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屋面建筑施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25~40°混凝土坡屋面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分塊多次澆筑、分層多遍振搗、控制振搗時間以及后序的整形和養護步驟,改善混凝土澆筑時的滑移及振搗不密實現象,獲得良好的表面平整度和外觀質量。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1)減少了模板的使用量,避免了模板安裝和混凝土澆筑的交叉施工,既降低了施工成本,又保證了施工質量和施工安全,工序簡便,減少了人工和周轉材料的消耗,提高了施工速度。2)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礎上,顯著提高了施工質量,有力地保證了坡屋面混凝土的密實度、表面平整度和外觀質量,尤其對于坡度為25~40°的坡屋面混凝土的施工效果更顯著。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屋面建筑施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25 40°混凝土坡屋面的施工方法。
技術介紹
坡屋面住宅既能美化城市環境、豐富建筑立面,又能抗滲防漏、隔熱保溫、改善頂層居住環境、提高空間利用率,因適應日益增長的住宅建設市場的需求,在我國新建住宅中得到了大量運用。按照傳統的坡屋面混凝土施工方法,一是采用平板混凝土的施工方法進行支模和澆筑,二是采用雙模板支模工藝。平板混凝土施工方法存在的不足是坡度原因導致混凝土在澆筑和振搗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出現滑移和離析現象,在混凝土澆筑、振搗及上表面抹實壓光上都存在操作上的困難,難以確保混凝土的密實度和外形、厚度的精確度,極易造成坡屋面混凝土的質量缺陷;雙模板支模工藝存在的不足是一方面需要消耗雙倍的模板,另一方面為滿足振搗和排氣的需要,上層模板不能一次全部安裝完畢,需要邊安裝、邊澆筑、不僅工序復雜,參與操作的人員數量也較多。此外,根據實踐經驗,雙模板支模工藝更加適合大坡度的混凝土施工,如果坡度不夠大,氣泡排除會比較困難,容易導致氣泡聚集在上層模板的內表面,使拆模后的混凝土上表面外觀質量較差,既不經濟,也不會取得良好效果。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坡度不大,按照平板混凝土的施工方法施工比較適合;如果坡度較大,采用雙模板支模工藝更加適合。住宅坡屋頂的傾斜度一般不宜小于15°,且不宜大于85°,在20 45°范圍較為理想。這種坡度范圍,無論采用哪種傳統的施工方法,都會更加突出該方法的不足。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25 40°混凝土坡屋面的施工方法,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簡便工序,解決混凝土澆筑時存在的滑移和振搗不密實等問題,避免模板安裝和澆筑的交叉施工,保證施工質量和施工安全。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25 40°混凝土坡屋面的施工方法,通過分塊多次澆筑、分層多遍振搗、控制振搗時間以及后序的整形和養護步驟,改善混凝土澆筑時的滑移及振搗不密實現象,獲得良好的表面平整度和外觀質量,其具體實現步驟如下I)劃分澆筑區域并進行編號,在支設好的底面模板上沿屋面坡度方向在屋檐線到屋脊線之間畫出水平分界線,在水平分界線的垂直方向上畫坡向分界線,通過屋檐線、屋脊線、水平分界線和坡向分界線將坡屋面劃分成多個澆筑區域,并對這些澆筑區域進行編號;2)安裝坡屋面混凝土的鋼筋網,在各澆筑區域之間設置快易收口網,使鋼筋穿過快易收口網的網眼,并將快易收口網和鋼筋網交叉處用鐵線綁扎牢固;3)按順序向各澆筑區域內澆筑混凝土,澆筑順序的確定原則為首先,相鄰澆筑區域的澆筑順序應遵循三條原則①按照“先低后高”的原則,先澆筑下部某澆筑區域的混凝土,再澆筑其相鄰的兩側或上部澆筑區域的混凝土;②以不出現冷縫為前提,從幾個不同區域同時澆筑,逐漸匯合并最終完成整個坡屋面混凝土的澆筑過程;③制定澆筑順序時,應給后續的振搗、收灰、抹壓工序留出足夠的工作面;其次,同一澆筑區域澆筑時,應本著“先