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機房空調,室內機和室外機,室內機包括殼體和設置在殼體內的制冷器件和控制器件,制冷器件包括壓縮機、過濾網、蒸發器、加濕器和風機,殼體分隔為空間相互獨立的控制室和制冷室,控制器件和壓縮機設置在控制室中,過濾網、蒸發器、加濕器和風機設置在制冷室中。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設置空間相互獨立的控制室和制冷室,并將機房空調的控制器件及制冷器件中的壓縮機設置在控制室內,將其余制冷器件設置在制冷室內,可減少制冷通道內的器件數量,以減小風道阻力,提升空調制冷效率。(*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能源
,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機房空調。
技術介紹
機房空調一般由用于制冷的系統器件和用于控制系統器件的控制器件組成,其中系統器件包括壓縮機、過濾網、蒸發器、加濕器和風機等;控制器件設置在控制盒內。由各個系統器件實現制冷,由控制器件實現對空調系統器件進行制冷控制。在傳統的機房空調中,一般是將壓縮機、控制器件等布置在制冷通道中,這樣會使制冷通道中器件較多,風道阻力較大,導致空調制冷效率不高。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種制冷效能聞的機房空調。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構造一種機房空調,包括室內機和室外機,所述室內機包括殼體和設置在所述殼體內的制冷器件和控制器件,所述制冷器件包括壓縮機、過濾網、蒸發器和風機,其中,所述殼體被分隔為空間相互獨立的控制室和制冷室,所述控制器件和所述壓縮機設置在所述控制室中,所述過濾網、蒸發器和風機設置在所述制冷室中。本技術所述的機房空調,其中,所述過濾網、蒸發器和風機以下出風方式由上至下布置在所述制冷室內。本技術所述的機房空調,其中,所述蒸發器呈倒“V”形結構設置在所述制冷室的上部分,所述過濾網覆蓋在所述蒸發器的外側,所述蒸發器下方設置有用于接收蒸發器冷凝水的第一接水盤,所述第一接水盤下方設置有風機。本技術所述的機房空調,其中,所述風機、蒸發器和過濾網以上出風方式由上至下布置在所述制冷室內。本技術所述的機房空調,其中,所述蒸發器呈正“V”形結構設置在所述制冷室的中間部分,所述蒸發器下方設置有第二接水盤,所述過濾網覆蓋在所述蒸發器的外側,所述風機設置在所述蒸發器與所述過濾網的上方。本技術所述的機房空調,其中,所述殼體被分隔為空間相互獨立的一個所述控制室和至少兩個所述制冷室;所述控制室設置在至少兩個所述制冷室的中間、左側或右側。本技術所述的機房空調,其中,所述控制室內設置有一個所述控制器件和兩個所述制冷室通過管路連接的壓縮機;所述控制器件設置在所述控制室內的上部分,兩個所述壓縮機布置在所述控制室內的下部分。本技術所述的機房空調,其中,所述控制室和所述制冷室分別為獨立的柜體,所述殼體由所述控制室和所述制冷室拼接而成。本技術所述的機房空調,其中,所述制冷室內還設置有加濕器。本技術所述的機房空調,其中,所述風機安裝在所述制冷室的底面上,所述風機的主體位于所述制冷室外。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通過設置空間相互獨立的控制室和制冷室,并將機房空調的控制器件及制冷器件中的壓縮機設置在控制室內,將其余制冷器件設置在制冷室內,可減少制冷室制冷通道內的器件數量,以減小風道阻力,提升空調制冷效率。附圖說明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附圖中圖1是本技術較佳實施例的單制冷通道下出風方式機房空調正視圖;圖2是本技術較佳實施例的雙制冷通道下出風方式機房空調正視圖;圖3是本技術較佳實施例的單制冷通道上出風方式機房空調正視圖;圖4是本技術較佳實施例的雙制冷通道上出風方式機房空調正視圖;圖5是本技術較佳實施例的采用下沉式風機的單制冷通道下出風方式機房空調正視圖。具體實施方式本技術較佳實施例的機房空調如圖1-圖4所示,包括室內機和室外機,室內機包括殼體10和設置在殼體10內的制冷器件和控制器件20,制冷器件包括壓縮機30、過濾網40、蒸發器50和風機60,控制器件20可設置在控制盒內。其中,殼體10被分隔為空間相互獨立的控制室11和制冷室12,控制器件20和壓縮機30設置在控制室11中,過濾網40、蒸發器50和風機60設置在制冷室12中。這樣通過設置空間相互獨立的控制室11和制冷室12,并將機房空調的控制器件及制冷器件中的壓縮機30設置在控制室11內,將其余制冷器件設置在制冷室12內,可減少制冷通道內的器件數量,以減小風道阻力,提升空調制冷效率。上述實施例中,機房空調可以采用上出風方式或下出風方式。當采用下出風方式時,制冷器件布局如圖1和圖2所示,過濾網40、蒸發器50和風機60在制冷室12內按由上至下順序布置。其中,蒸發器50呈倒“V”形結構設置在制冷室12的上部分,過濾網40覆蓋在蒸發器50的外側,蒸發器50下方設置有用于接收蒸發器50冷凝水的第一接水盤71,第一接水盤71下方設置有風機60。空調外部熱空氣從殼體10頂部進入到殼體10內,經過過濾網40過濾后,由蒸發器50完成制冷,并由風機60從殼體10底部排出冷卻后的冷空氣,完成下出風方式制冷。