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是一種涂敷工具,該涂敷工具包括:后端封閉的外管,設置在該外管內并收納墨水吸留體、且前端與外部空氣連通而后端封閉的內管,由設在該內管的前端周部的涂敷體保持部保持、且后端與所述墨水吸留體連接的涂敷體,以及將由所述外管的內壁和所述內管的外壁形成的墨水罐的前端開口部密封的前端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墨水罐中填充有墨水,在所述涂敷體保持部設有將所述涂敷體的側面與所述墨水罐連通的墨水連通孔,該墨水連通孔不與所述墨水吸留體抵接,而且,在所述涂敷體保持部與所述涂敷體之間設有將所述內管前端和所述涂敷體保持部后端連通的空氣流路,該空氣流路與所述墨水連通孔分離。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涂敷工具,其具有收容水性或油性的書寫工具用墨水、化妝水、涂料、藥劑等這樣的液體(以下稱為墨水)的墨水罐,具有在進行書寫或涂敷時自動控制墨水連通的機構。另外,在本專利技術中,“前方”或“前端”是指涂敷體側,“后方”或“后端”是指墨水罐側,“高壓時”是指在打開帽的狀態下墨水罐內的空氣壓力高于大氣壓的狀態,“平常時”是指在打開帽的狀態下墨水罐內的空氣壓力與大氣壓相同的狀態,“大氣壓”是指當時或該地點的大氣壓力。
技術介紹
已知有墨水從墨水 !向涂敷體自動流出的書與用具(例如參考專利文獻I)。專利文獻I的書寫用具記載了以下內容,S卩:具有筆芯(涂敷體)、墨水吸留體、固定管、墨水罐以及空隙部(切槽6c),上述空隙部使筆芯側面與墨水吸留體前端雙方與墨水罐連通。并且,在高壓時,即使因墨水罐內的空氣膨脹造成墨水溢出,墨水吸留體也迅速吸收墨水,因此可以防止墨水從筆芯前端滴落下來。另外,專利文獻2的涂敷工具記載了以下內容,即:具有涂敷體、墨水吸留體、墨水連通部、墨水罐以及連接部,上述連接部使墨水連通部與墨水罐連通。并且,在高壓時,即使因墨水罐內的空氣膨脹而使得墨水強制性地從墨水罐溢出,溢出的墨水也不向涂敷體前端移動而被墨水吸留體吸收,因此可以防止墨水從涂敷體滴落下來。專利文獻1:日本實公平07-4527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3-226091號公報
技術實現思路
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課題專利文獻I的書與用具確實可以防止在聞壓時墨水iil內的空氣膨脹之際墨水從筆芯前端滴落下來。但是,直接接觸與墨水罐連通的空隙部的墨水吸留體由于通過本身的毛細管作用而容易自然吸收墨水 內的墨水,因此在平常時墨水也從墨水 向墨水吸留體流出。并且,由于流出的墨水不能全部返回墨水罐或筆芯,因此產生了與殘留在該墨水吸留體中的墨水的量相應地造成墨水使用效率降低這樣的問題。專利文獻2的涂敷工具確實可以防止在聞壓時墨水iil內的空氣膨脹之際墨水從涂敷體前端滴落下來。但是,與墨水罐連通的墨水連通部由于不能將所保持的全部墨水向涂敷體轉移,因此產生了與殘留在墨水連通部中的墨水的量相應地造成墨水使用效率降低這樣的問題。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所完成的第一專利技術是一種涂敷工具,該涂敷工具包括:后端封閉的外管,設置在該外管內并收納墨水吸留體、且前端與外部空氣連通而后端封閉的內管,由設在該內管的前端周部的涂敷體保持部保持、且后端與所述墨水吸留體連接的涂敷體,以及將由所述外管的內壁和所述內管的外壁形成的墨水罐的前端開口部密封的前端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墨水iip中填充有墨水,在所述涂敷體保持部設有將所述涂敷體的側面與所述墨水罐連通的墨水連通孔,該墨水連通孔不與所述墨水吸留體抵接,而且,在所述涂敷體保持部與所述涂敷體之間設有將所述內管前端和所述涂敷體保持部后端連通的空氣流路,該空氣流路與所述墨水連通孔分離。第二專利技術是根據第一專利技術所述的涂敷工具,其特征在于,將所述內管前端及所述涂敷體保持部后端中的至少一方與所述墨水連通孔連通的輔助空氣流路,與所述空氣流路分離地設置且不與所述墨水吸留體抵接地設置。專利技術的效果本專利技術由于僅有涂敷體與墨水罐連通,因此在平常時墨水幾乎不會向墨水吸留體轉移。因此,可以消除以往那樣的墨水殘余量的浪費,可以提高墨水的使用效率。另外,在涂敷體的后端由于連接墨水吸留體,即使在聞壓時墨水由于墨水 !內的空氣膨脹而溢出,墨水吸留體也可以迅速吸收墨水,可以防止墨水從涂敷體前端滴落下來。另外,如果在向整個涂敷體供應墨水之前墨水到達了封閉墨水連通孔的位置,則可能會造成向涂敷體的墨水 供應停止,但通過設置輔助空氣流路,使得空氣容易從墨水連通孔流入墨水罐內,可以向整個涂敷體供應墨水。另外,即使在連續消耗涂敷體的墨水時,空氣不僅從涂敷體,也可以從輔助空氣流路向墨水連通孔流入,因此向涂敷體的墨水供應不會停滯。