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協同脫硫及脫除煙氣中PM2.5的脫除塔及方法,脫除塔內由上至下依次設置有:煙氣出口煙道、除霧裝置、相變凝結區、漿液噴淋層、第一煙氣增濕裝置及漿液池,漿液池通過漿液管路及循環泵連通到漿液噴淋層,漿液噴淋層與第一煙氣增濕裝置之間設置有煙氣入口煙道;漿液池內由上至下依次設有氧化隔離裝置、氧化空氣布氣裝置和攪拌器;相變凝結區包括第二煙氣增濕裝置和多個具有彎折的擋板。該脫除塔既包括用于脫硫的結構,又包括脫除PM2.5的結構,兩種結構分布在同一個脫除塔內,利用蒸汽相變技術,可以同時實現脫硫及脫除PM2.5,提高了對煙氣的凈化效率,另外脫除塔的整體結構簡單,節省占地面積,減少運行費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煙氣凈化
,特別涉及一種協同脫硫及脫除煙氣中PM2.5的脫除塔及方法。
技術介紹
PM2.5指空氣動力學直徑小于2. 5μπι的微細顆粒,是導致大氣能見度降低、陰霾天氣、酸雨和全球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的重要因素。目前ΡΜ2.5污染已成為我國突出的大氣環境問題。ρμ2.5的排放主要來自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等及生物質的燃燒,由于其比表面積很大,容易富集重金屬元素,是影響人類身體健康最主要的污染物之一,而現有常規除塵技術對PMltl及以下的微細顆粒難以有效捕集。就目前控制燃燒源微細顆粒的技術發展趨勢來看,將蒸汽相變技術與現有燃煤鍋爐濕法煙氣脫硫技術相結合是最有可能實現工程應用的重要途徑之一。蒸汽相變技術原理為在過飽和蒸汽環境中,蒸汽以微細顆粒為凝結核發生相變,顆粒粒度增大,同時顆粒間相互接觸碰撞發生凝并現象,使微細顆粒粒徑和質量均顯著增大。目前,國內大部分燃煤電站已安裝濕法脫硫裝置,用于脫除排放煙氣中所含的硫化物氣體。在現有的濕法脫硫裝置中,高溫煙氣與低溫脫硫噴淋液相接觸,發生傳熱傳質過程,煙氣被部分汽化,含濕量顯著增大,可接近或達到過飽和狀態,可產生蒸汽相變從而促進微細顆粒凝結長大,被噴淋漿液部分脫除。因此,在濕法脫硫裝置中應用蒸汽相變技術實現ΡΜ2.5有效脫除是可行的 。但是現有技術中尚沒有出現在脫硫的同時可以協同脫除煙氣中ρμ2.5的脫除塔裝置及方法。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協同脫硫及脫除煙氣中ΡΜ2.5的脫除塔及方法,可以在現有脫硫裝置的基礎上協同脫除煙氣中的ρμ2.5。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出了一種協同脫硫及脫除煙氣中ΡΜ2.5的脫除塔,所述脫除塔內由上至下依次設置有煙氣出口煙道、除霧裝置、相變凝結區、漿液噴淋層、第一煙氣增濕裝置及漿液池,所述漿液池通過漿液管路及循環泵連通到所述漿液噴淋層,所述脫除塔塔身上還設置有煙氣入口煙道,所述煙氣入口煙道位于所述漿液噴淋層與所述第一煙氣增濕裝置之間;所述漿液池內由上至下依次設置有氧化隔離裝置、氧化空氣布氣裝置和攪拌器;所述相變凝結區包括水平設置的第二煙氣增濕裝置,及設置于所述第二煙氣增濕裝置上方的多個具有彎折的擋板;所述第一煙氣增濕裝置及所述第二煙氣增濕裝置用于噴灑增濕劑。進一步優選地,所述煙氣入口通道為傾斜向下設置;所述煙氣入口通道與水平面呈15 20°夾角;所述第一煙氣增濕裝置包括與所述煙氣入口通道垂直的第一增濕單元,及與所述第一增濕單元上端相連接的水平設置的第二增濕單元。進一步優選地,所述氧化空氣布氣裝置包括沿所述脫除塔徑向延伸的氧化空氣主管,所述氧化空氣主管上還連通多個以所述脫除塔中心為圓心的環形氧化空氣支管;所述氧化空氣主管的氧化空氣入口端連接到氧化風機,所述脫除塔內氧化空氣主管的直徑由氧化空氣入口端到氧化空氣出口端逐漸減小。進一步優選地,所述氧化空氣主管的氧化空氣入口端設置有減溫供水管;所述氧化空氣支管上設置有噴嘴及自控式流量調節閥。進一步優選地,所述氧化隔離裝置為多個水平方向平行排列且截面為菱形的管道。進一步優選地,所述攪拌器為射流攪拌器。