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o6k0g"></ul>
    <ul id="o6k0g"></ul>
    當前位置: 首頁 > 專利查詢>尚永禮專利>正文

    一種多菌群低溶氧一體化氧化溝生物反應器制造技術

    技術編號:8583013 閱讀: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5 07:28
    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多菌群低溶氧一體化氧化溝生物反應器,包括第一反應池、第二反應池;所述第一反應池內通過設置在第一反應池中部第一隔墻形成一循環廊道,所述循環廊道內設置有第一氣體提升裝置和第二氣體提升裝置;所述第二反應池中部設置第二隔墻,所述第二隔墻的一側的第二反應池底部鋪設有曝氣穿孔軟管;所述第二隔墻的另一側設置有水力澄清裝置和第三氣體提升裝置。由于軟管曝氣方式,既提高了氧化溝的有效水深、提高了氧利用率,又解決了池內污泥沉積問題,同時簡單的雙反應池結構及氣提裝置,解決了氧化溝推流設備多,維修復雜及流速不均問題,特設的強化脫氮除磷區,解決了傳統氧化溝除磷效率低等問題。(*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氧化溝生物反應器,尤其涉及一種多菌群低溶氧一體化氧化溝生物反應器
    技術介紹
    氧化溝又名連續循環曝氣池,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種變形。自從1954年在荷蘭的首次投入使用以來,由于其出水水質好,運行穩定、管理方便等技術特點,已經在國內外廣泛的應用于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處理。目前氧化溝工藝使用的曝氣方式轉刷、轉碟、豎向曝氣機等,造成氧化溝有效水深低(一般低于4. 5m),氧利用率不高。溝道多,推流設備使用較多,同時還存在流速不均、池內污泥沉積、脫磷效率低等一系列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多菌群低溶氧一體化氧化溝生物反應器,克服現有技術中氧化溝氧化溝有效水深低(一般低于4. 5m),氧利用率不高;溝道多,推流設備使用較多,同時還存在流速不均、池內污泥沉積、脫磷效率低的缺陷。本技術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多菌群低溶氧一體化氧化溝生物反應器,包括第一反應池、第二反應池,所述第一反應池與第二反應池通過池壁連接;所述第一反應池內通過設置在第一反應池中部第一隔墻形成一循環廊道,所述第一隔墻平行與連接所述第一反應池與第二反應池的池壁;所述第一反應池的池壁上部設置有進水管;所述循環廊道內設置有第一氣體提升裝置和第二氣體提升裝置;所述第一氣體提升裝置一側固定在第一反應池的池內壁上,另一側固定在所述第一隔墻的一端;所述第二氣體提升裝置與所述連接第一反應池與第二反應池的池壁固定連接,且連接所述第二氣體提升裝置的池壁上設置有用于連通第一反應池與第二反應池的通道;所述連接第一反應池與第二反應池的池壁上設置有混合液回流管;所述第二反應池中部設置第二隔墻,第二隔墻垂直于連接所述第一反應池與第二反應池的池壁;所述第二隔墻的一側的第二反應池底部鋪設有曝氣穿孔軟管,形成第一曝氣區;所述第二隔墻的另一側設置有水力澄清裝置和第三氣體提升裝置;所述水力澄清裝置固定在所述第二反應池的池側壁和第二隔墻上;所述第三氣體提升裝置兩側分別連接所述第二反應池的側壁和第二隔墻。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軟管曝氣方式,緊密均勻的布列池底,既提高了氧化溝的有效水深、提高了氧利用率,又解決了池內污泥沉積問題,同時簡單的雙反應池結構及氣提裝置,解決了氧化溝推流設備多,維修復雜及流速不均問題,特設的強化脫氮除磷區,解決了傳統氧化溝除磷效率低等問題。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技術還可以做如下改進。進一步,所述第一氣體提升裝置、所述第二氣體提升裝置、第三氣體提升裝置均包括第一提升隔墻、第二提升隔墻、空氣推流器,所述第一提升隔墻下端與所述第一反應池或第二反應池的池底之間設置有水流通道;所述第二提升隔墻與第一反應池或第二反應池的池底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提升隔墻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提升隔墻的高度;所述空氣推流器設置在所述第一提升隔墻與第二提升隔墻之間的下部,所述第一提升隔墻橫及第二提升隔墻向設置在水流方向。進一步,所述第二氣體提升裝置,所述第二提升隔墻為連接第一反應池與第二反應池的池壁的一部分,且為所述第二提升隔墻部分的池壁高度低于池壁的高度;所述第一提升隔墻的高度與池壁的高度相同,且兩端通過連接墻與所述池壁固定連接。進一步,所述水力澄清裝置包括第三隔墻及斜管,所述第三隔墻兩側分別連接所述第二反應池的側壁和第二隔墻,所述第三隔墻下端與所述第二反應池的池底之間設置有水流通道;所述斜管與所述第二反應池的池底成一定角度均布在所述第三隔墻與所述第三提升第一隔墻之間。所述斜管均布在第二反應池中部,且與所述第二反應池的池底成60°角。