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樹木病蟲害防治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藥物利用率高,吸收持續性好,對蟲害及創傷處理后易大量泌脂的樹種尤其有效的防治病蟲害的灌注方法。
技術介紹
蛀干性害蟲是危害樹木的主要害蟲之一,由于害蟲鉆入樹體內危害大樹,普通噴霧法防治很難使藥劑接觸到樹體內的害蟲,因而效果較差。用打孔直插殺蟲藥瓶和吊針輸藥的方法來防治大樹蟲害,是解決高大樹木蚧殼蟲難治、卷葉螟難治和樹體鉆蛀性害蟲難治的有效辦法。施藥后,藥液被樹體快速吸收和傳導,害蟲通過吸食帶毒的樹汁胃毒致死, 不受樹體高大和氣候的影響。但是,打孔直插殺蟲藥瓶或吊針輸藥的方法會使樹木的形成層受到損傷,從而產生愈傷組織,如創傷樹脂道等,分泌大量的樹脂,堵塞藥液滲透的孔道,影響藥液吸收的持續性和利用率?;诖爽F狀,開發一種藥物利用率高,吸收持續性好,對蟲害及創傷處理后易大量泌脂的樹種尤其有效的防治病蟲害的灌注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以提供一種藥物利用率高,吸收持續性好,對蟲害及創傷處理后易大量泌脂的樹種尤其有效的防治病蟲害的灌注方法。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包括配藥、鉆孔、 施藥、封洞工序,具體有以下步驟A、配藥水150(Γ2(ΚΚ)重量份、菊酯類殺蟲劑3飛重量份、有機磷殺蟲劑3飛重量份、水解酶f 3重量份,將上述原料混合均勻后備用;B、鉆孔在距離地面3m以上的樹干上斜向下呈4(Γ50°角鉆灌注孔,孔徑6 8mm,深 r5cm,樹木胸徑< 5cm,鉆一個孔,胸徑每增加5cm,增加一個孔,孔與孔應交錯呈螺旋狀上升并繞樹周均勻分布,上下距離至少間隔IOcm;C ...
【技術保護點】
一種防治樹木病蟲害的灌注方法,包括配藥、鉆孔、施藥、封洞工序,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具體步驟:A、配藥:水1500~2000重量份、菊酯類殺蟲劑3~6重量份、有機磷殺蟲劑3~6重量份、水解酶1~3重量份,將上述原料混合均勻后備用;B、鉆孔:在距離地面3m以上的樹干上斜向下呈40~50°角鉆灌注孔,孔徑6~8mm,深4~5cm,樹木胸徑≤5cm,鉆一個孔,胸徑每增加5cm,增加一個孔,孔與孔應交錯呈螺旋狀上升并繞樹周均勻分布,上下距離至少間隔10cm;C、施藥:從樹芽萌動至樹木休眠期為施藥期,每孔用藥3~6ml,每隔15~20天用藥一次,連續施用3~5次;D、封洞:每次施藥后,臨時封閉樹洞,最后一次施藥完畢,將樹洞完全封閉。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防治樹木病蟲害的灌注方法,包括配藥、鉆孔、施藥、封洞工序,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具體步驟 A、配藥水150(Γ2(ΚΚ)重量份、菊酯類殺蟲劑3飛重量份、有機磷殺蟲劑3飛重量份、水解酶f 3重量份,將上述原料混合均勻后備用; B、鉆孔在距離地面3m以上的樹干上斜向下呈4(Γ50°角鉆灌注孔,孔徑6 8mm,深r5cm,樹木胸徑< 5cm,鉆一個孔,胸徑每增加5cm,增加一個孔,孔與孔應交錯呈螺旋狀上升并繞樹周均勻分布,上下距離至少間隔IOcm; C、施藥從樹芽萌動至樹木休眠期為施藥期,每孔用藥:T6ml,每隔15 20天用藥一次,連續施用3飛次; D、封洞每次施藥后,臨時封閉樹洞,最后一次施藥完畢,將樹洞完全封閉。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灌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A所述的菊酯類殺蟲劑為5 20%的氰戊菊酯、氯氰菊酯或甲氰菊酯乳油。3.如權利...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余慶偉,張惠玉,劉艷,陳興榮,薛澤梅,李睿,
申請(專利權)人:昆明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