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單向驅轉的驅動機構,包含相互套接的上桿體與下桿體,可相對呈伸縮位移;一卡合件,其內緣設有一容置空間及一朝下棘齒,套設于該上桿體的頂端開口內;一螺旋筒,呈長條狀其內緣設有螺旋溝槽,設置于該上桿體內,且與該下桿體連接;一驅動桿,其朝上棘齒置于該卡合件的容置空間內,其導螺件置于該螺旋筒的螺旋溝槽內;據此,該上桿體向下位移時,該卡合件的朝下棘齒與該驅動桿的朝上棘齒相互嚙合,驅動桿的導螺件將驅動該螺旋筒并帶動該下桿體同步旋轉;該上桿體帶動該卡合件向上位移時,卡合件的朝下棘齒與該驅動桿的朝上棘齒脫離,使螺旋筒依慣性力持續帶動該下桿體同步旋轉,如此上桿體反復上下位移,即產生下桿體持續單向旋轉的功能。(*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單向驅轉的驅動機構
本技術是有關一種單向驅轉的驅動機構,尤指一種人性化操作方式,將一上 桿體反復上下位移而產生一下桿體持續單向旋轉的機構。
技術介紹
一般拖把在進行拖地時,其拖把毛會粘附地板上的污物,需要用清水洗滌并將拖 把毛擰干后才能繼續拖地,由于拖把毛浸水后異常粗重,要用手擰干拖把毛非常不易,因 此,無形中拖地成為相當惱人的工作。過去,有業者開發拖把的脫水裝置,其以踏板帶動齒 輪后,使一浙水籃產生快速的旋轉,將置于該浙水籃支拖把毛的水甩干。該裝置雖可改善傳 統以手將拖把毛擰干的麻煩,但其操作時,使用者需以其中一只腳不斷踩踏踏板,其身體只 能依賴另一只腳平衡,因此,使用這種裝置不但操作麻煩,使用者常因站立不穩而傾跌,非 常不理想。近幾年來,也有一些業者參考機構學原理,發展出以上下線性位移轉換成單向驅 轉脫水的拖把,使拖把毛以慣性力持續旋轉,進而產生離心力將附著于拖把毛的水甩出,使 拖把的脫水操作更便捷與安全。但,采取以上下線性位移轉換成單向驅轉脫水的拖把,其機 構多以細長的螺旋金屬桿,來帶動連接拖把毛的桿體旋轉,而轉換成單向轉動的組件也有 使用單向軸承;一來單向軸承屬于精密組件,其構件之間縫隙甚小,使用在污水的作業下, 容易造成構件因生銹而卡死;再者,細長的螺旋桿,在高速旋轉的機構中,會因懸空晃動產 生噪音而讓使用者感覺不適,因此,發展單向驅轉機構帶動拖把毛高速旋轉甩水,同時避免 機構中的組件銹蝕卡死,且高速旋轉的機構又需克服晃動的問題以避免產生噪音,成為本 技術發展的主要目標。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 供一種單向驅轉的驅動機構,可應用在拖把上,使拖把毛的脫水操作,變得更人性化且具便 捷功效;應用在拖把上,其組成構件不會在污水作業中因生銹而卡死,且脫水操作其構件不 會因晃動而產生噪音,使本技術具有操作舒適及使用壽命長的效益。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單向驅轉的驅動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下桿體,其下端可連接一具有拖把毛的盤體,以應用在拖把的脫水操作;一上桿體,以其底端與該下桿體的上端相互套接,并使其可相對呈上下伸縮位 移;一卡合件,套設于該上桿體的頂端開口內,其內緣設有一容置空間,且該容置空間 上端設有朝下棘齒,其下端設有止擋部;一螺旋筒,呈長條狀圓形筒,其內緣設有螺旋溝槽,該螺旋筒置于該上桿體內,且 其下端與該下桿體的上端連接,并使該螺旋筒與該下桿體可同步旋轉;一驅動桿,其包括直條桿、朝上棘齒、及導螺件;該朝上棘齒置于該卡合件的容置空間內,且令該朝上棘齒在該容置空間內具有一上下位移的間隙;又,該導螺件置于該螺旋 筒的螺旋溝槽內,使該導螺件的直線位移可驅動該螺旋筒的旋轉;一鎖合結構,其具有開鎖與閉鎖功能,裝設于該上桿體與該下桿體的相互套接處, 并令該鎖合結構開鎖時,該上桿體與該下桿體可相對呈上下伸縮位移;當該鎖合結構閉鎖 時,該上桿體與該下桿體之間則呈定位而無法相對位移。