進一步,還包括導流墻,所述導流墻為圓弧形,其固定在所述第二反應池前端的池底上。所述導流墻垂直于所述第二隔墻。進一步,還包括污泥回流渠,所述污泥回流渠設置在所述第一反應池及第二反應池的池壁上端內邊沿,從所述水力澄清裝置及所述第三氣體提升裝置的上端的池壁上端連通至所述進水管的進水口附近。進一步,所述第一反應池及第二反應池的內壁兩端為圓弧型,中部為直線型,其外壁為矩形。進一步,所述第二隔墻的另一側的第二反應池底部的后端鋪設有曝氣穿孔軟管,形成第二曝氣區。附圖說明 圖1為本技術一種多菌群低溶氧一體化氧化溝生物反應器平面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一種多菌群低溶氧一體化氧化溝生物反應器中第一、第二、第三氣體提升裝置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一種多菌群低溶氧一體化氧化溝生物反應器中水力澄清裝置結構示意圖。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進水管,2、第一反應池,3、第一氣體提升裝置、第二氣體提裝置,第三氣體提升裝置,4、混合液回流管,5、第二反應池,6、導流墻,7、第一曝氣區,8、第一隔墻,9、污泥回流渠,10、第三隔墻,11、斜管,12、第二隔墻,13、底部水流通道,14、溢流口,15、第二曝氣區,16、第一反應池及第二反應池的池壁,17、水流液位,18連接第一反應池與第二反應池的池壁。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技術,并非用于限定本技術的范圍。如圖1所示,一種多菌群低溶氧一體化氧化溝生物反應器,包括第一反應池2、第二反應池5,所述第一反應池2與第二反應池5通過池壁18連接;所述第一反應池2內通過設置在第一反應池2中部第一隔墻8形成一循環廊道,所述第一隔墻8平行與連接所述第一反應池與第二反應池的池壁18 ;所述第一反應池2的池壁上部設置有進水管I ;所述循環廊道內設置有氣體提升裝置3,包括第一氣體提升裝置和第二氣體提升裝置;所述第一氣體提升裝置一側固定在第一反應池2的池內壁上,另一側固定在所述第一隔墻8的一端;所述第二氣體提升裝置與所述連接第一反應池與第二反應池的池壁18固定連接,且連接所述第二氣體提升裝置的池壁上設置有用于連通第一反應池與第二反應池的水流通道;所述連接第一反應池2與第二反應池5的池壁18上設置有混合液回流管4 ;所述第二反應池5中部設置第二隔墻12,第二隔墻12垂直于連接所述第一反應池2與第二反應池5的池壁;所述第二隔墻12的一側的第二反應池5底部鋪設有曝氣穿孔軟管7,形成第一曝氣區;所述第二隔墻12的另一側設置有水力澄清裝置和第三氣體提升裝置;所述水力澄清裝置固定在所述第二反應池5的池側壁和第二隔墻12上;所述第三氣體提升裝置兩側分別連接所述第二反應池5的側壁和第二隔墻12。圖2為第一氣體提升裝置、所述第二氣體提升裝置、第三氣體提升裝置結構示意圖。所述第一氣體提升裝置、所述第二氣體提升裝置、第三氣體提升裝置均包括第一提升隔墻302、第二提升隔墻301、空氣推流器303,所述第一提升隔墻302下端與所述第一反應池2或第二反應池的池底5之間設置有水流通道;所述第二提升隔墻301與第一反應池2或第二反應池5的池底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提升隔墻302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提升隔墻301的高度;所述空氣推流器303設置在所述第一提升隔墻302與第二提升隔墻3014之間的下部,所述第一提升隔墻及第二提升隔墻橫向設置在水流方向。所述空氣推流器通過管道接通外界氣泵304。所述第二氣體提升裝置,所述第二提升隔墻為連接第一反應池2與第二反應池5的池壁18的一部分,且為所述第二提升隔墻部分的池壁高度低于池壁的高度;所述第一提升隔墻301的高度與池壁18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多菌群低溶氧一體化氧化溝生物反應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反應池、第二反應池,所述第一反應池與第二反應池通過池壁連接;?所述第一反應池內通過設置在第一反應池中部第一隔墻形成循環廊道,所述第一隔墻平行于連接所述第一反應池與第二反應池的池壁;所述第一反應池的池壁上部設置有進水管;所述循環廊道內設置有第一氣體提升裝置和第二氣體提升裝置;所述第一氣體提升裝置一側固定在第一反應池的池內壁上,另一側固定在所述第一隔墻的一端;所述第二氣體提升裝置與所述連接第一反應池與第二反應池的池壁固定連接,且連接所述第二氣體提升裝置的池壁上設置有用于連通第一反應池與第二反應池的通道;?所述連接第一反應池與第二反應池的池壁上設置有混合液回流管;?所述第二反應池中部設置第二隔墻,第二隔墻垂直于連接所述第一反應池與第二反應池的池壁;所述第二隔墻的一側的第二反應池底部鋪設有曝氣穿孔軟管,形成第一曝氣區;所述第二隔墻的另一側設置有水力澄清裝置和第三氣體提升裝置;所述水力澄清裝置固定在所述第二反應池的池側壁和第二隔墻上;所述第三氣體提升裝置兩側分別連接所述第二反應池的側壁和第二隔墻。