進一步優選地,所述漿液噴淋層中的噴淋漿液為脫硫劑溶液,所述脫硫劑為白泥、石灰石、生石灰或電石渣。進一步優選地,所述增濕劑為霧化熱水,或添加有潤濕劑或增聚劑的霧化溶液。本專利還公開了一種協同脫硫及脫除煙氣中PM2.5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a)第一煙氣增濕裝置向待凈化煙氣噴灑增濕劑進行增濕;(b)漿液噴淋層對增濕后的煙氣噴灑脫硫劑漿液進行脫硫并部分脫除微細顆粒;(c)第二煙氣增濕裝置對煙氣再次增濕,使脫硫后煙氣中的PM2.5在相變凝結區發生蒸汽相變;(d)除霧裝置對發生蒸汽相變凝結長大的微細顆粒進行脫除;(e)排放已脫硫和脫除微細顆粒的凈煙氣。上述方法中,所述步驟(a)中向待凈化煙氣噴灑增濕劑進行增濕包括煙氣通過所述煙氣入口煙道,與所述第一煙氣增濕裝置噴灑的增濕劑接觸,使煙氣濕度增大,接近或達到過飽和;所述步驟(b)中對增濕后的煙氣噴灑脫硫劑漿液進行脫硫并部分脫除微細顆粒包括采用白泥、石灰石、生石灰或電石渣中的一種作為脫硫劑制成漿液,所述漿液噴淋層對煙氣噴灑所述漿液進行脫硫并脫除煙氣中發生蒸汽相變凝結的部分微細顆粒;所述步驟(C)中PM2.5發生蒸汽相變是指脫硫后的煙氣進入所述相變凝結區,與所述第二煙氣增濕裝置噴灑的增濕劑接觸,并通過多個具有彎折的擋板,使煙氣中的pm2.5發生蒸汽相變和碰撞而凝結。本專利技術的效果在于本專利技術提供的協同脫硫及脫除煙氣中PM2.5的脫除塔,由于脫除塔既包括用于脫硫的結構,又包括脫除PM2.5的結構,兩種結構分布在同一個脫除塔內,利用蒸汽相變技術,可以同時實現脫硫及脫除PM2.5,提高了對煙氣的凈化效率,且脫除塔的整體結構簡單;本專利技術提供的協同脫硫及脫除煙氣中PM2.5的方法,在現有的煙氣脫硫技術基礎上,通過脫硫前對煙氣增濕,使煙氣中部分PM2.5等微細顆粒發生蒸汽相變,在對煙氣脫硫的同時脫除部分微細顆粒,脫硫后再對煙氣增濕,使煙氣中剩余的以及脫硫過程新產生的PM2.5等微細顆粒發生蒸汽相變凝結長大,而后通過除霧裝置脫除,這樣可以在對煙氣進行脫硫的同時實現對煙氣中PM2.5等微細顆粒的脫除,提高了煙氣凈化效率,減少了大氣污染。附圖說明通過下面結合附圖對其示例性實施例進行的描述,本專利技術上述特征和優點將會變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圖1為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協同脫硫及脫除煙氣中PM2.5的脫除塔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第一煙氣增濕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1中氧化空氣布氣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1中氧化隔離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中標號如下1、煙氣出口煙道 2、除霧裝置3、相變凝結區301、第二煙氣增濕裝置 302、具有彎折的擋板4、漿液噴淋層5、第一煙氣增濕裝置 501、第一增濕單元502、第二增濕單元6、漿液池 601、漿液管路602、循環泵7、煙氣入口煙道 8、氧化空氣布氣裝置801、氧化空氣主管802、環形氧化空氣支管 803、自控式流量調節閥804、減溫供水管805、氧化風機 9、攪拌器901、射流泵 10、氧化隔離裝置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協同脫硫及脫除煙氣中PM2.5的脫除塔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協同脫硫及脫除煙氣中PM2.5的脫除塔,脫除塔內由上至下依次設置有煙氣出口煙道1、除霧裝置2、相變凝結區3、漿液噴淋層4、第一煙氣增濕裝置5及漿液池6,漿液池6內由上至下依次設置有氧化隔離裝置10、氧化空氣布氣裝置8及攪拌器9。漿液池6通過漿液管路601及循環泵602連通到漿液噴淋層4,漿液噴淋層4與煙氣增濕裝置之間的脫除塔的塔身上還設置有煙氣入口煙道7。如圖1中所示,圖中的箭頭方向即為煙氣在脫除塔中凈化過程的流動方向。