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帶式輸送機用自動觸發(fā)抓捕裝置,包括由兩個機架側板構成的機架,機架中部安裝有上制動機構,上制動機構前方裝有觸發(fā)機構和閉鎖機構,后方裝有扭矩加載機構,下方裝有下制動機構,上方裝有上制動梁機構,下制動梁下方裝有下制動梁,整個裝置在扭簧和壓簧儲存的能量的驅動下處于待擊發(fā)狀態(tài);斷帶狀況一旦發(fā)生,觸發(fā)機構和承載機構動作,使閉鎖機構解鎖,上制動機構和下制動機構同時動作,依靠偏心自鎖原理分別將上行皮帶和下行皮帶制動。其結構簡單,可以自動觸發(fā),無需依賴動力源驅動,抓捕成功率高,抓捕力均勻而沖擊較小,經濟合理,便于維護。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帶式輸送機用自動觸發(fā)抓捕裝置,尤其適用于大量散料運輸的帶式輸送機。
技術介紹
目前使用的斷帶抓捕裝置,存在以下問題大多依賴額外動力源驅動,需要設備一直處于運轉狀態(tài),能耗高、磨損大;部分采用逆止?jié)L筒實現自動觸發(fā),存在著觸發(fā)不可靠的問題;同時,很多抓捕裝置完成抓捕時,皮帶與抓捕器為線接觸或僅抓捕皮帶邊沿,容易造成皮帶撕裂;另外,大部分現有抓捕裝置抓捕時直接將皮帶和運輸的散料壓在抓捕器中,堅硬的物料也會對皮帶造成二次損傷;最后,目前的抓捕裝置抓捕斷帶時多為直接抱死,容易對皮帶造成沖擊破壞。
技術實現思路
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克服已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工作可靠、經濟實用的帶式輸送機用自動觸發(fā)抓捕裝置。技術方案本專利技術的帶式輸送機用自動觸發(fā)斷帶抓捕裝置,包括由兩個機架側板通過多根橫梁的連接構成的機架,所述機架的上部裝有上制動梁機構,機架的中部裝有上制動機構,上制動機構前方裝有閉鎖機構,機架的后部裝有扭矩加載機構,機架的前部兩側板上對稱設有觸發(fā)機構,觸發(fā)機構朝向外側的一面為平面,由多個U形螺栓固定在機架側板上;觸發(fā)機構上安裝有承載機構,上制動機構的下方裝有下制動機構,下制動機構下方裝有下制動梁,閉鎖機構與承載機構相連; 所述的上制動機構包括靴形塊、被動齒輪、超越離合器、上制動臂、鎖孔、上制動軸;所述的上制動臂穿套在上制動軸上,上制動軸兩側通過軸承裝配在機架兩側的機架側板上的托臺中,上制動軸伸出機架側板的兩端部分別裝有超越離合器,超越離合器上分別嵌套有被動齒輪;上制動臂的頂端裝有靴形塊; 所述的扭矩加載機構包括懸浮齒輪、加載齒輪、扭簧、加載軸、棘輪、短軸、棘爪;所述的懸浮齒輪有兩個,對稱滑裝在上制動軸上,所述的加載軸上對稱設有兩個分別與兩個懸浮齒輪相嚙合的加載齒輪,所述的加載軸兩端分別嵌裝在機架側板的兩側,伸出機架側板的兩端部分別開有通孔,所述懸浮齒輪的兩側設有套裝在上制動軸上扭簧,短軸固定在機架側板上,所述棘爪安裝在短軸上,棘輪設在加載軸上,棘爪與棘輪相配合;所述的觸發(fā)機構包括下套筒、上套筒、大彈簧、立柱;所述下套筒與上套筒之間、上套筒的頂部分別設有導向圈,立柱穿過兩個導向圈插入下套筒、上套筒內,立柱的上端部外露,立柱中部設有突出的軸肩,軸肩下方設有被壓縮在軸肩和下部的導向圈之間的大彈簧;所述的承載機構包括橫桿、軸座、輕型托輥;所述橫桿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兩個立柱的上端,輕型托棍位于橫桿中部上方,兩端各連接有一個軸座,兩個軸座固定在橫桿的上部;所述的閉鎖機構包括鉸座、小彈簧、鎖桿、端蓋、彈簧腔和銷軸;所述的彈簧腔固定在兩個機架側板之間的一根橫梁上,彈簧腔中間沿軸線開有帶多個翼的孔,鎖桿中部加工有與彈簧腔上多個翼孔相配合的翼形軸肩,翼形軸肩上設有一端壓在鎖桿中部的多個小彈簧,多個小彈簧另一端壓在固定于彈簧腔開口端的端蓋上;鎖桿伸出端蓋的一端插入鎖孔中,鎖桿另一端開有圓孔或斷面做成凹弧形;彈簧腔的另一端開有豎直的孔,銷軸穿過彈簧腔的豎直孔和鎖桿一端的孔或者凹弧形面,將受小彈簧推動的鎖桿壓制在彈簧腔內;銷軸上部鉸接在鉸座上,鉸座固定在橫桿中部; 