據此,本單向驅轉的驅動機構,可裝設在拖把上,當進行脫水操作時,該鎖合結構 設定為開鎖狀態;則該上桿體向下位移,其卡合件的朝下棘齒與該驅動桿的朝上棘齒相互 嚙合,該驅動桿的導螺件將驅動該螺旋筒并帶動該下桿體及裝有拖把毛的盤體同步旋轉; 進而該上桿體向上位移,將帶動該卡合件的朝下棘齒與該驅動桿的朝上棘齒脫離,且向上 位移的卡合件,其止擋部亦將帶動該驅動桿同步向上位移,此時,該螺旋筒因慣性力作用, 仍持續帶動該下桿體及該盤體同步旋轉;如此上桿體反復上下位移,即可產生下桿體持續 單向旋轉,達到拖把毛因離心力作用而脫水的功能。再者,當該鎖合結構設定為閉鎖狀態, 該上桿體與該下桿體之間呈定位而無法相對位移,則該拖把即可用來進行拖地作業。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可應用在拖把上,使拖把毛的脫水操作,變得更人性化 且具便捷功效;應用在拖把上,其組成構件不會在污水作業中因生銹而卡死,且脫水操作其 構件不會因晃動而產生噪音,使本技術具有操作舒適及使用壽命長的效益。附圖說明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進一步說明。圖1是本技術較佳實施例的分解立體圖。圖2是本技術較佳實施例的組合立體圖。圖3是本技術較佳實施例的主要構造剖視圖。圖4是本技術較佳實施例上桿體向下位移的運動狀態剖視圖(圖4A是本技術較佳實施例上桿體向下位移的運動狀態剖視圖圖5是本技術較佳實施例上桿體向上位移的運動狀態剖視圖(圖5A是本技術較佳實施例上桿體向上位移的運動狀態剖視圖圖中標號說明10上桿體20下桿體21固定孔30卡合件31容置空間32朝下棘齒33止擋部33IU 型槽332止擋片40螺旋筒41螺旋溝槽50驅動桿(二)。—)ο(二 K51直條桿52朝上棘齒53導螺件531凸緣60鎖合結構70盤體71拖把毛80握把90中桿體91固定孔具體實施方式首先,請參閱圖1 圖7所示,本技術較佳實施例包括—下桿體20,由中空圓桿所構成,其包括金屬或非金屬皆可,例如鋁管或塑膠管體 皆能實施;其上端的圓周上設有至少一個的固定孔21。一中桿體90,由中空圓桿所構成,所用材料同該下桿體20,其下端與該下桿體20 的上端相互套接,且其圓周上對應于該下桿體20的上端亦設有至少一個的固定孔91,套接 后可在其固定孔91/21上以鉚合方式固定該二桿體。一上桿體10,以其底端與該中桿體90的上端相互套接,并使其可相對呈上下伸縮 位移;在本實施例中,以上桿體10套接在中桿體90的外周升降收縮,但不限定于此;亦可 舍去該中桿體90,直接以上桿體10底端套接在該下桿體20的上端外周升降收縮。一卡合件30,套設于該上桿體10的頂端開口內,其內緣設有一容置空間31,且該 容置空間31上端設有朝下棘齒32,其下端設有止擋部33 ;一螺旋筒40,呈長條狀圓形筒,其內緣設有螺旋溝槽41 ;在本實施例中,該螺旋筒 40嵌入該中桿體90內緣,使該螺旋筒40帶動該中桿體90,再由該中桿體90帶動該下桿體 20同步旋轉,但不限定于此;亦可舍去該中桿體90,直接以該螺旋筒40嵌入該下桿體20內 緣,使該螺旋筒40帶動該下桿體20同步旋轉。