待凈化的煙氣經煙氣入口煙道7通入脫除塔內,經第一煙氣增濕裝置5增濕后,由漿液噴淋層4對其噴灑含有脫硫劑的漿液脫除煙氣中的二氧化硫及部分PM2.5微細顆粒,而后進入相變凝結區3。相變凝結區3包括水平設置的第二煙氣增濕裝置301,及設置于第二煙氣增濕裝置301上方的多個具有彎折的擋板302。相變凝結區3設在漿液噴淋層4的上部,脫硫后的煙氣經過第二煙氣增濕裝置3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協同脫硫及脫除煙氣中PM2.5的脫除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脫除塔內由上至下依次設置有:煙氣出口煙道、除霧裝置、相變凝結區、漿液噴淋層、用于噴灑增濕劑的第一煙氣增濕裝置及漿液池,所述漿液池通過漿液管路及循環泵連通到所述漿液噴淋層,所述脫除塔塔身上還設置有煙氣入口煙道,所述煙氣入口煙道位于所述漿液噴淋層與所述第一煙氣增濕裝置之間;所述漿液池內由上至下依次設置有氧化隔離裝置、氧化空氣布氣裝置和攪拌器;所述相變凝結區包括水平設置的用于噴灑增濕劑的第二煙氣增濕裝置,及設置于所述第二煙氣增濕裝置上方的多個具有彎折的擋板。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協同脫硫及脫除煙氣中pm2.5的脫除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脫除塔內由上至下依次設置有煙氣出口煙道、除霧裝置、相變凝結區、漿液噴淋層、用于噴灑增濕劑的第一煙氣增濕裝置及漿液池,所述漿液池通過漿液管路及循環泵連通到所述漿液噴淋層,所述脫除塔塔身上還設置有煙氣入口煙道,所述煙氣入口煙道位于所述漿液噴淋層與所述第一煙氣增濕裝置之間;所述漿液池內由上至下依次設置有氧化隔離裝置、氧化空氣布氣裝置和攪拌器;所述相變凝結區包括水平設置的用于噴灑增濕劑的第二煙氣增濕裝置,及設置于所述第二煙氣增濕裝置上方的多個具有彎折的擋板。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協同脫硫及脫除煙氣中PM2.5的脫除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煙氣入口通道為傾斜向下設置;所述煙氣入口通道與水平面呈15 20°夾角;所述第一煙氣增濕裝置包括與所述煙氣入口通道垂直的第一增濕單元,及與所述第一增濕單元上端相連接的水平設置的第二增濕單元。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協同脫硫及脫除煙氣中PM2.5的脫除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空氣布氣裝置包括沿所述脫除塔徑向延伸的氧化空氣主管,所述氧化空氣主管上還連通多個以所述脫硫塔中心為圓心的環形氧化空氣支管;所述氧化空氣主管的氧化空氣入口端連接到氧化風機,所述脫除塔內氧化空氣主管的直徑由氧化空氣入口端到氧化空氣出口端逐漸減小。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協同脫硫及脫除煙氣中PM2.5的脫除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空氣主管的氧化空氣入口端設置有減溫供水管;所述氧化空氣支管上設置有噴嘴及自控式流量調節閥。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協同脫硫及脫除煙氣中PM2.5的脫除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隔離裝置為多個水平方向平行排列且截面為菱形...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高繼賢,張小娟,閻冬,李靜,洪小松,何永勝,范治國,楊春琪,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龍凈環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