所述的下制動機構包括主動齒輪、軸承、下制動臂、下制動軸、配重板和靴形塊;所述的下制動軸通過軸承裝配到機架兩側的機架側板的托臺中,下制動軸伸出機架側板的兩端分別裝配有主動齒輪、與主動齒輪相嚙合的被動齒輪,下制動臂穿套在下制動軸上并位于兩個機架側板之間,并通過鍵聯接在下制動軸上,靴形塊安裝在下制動臂的頂端; 所述的上制動梁機構包括弧形塊、滾柱、彈性墊、楔形框架和工字鋼梁;所述工字鋼梁兩端分別固定在兩個機架側板的上部,多個楔形框架一字排開固定在工字鋼梁的下表面上,每個楔形框架的內部分布多個彈性墊,弧形塊嵌入楔形框架內并壓住彈性墊;弧形塊兩側開有溝槽,與楔形框架的兩個邊沿上的半圓孔恰好配合成一個圓孔,滾柱插入該圓孔中。所述的機架側板包括地腳連接板、鋼板、加強角鋼;所述鋼板為直角梯形,地腳連接板通過螺栓緊固在鋼板下部的直角邊上,加強角鋼通過螺栓緊固在鋼板的兩側邊和直角梯形結合部。有益效果本專利技術可以自動觸發(fā),無需依賴動力源驅動,經濟合理、便于維護;上制動機構和下制動機構始終處于動作趨勢,對斷帶情況反應快而直接,且抓捕器采用偏心自鎖原理,抓捕動作及時、效果可靠;采用扭簧儲存勢能,節(jié)省空間和重量,使動作過程更加安全可靠;扭簧的極大扭矩并未作用到皮帶上,而僅有觸發(fā)機構里邊的大彈簧通過承載機構作用到皮帶上,對皮帶的影響減小一半以上,而不影響觸發(fā)的可靠性;采用的閉鎖機構,使得抓捕裝置閉鎖可靠,解鎖迅速;采用超越離合器,使得上制動臂的翻轉不受下制動機構的影響,一旦上制動機構自身動力不足,仍可以獲得下制動機構的助力,使抓捕動作更加可靠;上制動機構動作時將物料拋灑出皮帶,避免堅硬的物料會對皮帶造成二次損傷;上制動梁上的弧形塊下的彈性墊可在受壓條件下有較大形變,使得制動過程較為平緩,不至于形成沖擊破壞;上制動梁機構中的滾柱的應用,既可以允許弧形塊在受壓時上移,又可防止弧形塊在重力作用下跌落,并且處于楔形框架內,防止煤塵侵入影響其動作的可靠性。其結構簡單,工作可靠,操作方便,具有廣泛的實用性。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三維效果 圖2為本專利技術的側視 圖3為本專利技術的制動示意 圖4為本專利技術的觸發(fā)機構主視 圖5為本專利技術的觸發(fā)機構俯視 圖6為本專利技術的觸發(fā)機構左視 圖7為本專利技術的上制動機構與加載機構俯視 圖8為本專利技術的上制動機構與加載機構主視圖; 圖9為本專利技術的上制動梁機構主視 圖10為本專利技術的上制動梁機構左視 圖11為本專利技術的下制動機構俯視 圖12為本專利技術的機架側板示意圖。圖中1 一觸發(fā)機構,2—承載機構,3—上制動機構,4一下制動機構,5—力矩加載機構,6—機架側板,7—上制動梁機構,8—下制動梁機構,9一閉鎖機構,10一橫梁,11 一上行皮帶,12—下行皮帶,1-1 一下筒體,1-2—導向圈,1-3—上筒體,1-4一大彈簧,1_5—立桿,2-1一橫桿,2-2一軸座,2-3一輕型托棍,3-1一靴形塊,3-2一被動齒輪,3_3—超越尚合器,3-4一軸承,3-5一上制動臂,3-6一插槽,3-7一上制動軸,4_1一主動齒輪,4_2—軸承,4-3—下制動臂,4-4一下制動軸,4-5—配重塊,4-6—靴形塊,5-1—懸浮齒輪,5-2—加載齒輪,5-3—扭簧,5-4—加載軸,5-5—棘輪,5-6—短軸,5-7—棘爪,6-1—地腳連接板,6_2—鋼板,6-3—加強角鋼,7-1—弧形塊,7-2—滾柱,7-3—彈性墊,7_4—楔形框架,7_5—工字鋼梁,9_I一絞座,9_2—小彈黃,9_3—鎖桿,9_4一端蓋,9-5一彈黃腔,9_6—插銷。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作進一步的描述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專利技術的帶式輸送機用自動觸發(fā)抓捕裝置,主要由觸發(fā)機構1、承載機構2、上制動機構3、下制動機構4、力矩加載機構5、機架側板6、上制動梁機構7、下制動梁機構8、閉鎖機構9和橫梁10構成。