連結的第二殼體18 (相當于齒輪殼體)。在第一殼體17收容有用于檢測對方向盤2賦予的轉向操作扭矩的扭矩傳感器19。在第二殼體18收容有減速機構11。齒條軸10能夠在軸向上移動地支承于筒狀的齒條殼體20。在齒條軸10的兩端部分別連結有橫拉桿21,各橫拉桿21經由轉向臂(未圖示)與轉向輪22連結。利用小齒輪軸7、齒條軸10以及橫拉桿21等構成了用于使轉向輪22轉向的轉向機構A。若操作方向盤2而使轉向操作軸3旋轉,則該旋轉經由中間軸5等傳遞至小齒輪8,并通過小齒輪8以及齒條9變換成齒條軸10的、沿車輛的左右方向的直線運動。由此,實現轉向輪22的轉向。轉向操作軸3具有與方向盤2連接的、作為第一軸的第一轉向操作軸23 ;和與萬向聯軸器4連接的、作為第二軸的第二轉向操作軸24。上述第一轉向操作軸23以及第二轉向操作軸24經由作為連結軸的扭力桿25在同軸上相互連結。第一轉向操作軸23以及第二轉向操作軸24能夠相互傳遞扭矩,并能夠在規定的范圍內相對旋轉。電動馬達12具備一體地固定于轉向管柱15的第二殼體18的馬達殼體12a、能夠旋轉地支承于該馬達殼體12a的輸出軸12b、固定于馬達殼體12a內的定子(未圖示)、以及能夠與輸出軸12b —體旋轉地連結的轉子(未圖示)。減速機構11具備驅動齒輪11a,其由能夠傳遞扭矩地與電動馬達12的輸出軸12b連結的蝸桿構成;和從動齒輪11b,其與驅動齒輪Ila嚙合,并由能夠與第二轉向操作軸24 一體旋轉地連結的蝸輪構成。電動動力轉向裝置I具備EQJ (Electronic Control Unit,電子控制單元)27,該ECU27包括根據由扭矩傳感器19檢測到的轉向操作扭矩和由車速傳感器26檢測到的車速來對電動馬達12進行驅動控制的微型計算機。在扭矩傳感器19中,根據由扭力桿25的扭轉引起的第一轉向操作軸23與第二轉向操作軸24的相對旋轉位移量所產生的磁束變化,檢測對第一轉向操作軸23以及第二轉向操作軸24賦予的轉向操作扭矩。在ECU27中,使用按照每個車速存儲了轉向操作扭矩與目標輔助量的關系的映射(map)來決定目標輔助量,并進行控制以使電動馬達12所生成的輔助力接近目標輔助量。若E⑶27驅動電動馬達12,則該動力通過包含驅動齒輪Ila以及從動齒輪Ilb的減速機構11而減速,并向第二轉向操作軸24傳遞。傳遞至第二轉向操作軸24的動力,經由中間軸5等而進一步傳遞至包含小齒輪軸7、齒條軸10、橫拉桿21以及轉向臂等的轉向機構A,從而輔助駕駛員的轉向操作。圖2是電動動力轉向裝置I的側視圖,示出了將電動馬達12安裝于轉向管柱15的左側的情況下的簡要結構。E⑶27具備一體地安裝于第二殼體18的E⑶箱(EOT box) 28、和收容于ECU箱28的控制基板29。在控制基板29安裝有控制電路30,該控制電路30根據來自扭矩傳感器19以及車速傳感器26的信號對電動馬達12的驅動進行控制。控制基板29具有與轉向操作軸3的中心軸線Cl平行的第一方向Xl上的一對端部、即第一端部31和第二端部32。另外,控制基板29具有與第一方向Xl正交的第二方向X2上的一對端部、即第三端部33和第四端部34。在第一方向Xl的一端部亦即第一端部31設置有能夠與扭矩傳感器19連接的、作為第一連接部組的第一端子組G1,在第一方向Xl的另一端部亦即第二端部32設置有能夠與扭矩傳感器19連接的、作為第二連接部組的第二端子組G2。在第二方向X2的一端部亦即第三端部33設置有能夠與電動馬達12連接的、作為第三連接部組的第三端子組G3。在第二方向X2的另一端部亦即第四端部34配置有用于輸入來自車載電池的電源的、作為電源輸入用連接部的電源輸入用連接器35、和用于輸入來自車速傳感器26的信號等車輛信號的、作為車輛信號輸入用連接部的車輛信號輸入用連接器36。作為第一連接部組的第一端子組Gl由多個作為第一連接部的第一端子37廣374構成。各第一端子37廣374能夠分別與來自扭矩傳感器19的、對應的輸出端子19f 194連接。作為第二連接部組的第二端子組G2由多個作為第二連接部的第二端子38廣384構成。各第二端子38廣384能夠分別與來自扭矩傳感器19的、對應的輸出端子19f 194連接。例如,第一端子37廣374以及第二端子38廣384由通孔構成,來自扭矩傳感器19的輸出端子19Γ194由插通并焊接到上述 通孔的銷端子構成。在從與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電動動力轉向裝置,具備:外框,其將轉向操作傳遞軸支承為能夠旋轉;扭矩傳感器,其保持于所述外框,并檢測轉向操作扭矩;電動馬達,其保持于所述外框,并經由傳遞機構向所述轉向操作軸傳遞動力;以及控制基板,其組裝于所述外框,并安裝有控制電路,該控制電路基于來自所述扭矩傳感器的信號來對所述電動馬達的驅動進行控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基板設置有:第一連接部組以及第二連接部組,它們分別配置于與所述轉向操作軸的中心軸線平行的第一方向的一對端部,能夠以擇一方式與扭矩傳感器連接;和第三連接部組,其配置于與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一端部,能夠與所述電動馬達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2011.08.30 JP 2011-1869761.一種電動動力轉向裝置,具備: 外框,其將轉向操作傳遞軸支承為能夠旋轉; 扭矩傳感器,其保持于所述外框,并檢測轉向操作扭矩; 電動馬達,其保持于所述外框,并經由傳遞機構向所述轉向操作軸傳遞動力;以及 控制基板,其組裝于所述外框,并安裝有控制電路,該控制電路基于來自所述扭矩傳感器的信號來對所述電動馬達的驅動進行控制,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基板設置有:第一連接部組以及第二連接部組,它們分別配置于與所述轉向操作軸的中心軸線平行的第一方向的一對端部,能夠以擇一方式與扭矩傳感器連接;和第三連接部組,其配置于與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一端部,能夠與所述電動馬達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動力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控制基板的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端部,配置有電源輸入用連接部、和車輛信號輸入用連接部。3.根據權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電動動力轉...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九郎丸善和,
申請(專利權)人:株式會社捷太格特,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