梁后板、先邊后坡、由低至高”的原則,先澆筑邊梁的混凝土,再由低至高澆筑坡梁的混凝土,最后澆筑板的混凝土;澆筑板的混凝土時,沿著該區域的水平分界線的走向下灰,并按照Z字形走向逐漸從該區域的低處向高處燒筑;4)第一次振搗,各區域的澆筑和混凝土的第一次振搗可交叉進行,各區域按照混凝土的澆筑順序進行振搗;采用插入式振搗器,振搗棒應垂直于模板面插入,快插慢拔,振搗時間以混凝土表面泛漿,不再明顯下沉,不再有氣泡和泌水冒出為度;5)收灰并補澆混凝土,振搗期間,應設專人用鐵鍬配合收灰,將滑下來的多余混凝土撮到上方混凝土不足的部位;第一次振搗后如果混凝土量不夠,應進行補充澆筑;6)進行第二次振搗,振搗順序及振搗方式和第一次振搗相同,振搗棒的插入深度要比第一次振搗面深至少50mm ;7)當混凝土達到設計要求的厚度并基本振搗密實后,用鐵鍬進行拍打和整形,確保混凝土的厚度和外形符合設計要求;8)在坡屋面混凝土初凝前抹壓18mm 20mm厚的防水砂漿,進行防水砂漿找平層的施工,操作步驟如下①防水砂漿找平層施工時,用杠尺配合找型和找平,然后用砂抹子搓平,再用鐵抹子壓第一遍,以壓光后表面不出現水紋為宜;②根據防水砂漿找平層的面積和屋面外形,對防水砂漿找平層表面進行分格,分格寬度不大于6m ;③當防水砂漿找平層開始初凝時,開始用鐵抹子壓第二遍,要壓實、壓光,不得漏壓;待到防水砂漿找平層終凝前,再用鐵抹子壓第三遍;9)施工結束后及時用塑料布進行覆蓋養護。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I)通過分塊多次澆筑、分層多遍振搗、控制振搗時間等手段,解決了混凝土澆筑滑移、混凝土振搗不密實等問題,減少了模板的使用量,避免了模板安裝和混凝土澆筑的交叉施工,即降低了施工成本,又保證了施工質量和施工安全,工序簡便,減少了人工和周轉材料的消耗,提高了施工速度。2)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礎上,顯著提高了施工質量,有力地保證了坡屋面混凝土的密實度、表面平整度和外觀質量,尤其對于坡度為25 40°的坡屋面混凝土的施工效果更顯著。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坡屋面澆筑區域劃分及編號示意圖;圖2是圖1中沿A-A線剖面圖3是圖1中沿B-B線剖面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澆注板結構混凝土的Z字形澆筑方向示意圖。圖中1_底面模板 2-屋檐線 3-屋脊線 4-水平分界線 5-坡向分界線6-快易收口網7-鋼筋網8-邊梁9-坡梁10-板11-防水砂漿找平層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見圖1至圖3,是本專利技術一種25 40°混凝土坡屋面的施工方法示意圖,通過分塊多次澆筑、分層多遍振搗、控制振搗時間以及后序的整形和養護步驟,改善混凝土澆筑時的滑移及振搗不密實現象,獲得良好的表面平整度和外觀質量,其具體實現步驟如下I)劃分澆筑區域并進行編號。在支設好的底面模板I上沿屋面坡度方向在從屋檐線2到屋脊線3之間畫出水平分界線4,在水平分界線4的垂直方向上畫坡向分界線5,間距不宜超過2m,通過屋檐線2、屋脊線3、水平分界線4和坡向分界線5將坡屋面劃分成多個澆筑區域,并對這些澆筑區域進行編號,分別為la、2a、3a……;lb、2b、3b……;2)安裝坡屋面混凝土的鋼筋網7。安裝時應確保鋼筋位置準確,安裝牢固,在混凝土澆筑期間不致被踩倒或移位。在各澆筑區域之間設置快易收口網6,用以攔截各區域之間的混凝土,使鋼筋穿過快易收口網的網眼,并將快易收口網和鋼筋網交叉處用22#鐵線綁扎牢固,確保其在混凝土澆筑、振搗過程中不出現位移和過大的變形;3)如圖4,按順序向各澆筑區域內澆筑混凝土。澆筑順序的確定原則為首先,相鄰澆筑區域的澆筑順序應遵循三條原則①按照“先低后高”的原貝U,先澆筑下部某澆筑區域的混凝土,再澆筑其相鄰的兩側或上部澆筑區域的混凝`土,按編號順序燒筑順序分別為1a — 2a — 3a — 4a — 5a — 6a — 7a — 8a —......;Ib — 2b — 3b — 4b — 5b — 6b — 7b — 8b —……;②根據坡屋面的復雜程度,以不出現冷縫為前提,從幾個不同區域同時澆筑,逐漸匯合并最終完成整個坡屋面混凝土的澆筑過程;③制定澆筑順序時,應給后續的振搗、收灰、抹壓工序留出足夠的工作面,以方便各工種人員的操作;其次,各區域的混凝土澆筑時,應本著“先梁后板、先邊后坡、由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25~40°混凝土坡屋面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分塊多次澆筑、分層多遍振搗、控制振搗時間以及后序的整形和養護步驟,改善混凝土澆筑時的滑移及振搗不密實現象,獲得良好的表面平整度和外觀質量,其具體實現步驟如下:1)劃分澆筑區域并進行編號,在支設好的底面模板上沿屋面坡度方向在屋檐線到屋脊線之間畫出水平分界線,在水平分界線的垂直方向上畫坡向分界線,通過屋檐線、屋脊線、水平分界線和坡向分界線將坡屋面劃分成多個澆筑區域,并對這些澆筑區域進行編號;2)安裝坡屋面混凝土的鋼筋網,在各澆筑區域之間設置快易收口網,使鋼筋穿過快易收口網的網眼,并將快易收口網和鋼筋網交叉處用鐵線綁扎牢固;3)按順序向各澆筑區域內澆筑混凝土,澆筑順序的確定原則為:首先,相鄰澆筑區域的澆筑順序應遵循三條原則:①按照“先低后高”的原則,先澆筑下部某澆筑區域的混凝土,再澆筑其相鄰的兩側或上部澆筑區域的混凝土;②以不出現冷縫為前提,從幾個不同區域同時澆筑,逐漸匯合并最終完成整個坡屋面混凝土的澆筑過程;③制定澆筑順序時,應給后續的振搗、收灰、抹壓工序留出足夠的工作面;其次,同一澆筑區域澆筑時,應本著“先梁后板、先邊后坡、由低至高”的原則,先澆筑邊梁的混凝土,再由低至高澆筑坡梁的混凝土,最后澆筑板的混凝土;澆筑板的混凝土時,沿著該區域的水平分界線的走向下灰,并按照Z字形走向逐漸從該區域的低處向高處澆筑;4)第一次振搗,各區域的澆筑和混凝土的第一次振搗可交叉進行,各區域按照混凝土的澆筑順序進行振搗;采用插入式振搗器,振搗棒應垂直于模板面插入,快插慢拔,振搗時間以混凝土表面泛漿,不再明顯下沉,不再有氣泡和泌水冒出為度;5)收灰并補澆混凝土,振搗期間,應設專人用鐵鍬配合收灰,將滑下來的多余混凝土撮到上方混凝土不足的部位;第一次振搗后如果混凝土量不夠,應進行補充澆筑;6)進行第二次振搗,振搗順序及振搗方式和第一次振搗相同,振搗棒的插入深度要比第一次振搗面深至少50mm;7)當混凝土達到設計要求的厚度并基本振搗密實后,用鐵鍬進行拍打和整形,確保混凝土的厚度和外形符合設計要求;8)在坡屋面混凝土初凝前抹壓18mm~20mm厚的防水砂漿,進行防水砂漿找平層的施工,操作步驟如下:①防水砂漿找平層施工時,用杠尺配合找型和找平,然后用砂抹子搓平,再用鐵抹子壓第一遍,以壓光后表面不出現水紋為宜;②根據防水砂漿找平層的面積和屋面外形,對防水砂漿找平層表面進行分格,分格寬度不大于6m;③當防水砂漿找平層開始初凝時,開始用鐵抹子壓第二遍,要壓實、壓光,不得漏壓;待到防水砂漿找平層終凝前,再用鐵抹子壓第三遍;9)施工結束后及時用塑料布進行覆蓋養護。...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25 40°混凝土坡屋面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分塊多次澆筑、分層多遍振搗、控制振搗時間以及后序的整形和養護步驟,改善混凝土澆筑時的滑移及振搗不密實現象,獲得良好的表面平整度和外觀質量,其具體實現步驟如下1)劃分澆筑區域并進行編號,在支設好的底面模板上沿屋面坡度方向在屋檐線到屋脊線之間畫出水平分界線,在水平分界線的垂直方向上畫坡向分界線,通過屋檐線、屋脊線、 水平分界線和坡向分界線將坡屋面劃分成多個澆筑區域,并對這些澆筑區域進行編號;2)安裝坡屋面混凝土的鋼筋網,在各澆筑區域之間設置快易收口網,使鋼筋穿過快易收口網的網眼,并將快易收口網和鋼筋網交叉處用鐵線綁扎牢固;3)按順序向各澆筑區域內澆筑混凝土,澆筑順序的確定原則為首先,相鄰澆筑區域的澆筑順序應遵循三條原則①按照“先低后高”的原則,先澆筑下部某澆筑區域的混凝土,再澆筑其相鄰的兩側或上部澆筑區域的混凝土以不出現冷縫為前提,從幾個不同區域同時澆筑,逐漸匯合并最終完成整個坡屋面混凝土的澆筑過程;③ 制定澆筑順序時,應給后續的振搗、收灰、抹壓工序留出足夠的工作面;其次,同一澆筑區域澆筑時,應本著“先梁后板、先邊后坡、由低至高”的原則,先澆筑邊梁的混凝土,再由低至高澆筑坡梁的混凝土,最后澆筑板的混凝土 ;澆筑板的混凝土時,沿著該區域...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方萍,辛翔,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三冶集團有限公司第二建筑工程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