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涉及水利通航領域的多級水閘式一級船閘,所述的船閘底面與下游河道底面水平,船閘由至少兩個水閘室構成,這些水閘室呈階梯狀排列在上下游河道之間,最高的水閘室閘墻高于上游河道水面,最低的水閘室閘墻高于下游河道水面,且每個水閘室對應下游河道一面的閘墻底部均設有用于船只通行的閘門;同時,上游河道與相鄰水閘室之間、每相鄰的兩個水閘室之間以及下游河道與相鄰水閘室之間均在底部設有連通的水路;所述的水路均設有閥門;所述的船閘能夠確保船只在高落差河道內順利通行,同時還能有效的縮短船只在船閘內的過渡時間。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多級水鬧式一級船鬧
本專利技術涉及水利通航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包含多級水閘的一級船閘。
技術介紹
公知的,為了充分利用河水灌溉或發電,現采用的主要方法就是在河道相應處修建水壩,從而利用提高的水位來達到相應目的,同時,往往還要修建船閘來保證河道上的船只通行;常規的船閘基本分為一級船閘和多級船閘兩種,其中,一級船閘就是指上、下游的船只只需要通過一道船閘就能夠直接過渡至對應的河道,這種船閘能夠縮短船只的通行時間,但在上下游水位落差大于20米時,一級船閘會因閘室內存水量過大而導致水壓過大,而目前的船閘閘門無法承受這樣大的水壓,因此,現有的一級船閘不適用于高落差河道; 為保證船只在高落差河道內正常通行,目前往往采用梯形船閘,也就是多級船閘,即上下游河道之間沿河道軸線設有相鄰的兩個以上的船閘室,這些船閘室的底部呈階梯狀排列;當過渡船只時,上游河道的船只首先需要進入上級船閘,再將上級船閘的河水排放至與相鄰的下一級船閘內的水面水平,然后船只進入下一級船閘,再排放下一級船閘內的河水,使其與相鄰的下一級的船閘水面水平,最終依此類推將船只過渡至下游河道恢復正常航行,而下游河道的船只則只需反向過渡即能夠正常航行,但在長期的實際應用中發現,由于現有的梯形船閘需要在多級的船閘中逐級輸水,并使船只逐級過渡才能正常駛入相應河道,這不但操作復雜,而且還極大的延長了船只通行的時間。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
技術介紹
中的不足,本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多級水閘式一級船閘,所述的船閘能夠確保船只在高落差河道內順利通行,同時還能有效的縮短船只在船閘內的過渡時間。為實現上述專利技術目的, 本專利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多級水閘式一級船閘,所述的船閘底面與下游河道底面水平,船閘由至少兩個水閘室構成,這些水閘室呈階梯狀排列在上下游河道之間,每相鄰兩個水閘室閘墻之間的落差聞度均小于最低的水閘室閘墻的聞度;最聞的水閘室閘墻聞于上游河道水面,最低的水閘室閘墻高于下游河道水面,且每個水閘室對應下游河道一面的閘墻底部均設有用于船只通行的閘門;同時,上游河道與相鄰水閘室之間、每相鄰的兩個水閘室之間以及下游河道與相鄰水閘室之間均在底部設有連通的水路,且水閘室底部設有連通至河道兩側的排水管路;所述最聞的水閘室閘墻內側對應與其相鄰的下一級水閘室室內最聞的水位面位置和上游河道水面的位置分別設有水位感應器,最低的水閘室閘墻內側對應該水閘室室內的最高水位面位置和下游河道水面的位置分別設有水位感應器,其余的水閘室閘墻內側對應與其相鄰的下一級水閘室室內最高的水位面位置和該水閘室室內的最高水位面分別設有水位感應器,且位于每個水閘室閘墻內側高處的水位感應器均與控制向該水閘室室內進水的水路閥門連接,位于每個水閘室閘墻內側低處的水位感應器均與該水閘室的閘門控制器連接;所述的水路和排水管路均設有閥門。所述的多級水閘式一級船閘,所述的上游河道攔河大壩面向上游河道的一面設有連通至最高水閘室底部的灌水管路。所述的多級水閘式一級船閘,所述的上游河道攔河大壩面向上游河道的一面中部設有連通至最高水閘室底部的灌水管路,且在灌水管路中設置有水力發電裝置。由于采用如上所述的技術方案,本專利技術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所述的多級水閘式一級船閘操作簡單,不但能夠確保船只在高落差河道內順利通行,而且還能夠有效的縮短船只在船閘內的過渡時間,即所述的船閘是集現有的一級船閘和多級船閘的優點于一身,從而極大的提高了通行船只的便利性;此外,根據需要,所述的船閘還能夠有效利用為船只過渡而排放的河水,從而相應避免了上游的河水白白流失。附圖說明 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示意 圖2是本專利技術的俯視示意圖。圖中1、水閘室;2、閘門;3、水路;4、排水管路;5、灌水管路;6、水位感應器。