另外,空氣向墨水連通孔的流入量可以利用輔助空氣流路的大小進行調整,因此即使是粘度比較高的墨水,也可以通過加大輔助空氣流路來向涂敷體充分地供應墨水。附圖說明圖1是第一實施例的涂敷工具的橫截面圖。圖2是第一實施例的涂敷工具的縱截面圖。圖3是第一實施例的涂敷工具的分解立體圖。圖4是第二實施例的涂敷工具的局部放大縱截面圖。圖5是圖4的A-A線截面圖。圖6是圖4的B-B線截面圖。圖7是圖5的C-C線截面圖。具體實施例方式(第一實施例)以下利用圖1至圖3就本專利技術的涂敷工具的實施例進行說明。外管I是封閉后端的管體。后端可以通過一體成型而事先封閉地進行成型,也可以用尾栓等另外的部件封閉。圖1和圖2是表示通過一體成型封閉的例子。另外,為了能確認內部墨水的消耗狀態,也可以采用透明或半透明的合成樹脂制的塑料。在上述外管I的內部設置收納了墨水吸留體3的內管2。該內管2呈同心圓狀地一體成型設置在上述外管I內,內管2和外管I具有雙重管的結構。這樣,上述內管2既可以與上述內管I 一體成型,也可以按照每一個部件各自成型內管2和外管I之后進行組合使用。另外,上述內管2的前端與外部空氣連通,后端封閉。上述內管2的后端的封閉方法可以通過一體成型事先封閉地進行成型,也可以利用尾栓7等其他部件封閉。尾栓7可以直接封閉內管2的后端面,也可以如圖1和圖2所示,使具有內部空間的管狀尾栓7與上述外管I的外壁面氣密嵌合,實質上封閉內管2的后端。如圖1和圖2所示,如果使用具有內部空間的管狀的尾栓7,就可以采用前后方向的長度大于外管I長度的墨水吸留體3。在上述內管2的前端周部設置涂敷體保持部21,將涂敷體4保持在該涂敷體保持部21上。上述涂敷體4可以使用例如以腈綸纖維、聚酯纖維、尼龍纖維、維尼綸纖維為原料并用樹脂使該原料加固了的纖維質涂敷體、或是合成樹脂的多孔質發泡體等多孔質涂敷體。上述涂敷體保持部21可以與上述內管2同徑地設置,也可以如圖1和圖2所示使涂敷體保持部21形成為小徑的異徑形狀。如果是異徑形狀,則容易對涂敷體4和墨水吸留體3的直徑進行各種組合,比較方便。上述涂敷體保持部21將上述涂敷體4壓入嵌合并保持在其內壁面。在上述涂敷體保持部21上設置墨水連通孔22和空氣流路23。上述墨水連通孔22是貫通了涂敷體保持部21壁面的通孔,與上述空氣流路23分離設置。如果在涂敷體保持部21的內壁面保持上述涂敷體4,則上述墨水連通孔22就構成為只與上述涂敷體4的側面連通。此時,墨水連通孔22不與上述墨水吸留體3抵接地構成。墨水連通孔22的形狀可以適當地采用圓形、橢圓形、三角形或四邊形等多邊形坐寸ο如果能確保連通內管前端和涂敷體保持部后端的空氣流路23,則對墨水連通孔22的大小沒有限制,但采用水性墨水時,優選在O. 7mm2 28mm2的范圍,采用油性墨水時,優選在O. 7mm2 15_2的范圍。如果將上述墨水連通孔22形成圓形,為了確保該優選范圍,米用水性墨水時,直徑為1. Omm 6. Omm,米用油性墨水時,直徑為1. Omm 4. 5mm。如果在該優選范圍內,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墨水過剩地向涂敷體4供應。作為進一步優選的范圍,在采用粘度為3 20mPa ·8、表面張力為30 40mN/m的水性墨水時,上述墨水連通孔22的大小優選在5mm2 15mm2的范圍,如果將上述墨水連通孔22形成圓形,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涂敷工具,該涂敷工具包括:后端封閉的外管,設置在該外管內并收納墨水吸留體、且前端與外部空氣連通而后端封閉的內管,由設在該內管的前端周部的涂敷體保持部保持、且后端與所述墨水吸留體連接的涂敷體,以及將由所述外管的內壁和所述內管的外壁形成的墨水罐的前端開口部密封的前端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墨水罐中填充有墨水,在所述涂敷體保持部設有將所述涂敷體的側面與所述墨水罐連通的墨水連通孔,該墨水連通孔不與所述墨水吸留體抵接,而且,在所述涂敷體保持部與所述涂敷體之間設有將所述內管前端和所述涂敷體保持部后端連通的空氣流路,該空氣流路與所述墨水連通孔分離。
【技術特征摘要】
2011.09.29 JP 2011-213790;2011.12.22 JP 2011-28101.一種涂敷工具,該涂敷工具包括: 后端封閉的外管, 設置在該外管內并收納墨水吸留體、且前端與外部空氣連通而后端封閉的內管, 由設在該內管的前端周部的涂敷體保持部保持、且后端與所述墨水吸留體連接的涂敷體,以及 將由所述外管的內壁和所述內管的外壁形成的墨水罐的前端開口部密封的前...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西川貴廣,影山伴廣,
申請(專利權)人:沙奇哈塔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