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電子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交流待機開關電路及待機控制裝置。
技術介紹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類電器設備,特別家用電器在每個老百姓的家里日益普及。高速發展的電子技術不斷為我們的生活帶來舒適和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能源消費。在整個的世界范圍內,能源日趨緊張,國際市場對各類電氣設備的能耗指標都有嚴格的限制,也出臺了相應的能效標準,如能源之星。高效節能、綠色環保是家用電器的發展的趨勢。要發展高效節能、綠色環保的家用電器,就要降低相應的家用電器的能耗,尤其是具有待機功能的家用電器待機時候的功耗,家用電器的待機技術發展運用必將日益廣泛。目前的待機控制通常采用機械式交流開關,而機械式交流開關體積較大,會占用較大的家用電器的空間,并且其有觸點的連接會產生火花,易導致接觸的彈簧片產生接觸噪聲(接觸噪聲是材料間不完全接觸,使電導率發生變化而產生的),并且不能實現無線式的對交流的開關控制。并且,現有的待機控制電路基本采用下述方式實現待機功耗控制一種是傳統的待機技術,即在每組輸出的電路中串接一個電子開關或者繼電器來進行待機工作和正常電壓輸出工作的切換,但是,這種方式會降低多路輸出或者低電壓大電流設備的電源效率,造成能源的浪費,待機功耗相對較大,不能很好的滿足能源標準的要求,也不能很好的節約能源;另外一種是在傳統的待機技術上增加一個小功率的輔助電源,由輔助電源為待機控制電路提供所需的工作電壓,待機時,控制電路關斷主電源實現待機,但是,這種方式電路復雜,電路變動和調整非常麻煩,電路的實際體積較大。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交流待機開關電路, ...
【技術保護點】
一種交流待機開關電路,串接于交流電源的輸入端與輸出端之間,其特征在于,所述電路包括:降壓轉換單元,用于進行降壓變換,提供低壓直流電源,所述降壓轉換單元的交流輸入端與所述交流電源的輸入端連接;控制單元,所述控制單元包括一無觸點開關,用于通過所述無觸點開關控制交流電的通斷,進而實現待機控制,所述控制單元的交流輸入端與所述交流電源的輸入端連接,所述控制單元的直流電源端與所述降壓轉換單元的輸出端連接,所述控制單元的接地端與所述降壓轉換單元的接地端連接,所述控制單元的交流輸出端與所述交流電源的輸出端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交流待機開關電路,串接于交流電源的輸入端與輸出端之間,其特征在于,所述電路包括 降壓轉換單元,用于進行降壓變換,提供低壓直流電源,所述降壓轉換單元的交流輸入端與所述交流電源的輸入端連接; 控制單元,所述控制單元包括一無觸點開關,用于通過所述無觸點開關控制交流電的通斷,進而實現待機控制,所述控制單元的交流輸入端與所述交流電源的輸入端連接,所述控制單元的直流電源端與所述降壓轉換單元的輸出端連接,所述控制單元的接地端與所述降壓轉換單元的接地端連接,所述控制單元的交流輸出端與所述交流電源的輸出端連接。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壓轉換單元包括 電容Cl、電容C2、電容C3、電容C4、電容C5、電容C6、電容C7、電容C8、電容C9、電阻RFl、電阻R1、電阻R2、電阻R3、二極管Dl、二極管D2、二極管D3、電感LI以及降壓轉換芯片; 所述二極管Dl的陽極為所述降壓轉換單元的一交流輸入端,所述二極管Dl的陰極與所述電容Cl的一端連接,所述電容Cl的另一端為所述降壓轉換單元的另一交流輸入端,所述電容Cl的另一端同時接地,所述電容C2、所述電容C3均與所述電容Cl并聯,所述二極管Dl的陰極還與所述電阻RFl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Fl的另一端通過所述電容C4接地,所述電容C5與所述電容C4并聯,所述電阻RFl的另一端還與所述降壓轉換芯片的漏極引腳連接,所述降壓轉換芯片的旁路引腳與所述電容C6的一端連接,所述電容C6的另一端同時與所述二極管D2的陰極和所述降壓轉換芯片的源極引腳連接,所述二極管D2的陽極為所述降壓轉換單元的接地端接地,所述降壓轉換芯片的反饋引腳同時與所述電阻Rl的一端和所述電阻R2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l的另一端還同時與所述電容C7的一端和所述二極管D3的陰極連接,所述電容C7的另一端同時與所述電阻R2的另一端和所述電感LI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2的另一端還與所述降壓轉換芯片的源極引腳連接,所述電感LI的另一端為所述降壓轉換單元的輸出端與所述二極管D3的陽極連接,所述二極管D3的陽極還通過所述電容C8接地,所述電容C9和所述電阻R3均與所述電容C8并聯。