具體實施方式· 通過下面的實施例可以更詳細的解釋本專利技術,公開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旨在保護本專利技術范圍內的一切變化和改進,本專利技術并不局限于下面的實施例 結合附圖1 2所述的多級水閘式一級船閘,所述的船閘底面與下游河道底面水平,船閘由至少兩個水閘室I構成,這些水閘室I呈階梯狀排列在上下游河道之間,且每相鄰兩個水閘室I閘墻之間的落差高度均小于最低的水閘室I閘墻的高度,這樣的設計有效的保障了每一個水閘室I的閘門均不會承受過大的水壓,此時,雖然最高的水閘室I室內的存水量最大,但根據連通器原理,最高水閘室I的閘門只是承受了該水閘室I和與其相鄰的下一級水閘室I之間落差部分所存的水量壓力,即所述船閘中每一個水閘室I的閘門2在實際應用時均只用承受相當于最低的水閘室I室內的水壓;同時,最高的水閘室I閘墻高于上游河道水面,最低的水閘室I閘墻高于下游河道水面,且每個水閘室I對應下游河道一面的閘墻底部均設有用于船只通行的閘門2,即連接在上下游河道之間的船閘由底部位于同一水平的且呈階梯狀排列的多級水閘室I構成;當過渡下游的船只時,先將船只直接駛入最高水閘室I室內,然后對階梯式的多個水閘室I進行灌水,并由低到高逐級關閉相應的水閘室I閘門2,直至最高水閘室I室內水位與上游河道水位水平,最后,打開上游河道的水壩閘門使最高水閘室I室內的船只進入上游河道即完成過渡,接下來再反向操作上述步驟即能夠順利的過渡上游船只,即所述的船閘能夠通過一次連續的灌水或排水就能夠達到過渡下游船只或上游船只的目的; 同時,上游河道和與其相鄰的水閘室I之間、每相鄰的兩個水閘室I之間以及下游河道和與其相鄰的水閘室I之間均在底部設有連通的水路3,即所述的船閘采用了水路3由底部灌水,從而在灌水時避免了水流對船閘內船只的影響;為有效利用排放的河水,水閘室I的底部均設置連通至河道兩側的排水管路4,從而能夠利用排水管路4將船閘內的河水排放至河道兩側進行灌溉或進行其他操作;為便于控制,所述的水路3和排水管路4均設有閥門;進一步,為在灌水時有效的利用河水的能量,能夠在上游河道的攔河大壩面向上游河道的一面設置連通至最高水閘室I底部的灌水管路5,且在灌水管路5中設置有水力發電裝置,從而當上游河道的河水在灌進船閘時還能夠起到水力發電的目的; 為便于控制所述的船閘運行,能夠在最高的水閘室I閘墻內側對應與其相鄰的下一級水閘室I室內最高的水位面位置和上游河道水面的位置分別設置水位感應器6,在最低的水閘室I閘墻內側對應該水閘室I室內的最高水位面位置和下游河道水面的位置分別設置水位感應器6,并且在其余的水閘室I閘墻內側對應與其相鄰的下一級水閘室I室內最高的水位面位置和該水閘室I室內的最高水位面位置分別設置水位感應器6,且位于每個水閘室I閘墻內側高處的水位感應器6均與控制向該水閘室I室內進水的水路3閥門連接,位于每個水閘室I閘墻內側低處的水位感應器6均與該水閘室I的閘門2控制器連接,即灌水時,位于水閘室I閘墻高處的水位感應器6在感應到該水閘室I室內的水面位于最高時,該水位感應器6能夠控制關閉進水的水路3閥門,保證該水閘室I不溢水,當位于水閘室I閘墻低處的水位感應器6在感應到室內的水面與該水閘室I下級的水閘室I室內水面或下游河道水面水平時,該水位感應器6能夠控制打開該水閘室I的閘門2,從而確保船只的順利通行。本專利技術未詳述部分為現有技術,故本專利技術未對其進行詳述。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多級水閘式一級船閘,其特征是:所述的船閘底面與下游河道底面水平,船閘由至少兩個水閘室(1)構成,這些水閘室(1)呈階梯狀排列在上下游河道之間,最高的水閘室(1)閘墻高于上游河道水面,最低的水閘室(1)閘墻高于下游河道水面,且每個水閘室(1)對應下游河道一面的閘墻底部均設有用于船只通行的閘門(2);同時,上游河道與相鄰水閘室(1)之間、每相鄰的兩個水閘室(1)之間以及下游河道與相鄰水閘室(1)之間均在底部設有連通的水路(3),且水閘室(1)底部設有連通至河道兩側的排水管路(4);所述最高的水閘室(1)閘墻內側對應與其相鄰的下一級水閘室(1)室內最高的水位面位置和上游河道水面的位置分別設有水位感應器(6),最低的水閘室(1)閘墻內側對應該水閘室(1)室內的最高水位面位置和下游河道水面的位置分別設有水位感應器(6),其余的水閘室(1)閘墻內側對應與其相鄰的下一級水閘室(1)室內最高的水位面位置和該水閘室(1)室內的最高水位面分別設有水位感應器(6),且位于每個水閘室(1)閘墻內側高處的水位感應器(6)均與控制向該水閘室(1)室內進水的水路(3)閥門連接,位于每個水閘室(1)閘墻內側低處的水位感應器(6)均與該水閘室(1)的閘門(2)控制器連接;所述的水路(3)和排水管路(4)均設有閥門。...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多級水閘式一級船閘,其特征是所述的船閘底面與下游河道底面水平,船閘由至少兩個水閘室(I)構成,這些水閘室(I)呈階梯狀排列在上下游河道之間,最高的水閘室(I)閘墻高于上游河道水面,最低的水閘室(I)閘墻高于下游河道水面,且每個水閘室 (I)對應下游河道一面的閘墻底部均設有用于船只通行的閘門(2);同時,上游河道與相鄰水閘室(I)之間、每相鄰的兩個水閘室(I)之間以及下游河道與相鄰水閘室(I)之間均在底部設有連通的水路(3),且水閘室(I)底部設有連通至河道兩側的排水管路(4);所述最高的水閘室(I)閘墻內側對應與其相鄰的下一級水閘室(I)室內最高的水位面位置和上游河道水面的位置分別設有水位感應器¢),最低的水閘室(I)閘墻內側對應該水閘室(I)室內的最高水位面位置和下游河道水面的位置...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小軍,
申請(專利權)人:王小軍,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