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多菌群低溶氧一體化氧化溝生物反應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反應池、第二反應池,所述第一反應池與第二反應池通過池壁連接;所述第一反應池內通過設置在第一反應池中部第一隔墻形成循環廊道,所述第一隔墻平行于連接所述第一反應池與第二反應池的池壁;所述第一反應池的池壁上部設置有進水管;所述循環廊道內設置有第一氣體提升裝置和第二氣體提升裝置;所述第一氣體提升裝置一側固定在第一反應池的池內壁上,另一側固定在所述第一隔墻的一端;所述第二氣體提升裝置與所述連接第一反應池與第二反應池的池壁固定連接,且連接所述第二氣體提升裝置的池壁上設置有用于連通第一反應池與第二反應池的通道;所述連接第一反應池與第二反應池的池壁上設置有混合液回流管;所述第二反應池中部設置第二隔墻,第二隔墻垂直于連接所述第一反應池與第二反應池的池壁;所述第二隔墻的一側的第二反應池底部鋪設有曝氣穿孔軟管,形成第一曝氣區; 所述第二隔墻的另一側設置有水力澄清裝置和第三氣體提升裝置;所述水力澄清裝置固定在所述第二反應池的池側壁和第二隔墻上;所述第三氣體提升裝置兩側分別連接所述第二反應池的側壁和第二隔墻。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多菌群低溶氧一體化氧化溝生物反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氣體提升裝置、所述第二氣體提升裝置、第三氣體提升裝置均包括第一提升隔墻、第二提升隔墻、空氣推流器,所述第一提升隔墻下端與所述第一反應池或第二反應池的池底之間設置有水流通道;所述第二提升隔墻與第一反應池或第二反應池的池底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提升隔墻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提升隔墻的高度;所述空氣推流器設置在所述第一提升隔墻與第二提升隔墻之間的下部,所述第一提升隔墻及第二提升隔墻橫向設置在水流方向。3.根據權利...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尚永禮
    申請(專利權)人:尚永禮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評論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无码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熟妇人妻中文字幕无码老熟妇|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无码人妻 | 免费无码专区毛片高潮喷水| 久久国产三级无码一区二区| 777爽死你无码免费看一二区|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亚洲爆乳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永久免费AV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 |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浪潮AV|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九九大片|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无码内射| 西西人体444www大胆无码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 国产精品无码aⅴ嫩草| 人妻系列无码专区无码中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影院相关影片| 亚洲youwu永久无码精品| 亚洲AV无码久久寂寞少妇| 无码8090精品久久一区| 好爽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四无码三飞 | 18禁超污无遮挡无码免费网站| AV无码免费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播放| 国产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蜜桃|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精品国产aⅴ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麻| 国产精品一级毛片无码视频| 少妇人妻av无码专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 蜜桃无码AV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下载蜜桃| 色偷偷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成人| 久久无码专区国产精品s|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 久久久久久久无码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