其中機架由兩個機架側板6通過多條橫梁10連接構成,機架中部安裝上制動機構3,上制動機構3前方裝觸發(fā)機構1、承載機構2和閉鎖機構9,后方裝有扭矩加載機構5,下方裝有下制動機構4,上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帶式輸送機用自動觸發(fā)斷帶抓捕裝置,包括由兩個機架側板(6)通過多根橫梁(10)的連接構成的機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的上部裝有上制動梁機構(7),機架的中部裝有上制動機構(3),上制動機構(3)前方裝有閉鎖機構(9),機架的后部裝有扭矩加載機構(5),機架的前部兩側板上對稱設有觸發(fā)機構(1),觸發(fā)機構(1)朝向外側的一面為平面,由多個U形螺栓固定在機架側板(6)上;觸發(fā)機構(1)上安裝有承載機構(2),上制動機構(3)的下方裝有下制動機構(4),下制動機構(4)下方裝有下制動梁(8),閉鎖機構(9)與承載機構(2)相連;?所述的上制動機構(3)包括靴形塊(3?1)、被動齒輪(3?2)、超越離合器(3?3)、上制動臂(3?5)、鎖孔(3?6)、上制動軸(3?7);所述的上制動臂(3?5)穿套在上制動軸(3?7)上,上制動軸(3?7)兩側通過軸承(3?4)裝配在機架兩側的機架側板(6)上的托臺中,上制動軸(3?7)伸出機架側板(6)的兩端部分別裝有超越離合器(3?3),超越離合器(3?3)上分別嵌套有被動齒輪(3?2);上制動臂(3?5)的頂端裝有靴形塊(3?1);所述的扭矩加載機構(5)包括懸浮齒輪(5?1)、加載齒輪(5?2)、扭簧(5?3)、加載軸(5?4)、棘輪(5?5)、短軸(5?6)、棘爪(5?7);所述的懸浮齒輪(5?1)有兩個,對稱滑裝在上制動軸(3?7)上,所述的加載軸(5?4)上對稱設有兩個分別與兩個懸浮齒輪(5?1)相嚙合的加載齒輪(5?2),所述的加載軸(5?4)兩端分別嵌裝在機架側板(6)的兩側,伸出機架側板(6)的兩端部分別開有通孔,所述懸浮齒輪(5?1)的兩側設有套裝在上制動軸(3?7)上扭簧(5?3),短軸(5?6)固定在機架側板(6)上,所述棘爪(5?7)安裝在短軸(5?6)上,棘輪(5?5)設在加載軸(5?4)上,棘爪(5?7)與棘輪(5?5)相配合;所述的觸發(fā)機構(1)包括下套筒(1?1)、上套筒(1?3)、大彈簧(1?4)、立柱(1?5);所述下套筒(1?1)與上套筒(1?3)之間、上套筒(1?3)的頂部分別設有導向圈(1?2),立柱(1?5)穿過兩個導向圈(1?2)插入下套筒(1?1)、上套筒(1?3)內,立柱(1?5)的上端部外露,立柱(1?5)中部設有突出的軸肩,軸肩下方設有被壓縮在軸肩和下部的導向圈(1?2)之間的大彈簧(1?4);所述的承載機構(2)包括橫桿(2?1)、軸座(2?2)、輕型托輥(2?3);所述橫桿(2?1)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兩個立柱(1?5)的上端,輕型托輥(2?3)位于橫桿(2?1)中部上方,兩端各連接有一個軸座(2?2),兩個軸座固定在橫桿(2?1)的上部;所述的閉鎖機構(9)包括鉸座(9?1)、小彈簧(9?2)、鎖桿(9?3)、端蓋(9?4)、彈簧腔(9?5)和銷軸(9?6);所述的彈簧腔(9?5)固定在兩個機架側板(6)之間的一根橫梁(10)上,彈簧腔(9?5)中間沿軸線開有帶多個翼的孔,鎖桿(9?3)中部加工有與彈簧腔(9?5)上多個翼孔相配合的翼形軸肩,翼形軸肩上設有一端壓在鎖桿(9?3)中部的多個小彈簧(9?2),多個小彈簧(9?2)另一端壓在固定于彈簧腔(9?5)開口端的端蓋(9?4)上;鎖桿(9?3)伸出端蓋(9?4)的一端插入鎖孔(3?6)中,鎖桿(9?3)另一端開有圓孔或斷面做成凹弧形;彈簧腔(9?5)的另一端開有豎直的孔,銷軸(9?6)穿過彈簧腔(9?5)的豎直孔和鎖桿(9?3)一端的孔或者凹弧形面,將受小彈簧(9?2)推動的鎖桿(9?3)壓制在彈簧腔(9?5)內;銷軸(9?6)上部鉸接在鉸座(9?1)上,鉸座(9?1)固定在橫桿(2?1)中部;所述的下制動機構(4)包括主動齒輪(4?1)、軸承(4?2)、下制動臂(4?3)、下制動軸(4?4)、配重板(4?5)和靴形塊(4