一驅動桿50,其包括直條桿51、朝上棘齒52、及導螺件53 ;該朝上棘齒52設于直 條桿51的上端,該導螺件53設于直條桿51的下端;該朝上棘齒52置于該卡合件30的容 置空間31內,在本實施例中,該卡合件30的止擋部33由一 U型槽331及一止擋片332所 構成,當朝上棘齒52置入該卡合件30的容置空間31后,該止擋片332即嵌入該U型槽331 內,以防止該朝上棘齒52自卡合件30的容置空間31內脫離;由于朝上棘齒52的高度小 于該容置空間31的高度,因此,該朝上棘齒52在該容置空間31內具有一上下位移的間隙; 又,該導螺件53具有二凸緣531,且該凸緣531的外周圓略小于該螺旋溝槽41的槽徑,使該 導螺件53可置于該螺旋筒40的螺旋溝槽41內游動,而導螺件53與螺旋溝槽41之間的相 互作用,即可導致該驅動桿50的直線運動轉換成該螺旋筒40的旋轉運動,同樣也可促成該 螺旋筒40的旋轉運動轉換成該驅動桿50的直線運動。一握把80,套設在該上桿體10的上端,方便使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單向驅轉的驅動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下桿體;一上桿體,以其底端與該下桿體的上端相互套接,并可相對呈伸縮位移;一卡合件,套設于該上桿體的頂端開口內,其內緣設有一容置空間,且該容置空間上端設有朝下棘齒,其下端設有止擋部;一螺旋筒,呈長條狀圓形筒,其內緣設有螺旋溝槽,該螺旋筒置于該上桿體內,且其下端與該下桿體的上端連接,并使該螺旋筒與該下桿體可同步旋轉;一驅動桿,其包括直條桿、朝上棘齒、及導螺件;該朝上棘齒置于該卡合件的容置空間內,該導螺件置于該螺旋筒的螺旋溝槽內;據此,該上桿體向下位移時,該卡合件的朝下棘齒與該驅動桿的朝上棘齒相互嚙合,驅動桿的導螺件將驅動該螺旋筒并帶動該下桿體同步旋轉;該上桿體帶動該卡合件向上位移時,該卡合件的朝下棘齒與該驅動桿的朝上棘齒脫離,使該螺旋筒依慣性力持續帶動該下桿體同步旋轉,如此上桿體反復上下位移,即可產生下桿體單向驅轉的功能。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單向驅轉的驅動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下桿體; 一上桿體,以其底端與該下桿體的上端相互套接,并可相對呈伸縮位移; 一卡合件,套設于該上桿體的頂端開口內,其內緣設有一容置空間,且該容置空間上端設有朝下棘齒,其下端設有止擋部; 一螺旋筒,呈長條狀圓形筒,其內緣設有螺旋溝槽,該螺旋筒置于該上桿體內,且其下端與該下桿體的上端連接,并使該螺旋筒與該下桿體可同步旋轉; 一驅動桿,其包括直條桿、朝上棘齒、及導螺件;該朝上棘齒置于該卡合件的容置空間內,該導螺件置于該螺旋筒的螺旋溝槽內; 據此,該上桿體向下位移時,該卡合件的朝下棘齒與該驅動桿的朝上棘齒相互嚙合,驅動桿的導螺件將驅動該螺旋筒并帶動該下桿體同步旋轉;該上桿體帶動該卡合件向上位移時,該卡合件的朝下棘齒與該驅動桿的朝上棘齒脫離,使該螺旋筒依慣性力持續帶動該下桿體同步旋轉,如此上桿體...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明潔,
申請(專利權)人:李明潔,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