當采用上出風方式時,制冷器件布局如圖3和圖4所示,風機60、蒸發器50和過濾網40在制冷室12內按由上至下順序布置。其中,蒸發器50呈正“V”形結構設置在制冷室12的中間部分,蒸發器50下方設置有第二接水盤72,過濾網40覆蓋在蒸發器50的外側,風機60設置在蒸發器50與過濾網40的上方,空調外部熱空氣從殼體10正面或下面進入到殼體10內,從下至上經過過濾網40過濾后,由蒸發器50完成制冷,并由風機60從殼體10頂部排出冷卻后的冷空氣,完成上出風方式制冷。優選地,在上出風方式的機柜空調中,如圖3和圖4所示,在蒸發器50的第二接水盤72下方設置有一用于支撐該蒸發器50的隔板122,在隔板122下方設有預留空間123,以適應不同尺寸蒸發器50在制冷室12內的安裝。當所使用的蒸發器50結構體積較大時,可適當將該隔板122下移。進一步地,上述實施例中,只需滿足殼體10被分隔為空間相互獨立的控制室11和制冷室12,并將壓縮機30放置在控制室11內,以減少制冷室12內器件即可,并不限定所分隔出的控制室11和制冷室12個數。例如,當只需要一個制冷通道時,可以分隔出一個控制室11和一個制冷室12 ;當需要兩個或多個制冷通道時,可以分隔出兩個或多個制冷室12,共用一個控制室11。具體地,如圖1和圖3所不,殼體10被分隔為空間相互獨立的一個控制室11和一個制冷室12。其中,控制室11和制冷室12的位置關系并不限于圖1和圖3中所示的左右排布,也可以是將控制室11設置在制冷室12的右側。如圖2和圖4所示,殼體10被分隔為空間相互獨立的一個控制室11和兩個制冷室12。其中,控制室11和制冷室12的位置關系并不限于圖2和圖4中所示的將控制室11排布在兩個制冷室12左側,也可以是將控制室11設置在兩個制冷室12的中間或右側。進一步地,如圖2和圖4所示,在上述實施例的控制室11內設置有一個控制器件20和兩個與制冷室12通過管路連接的壓縮機30 ;控制器件20設置在控制室11內的上部分,兩個壓縮機30布置在控制室11內的下部分。其中,控制器件20可通過螺釘直接固定在控制室11上部分的內側壁,兩個壓縮機30可上下、左右或前后布置在控制室11內的下部分。當采用上下布置時,位于下面的壓縮機30放置在控制室11內底板111上,位于上面的壓縮機30放置在控制室11內側壁的支撐板112上。這樣上下布置壓縮機30與前后布置相比,更加便于對壓縮機30進行維護;與左右布置相比,更加節省空間。優選地,上述各實施例中,控制室11和制冷室12分別為獨立的柜體,殼體10由控制室11和制冷室12拼接而成,這樣便于生產、組裝及維護。相鄰的柜體之間通過線纜等連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機房空調,包括室內機和室外機,所述室內機包括殼體(10)和設置在所述殼體(10)內的制冷器件和控制器件,所述制冷器件包括壓縮機(30)、過濾網(40)、蒸發器(50)和風機(60),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10)被分隔為空間相互獨立的控制室(11)和制冷室(12),所述控制器件(20)和所述壓縮機(30)設置在所述控制室(11)中,所述過濾網(40)、蒸發器(50)和風機(60)設置在所述制冷室(12)中。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機房空調,包括室內機和室外機,所述室內機包括殼體(10)和設置在所述殼體(10)內的制冷器件和控制器件,所述制冷器件包括壓縮機(30)、過濾網(40)、蒸發器(50)和風機(60),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10)被分隔為空間相互獨立的控制室(11)和制冷室(12 ),所述控制器件(20 )和所述壓縮機(30 )設置在所述控制室(11)中,所述過濾網(40 )、蒸發器(50 )和風機(60 )設置在所述制冷室(12 )中。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房空調,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濾網(40)、蒸發器(50)和風機(60)以下出風方式由上至下布置在所述制冷室(12)內。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機房空調,其特征在于,所述蒸發器(50)呈倒“V”形結構設置在所述制冷室(12 )的上部分,所述過濾網(40 )覆蓋在所述蒸發器(50 )的外側,所述蒸發器(50)下方設置有用于接收蒸發器(50)冷凝水的第一接水盤(71),所述第一接水盤(71)下方設置有風機(60)。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房空調,其特征在于,所述風機(60)、蒸發器(50)和過濾網(40)以上出風方式由上至下布置在所述制冷室(12)內。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機房空調,其特征在于,所述蒸發器(50)呈正“V”形結構設置在所述制冷...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健輝,劉志鴻,賀光源,劉運發,歐陽超波,
申請(專利權)人:艾默生網絡能源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