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單元包括 處理單元、開關器件驅動單元、第一開關器件、第二開關器件、無觸點開關以及電阻RH-電阻R25、電容Cll-電容C16、二極管D11、穩壓二極管D12 ; 所述控制單元的一交流輸入端為所述控制單元的一交流輸出端,所述電阻Rll的一端為所述控制單元的另一交流輸入端與所述電阻R12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ll的另一端與所述電容Cll的一端連接,所述電容Cll的另一端為所述控制單元的另一交流輸出端,所述電容Cll的另一端還同時與所述第一開關器件的一導通端和所述電阻R14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一開關器件的另一導通端與所述電阻R12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12的另一端同時與所述第一開關器件的控制端和所述電容C13的一端連接,所述電容C13的一端還同時與所述穩壓二極管D12的陰極和所述開關器件驅動單元的第一驅動輸出端連接,所述電容C13的另一端與所述穩壓二極管D12的陽極接地,所述電阻R14的另一端與所述電阻R22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22的另一端與所述開關器件驅動單元的第二驅動輸出端連接,所述開關器件驅動單元的驅動輸入陰極與所述第二開關器件的電流輸入端連接,所述第二開關器件的電流輸出端接地并與所述電阻R23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23的另一端與所述電阻R19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19的另一端與所述處理單元的第二數據端連接,所述開關器件驅動單元的驅動輸入陽極與所述電阻R13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13的另一端同時與所述電容C15的一端和所述處理單元的電源端連接,所述電容C1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處理單元的電源端為所述控制單元的直流電源端,所述處理單元的電源端還同時與所述二極管Dll的陰極和所述電容C12的一端連接,所述二極管Dll的陽極同時與所述電容C12的另一端、所述處理單元的復位端連接,所述電阻R15與所述電容C12并聯,所述處理單元的復位端還與所述電阻R16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16的另一端與所述電容C14的一端連接,所述電容C14的另一端為所述控制單元的接地端接地,所述處理單元的振蕩輸入端與所述電阻R24的一端連接,所述處理單元的振蕩輸出端與所述電阻R25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24的另一端與所述電阻R25的另一端同時為所述控制單元的直流電源端,所述處理單元的接地端接地,所述處理單元的第一數據端與所述電阻R20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20的另一端與所述電阻R17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17的另一端同時與所述電容C16的一端和所述無觸點開關的電源端連接,所述電容C16的另一端與所述無觸點開關的接地端同時接地,所述處理單元的第三數據端與所述電阻R18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18的另一端同時與所述電阻R21的一端和所述無觸點開關的輸出端連接,所述電阻R21的另一端為所述控制單元的直流電源端與所述電阻R17的另一端連接; 所述無觸點開關為信號接收器。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單元包括 處理單元、開關器件驅動單元、第一開關器件、第二開關器件、無觸點開關以及電阻RH-電阻R25、電容Cll-電容C15、二極管D11、穩壓二極管D12 ; 所述控制單元的一交流輸入端為所述控制單元的一交流輸出端,所述電阻Rll的一端為所述控制單元的另一交流輸入端與所述電阻R12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ll的另一端與所述電容Cll的一端連接,所述電容Cll的另一端為所述控制單元的另一交流輸出端,所述電容Cll的另一端還同時與所述第一開關器件的一導通端和所述電阻R14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一開關器件的另一導通端與所述電阻R12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12的另一端同時與所述第一開關器件的控制端和所述電容C13的一端連接,所述電容C13的一端還同時與所述穩壓二極管D12的陰極和所述開關器件驅動單元的第一驅動輸出端連接,所述電容C13的另一端與所述穩壓二極管D12的陽極接地,所述電阻R14的另一端與所述電阻R22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22的另一端與所述開關器件驅動單元的第二驅動輸出端連接,所述開關器件驅動單元的驅動輸入陰極與所述第二開關器件的電流輸入端連接,所述第二開關器件的電流輸出端接地并與所述電阻R23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23的另一端與所述電阻R19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19的另一端與所述處理單元的第二數據端連接,所述開關器件驅動單元的驅動輸入陽極與所述電阻R13的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雷宏,趙居,唐勤華,肖琴,李洪斌,
申請(專利權)人:四川九州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