?6);所述的下制動軸(4?4)通過軸承(4?2)裝配到機架兩側的機架側板(6)的托臺中,下制動軸(4?4)伸出機架側板(6)的兩端分別裝配有主動齒輪(4?1)、與主動齒輪(4?1)相嚙合的被動齒輪(3?2),下制動臂(4?3)穿套在下制動軸(4?4)上并位于兩個機架側板(6)之間,并通過鍵聯接在下制動軸(4?4)上,靴形塊(4?6)安裝在下制動臂(4?3)的頂端;所述的上制動梁機構(7)包括弧形塊(7?1)、滾柱(7?2)、彈性墊(7?3)、楔形框架(7?4)和工字鋼梁(7?5);所述工字鋼梁(7?5)兩端分別固定在兩個機架側板(6)的上部,多個楔形框架(7?4)一字排開固...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帶式輸送機用自動觸發(fā)斷帶抓捕裝置,包括由兩個機架側板(6)通過多根橫梁 (10)的連接構成的機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的上部裝有上制動梁機構(7),機架的中部裝有上制動機構(3),上制動機構(3)前方裝有閉鎖機構(9),機架的后部裝有扭矩加載機構(5),機架的前部兩側板上對稱設有觸發(fā)機構(1),觸發(fā)機構(I)朝向外側的一面為平面, 由多個U形螺栓固定在機架側板(6)上;觸發(fā)機構(I)上安裝有承載機構(2),上制動機構(3)的下方裝有下制動機構(4),下制動機構(4)下方裝有下制動梁(8),閉鎖機構(9)與承載機構(2)相連;所述的上制動機構(3)包括靴形塊(3-1)、被動齒輪(3-2)、超越離合器(3-3)、上制動臂(3-5)、鎖孔(3-6)、上制動軸(3-7);所述的上制動臂(3-5)穿套在上制動軸(3_7)上,上制動軸(3-7)兩側通過軸承(3-4)裝配在機架兩側的機架側板(6)上的托臺中,上制動軸 (3-7 )伸出機架側板(6 )的兩端部分別裝有超越離合器(3-3 ),超越離合器(3-3 )上分別嵌套有被動齒輪(3-2);上制動臂(3-5)的頂端裝有靴形塊(3-1);所述的扭矩加載機構(5)包括懸浮齒輪(5-1)、加載齒輪(5-2)、扭簧(5-3)、加載軸 (5-4)、棘輪(5-5)、短軸(5-6)、棘爪(5-7);所述的懸浮齒輪(5-1)有兩個,對稱滑裝在上制動軸(3-7)上,所述的加載軸(5-4)上對稱設有兩個分別與兩個懸浮齒輪(5-1)相嚙合的加載齒輪(5-2),所述的加載軸(5-4)兩端分別嵌裝在機架側板(6)的兩側,伸出機架側板 (6 )的兩端部分別開有通孔,所述懸浮齒輪(5-1)的兩側設有套裝在上制動軸(3-7 )上扭簧 (5-3),短軸(5-6)固定在機架側板(6)上,所述棘爪(5-7)安裝在短軸(5_6)上,棘輪(5-5) 設在加載軸(5-4)上,棘爪(5-7 )與棘輪(5-5 )相配合;所述的觸發(fā)機構(I)包括下套筒(1-1)、上套筒(1-3)、大彈簧(1-4)、立柱(1-5);所述下套筒(1-1)與上套筒(1-3)之間、上套筒(1-3)的頂部分別設有導向圈(1-2),立柱(1-5) 穿過兩個導向圈(1-2)插入下套筒(1-1 )、上套筒(1-3)內,立柱(1-5)的上端部外露,立柱 (1-5)中部設有突出的軸肩,軸肩下方設有被壓縮在軸肩和下部的導向圈(1-2)之間的大彈簧(1-4);所述的承載機構(2)包括橫桿(2-1)、軸座(2-2)、輕型托輥(2-3);所述橫桿(2-1)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兩個立柱(1-5)的上端,輕型托輥(2-3)位于橫桿(2-1)...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朱真才,張磊,陳利強,張衍陽,周公博,李偉,彭玉興,沈剛,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礦業(yè)大學,江蘇中礦科匯礦業(yè)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fā)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