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入耳式耳機的耳塞,包括與耳機頭連接的連接部和可置入耳道的接觸部,所述接觸部包括球面塞體和設置在球面塞體邊緣的多個彈性片,所述球面塞體的內腔凹面與連接部連接。過在接觸部設置球面塞體,可以防止耳塞佩戴時不自覺的擠入耳道內部。在球面塞體上設置多個弧形彈性片使耳塞可以向內縮產生形變,從而適用不同大小的耳道,增強耳塞對不同人體的通用性。由于在球面塞體上設置有彈性片,能夠對耳道產生輕微且均勻的壓力,保證耳機佩戴的舒適感。佩戴時耳塞前端伸入耳道,而耳塞后端的多個彈性片可以根據不同人耳道大小自動展開,使用者無須更換不同尺寸型號的耳塞,即可滿足不同人在配帶時的舒適感,耳塞成本降低,節約資源。(*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耳機
,具體是指一種入耳式耳機的耳塞。
技術介紹
隨著科技不斷進步,電子產品也在更新換代,為了讓使用者在不干擾旁人的狀況下聽取電子產品發出的聲音,耳機已成為電子產品的必要配件。由于耳機已被廣泛地與各種電子產品結合使用,耳機的舒適性對于電子產品的使用效果至關重要。實際使用時,耳機應當具有適宜的松緊度,并且松緊度可根據不同使用者得以調節,以適合不同使用者長期佩戴,優化耳機的佩戴舒適感。普通耳機大多采用硬質材料制成,耳機的耳塞部分設置在耳道外部,通過擠壓耳部外輪廓防止脫落,在佩戴時極易不舒服。入耳式耳機是在普通耳機的基礎上,以膠質耳塞的頭部插入耳道內,獲得更好的密閉性,極大的改良了舒適感及增加了表現效果。然而,由于不同人的耳朵外耳道有大小差異,若耳塞的尺寸大于佩戴者外耳道,即使是使用很短的時間也會使耳道感到灼痛,而使用了比佩戴者耳道更小的耳塞又將帶來隔音不良和漏音,并且耳塞也很容易從耳道里滑出來。導致現有入耳式耳機的在銷售時商家不得不同時配置大小型號不同的耳塞供消費者同時購買,從而造成入耳式耳機成本高,浪費資源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入耳式耳機的耳塞,該耳塞可以適用不同人的耳朵外耳道,使用者無須根據耳道更換不同大小型號的耳塞,SP可滿足不同人在配帶時的舒適感。本技術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一種入耳式耳機的耳塞,包括與耳機頭連接的連接部和可置入耳道的接觸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觸部包括球面塞體和設置在球面塞體邊緣的多個彈性片,所述球面塞體的內腔凹面與連接部連接。球面塞體的接觸部防止耳塞佩戴時不自覺的擠入耳道內部,多個彈性片使耳塞可以向內縮產生形變,從而適用不同大小的耳道,具有通用性;同時對耳道產生輕微且均勻的壓力,保證耳機佩戴的舒適感。優選的,所述連接部為設有連接孔的連接柱。優選的,所述球面塞體的頂部外壁為平整面。所述彈性片的厚度由與球面塞體連接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漸變薄。耳塞更具有彈性且佩戴時支撐更穩定。優選的,所述球面塞體的壁厚為O. 05 2_。該厚度的壁厚配合多個彈性片,使彈性片有更大的壓縮空間。優選的,所述彈性片為弧形彈性片。弧形彈性片能與耳壁貼合更緊密,避免隔音不良和漏音。具體的,所述彈性片與球面塞體一體成型,且各彈性片在球面塞體邊緣等距環列。優選的,所述彈性片之間設有倒V形間隙。優選的,所述彈性片之間設有折疊形連接片。優選的,所述連接部與球面塞體一體成型。生產加工更簡單,提高生產效率。本技術相比現有技術具有以下優點及有益效果本技術通過在接觸部設置球面塞體,可以防止耳塞佩戴時不自覺的擠入耳道內部。在球面塞體上設置多個弧形彈性片使耳塞可以向內縮產生形變,從而適用不同大小的耳道,增強耳塞對不同人體的通用性。由于在球面塞體上設置有彈性片,能夠對耳道產生輕微且均勻的壓力,保證耳機佩戴的舒適感。佩戴時耳塞前端伸入耳道,而耳塞后端的多個彈性片可以根據不同人耳道大小自動展開,使用者無須更換不同尺寸型號的耳塞,即可滿足不同人在配帶時的舒適感,耳塞成本降低,節約資源。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入耳式耳機的耳塞與耳機頭連接時第一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入耳式耳機的耳塞第一種實施方式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入耳式耳機的耳塞第一種實施方式的剖視圖。圖4為本技術入耳式耳機的耳塞與耳機頭連接時第二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入耳式耳機的耳塞第二種實施方式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入耳式耳機的耳塞第二種實施方式的剖視圖。圖7為本技術入耳式耳機的耳塞與耳機頭連接時第三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圖8為本技術入耳式耳機的耳塞第三種實施方式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9為本技術入耳式耳機的耳塞第三種實施方式的剖視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但本技術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實施例1圖1與圖2所示為一種入耳式耳機的耳塞,包括與耳機頭I套接的連接部2以及用于貼緊耳壁的接觸部3,接觸部3可置入耳道,所述接觸部3包括球面塞體和設置在球面塞體邊緣的四個彈性片4,所述彈性片4呈弧形,所述球面塞體的內腔凹面與連接部2連接,所述連接部2與球面塞體一體成型,所述連接部2為設有連接孔的連接柱,所述球面塞體的頂部外壁為平整面。具體的,所述彈性片4的厚度由與球面塞體連接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漸變薄。耳塞更具有彈性且佩戴時支撐更穩定。具體的,所述接觸部3的壁厚為0.05 2_。該厚度的壁厚配合多個彈性片,使彈性片有更大的壓縮空間。如圖3所示,本技術的耳塞在使用時,耳塞的連接部2的內部為中空設計,與耳機頭I套接,接觸部3的側面貼合人的耳道,耳塞前端伸入耳道,而耳塞后端的接觸部3具有成花瓣形的四個弧形彈性片4,由于弧形彈性片4可以向內縮產生形變,同時對耳道產生輕微且均勻的壓力,可以根據不同人耳道大小自動展開,產生耳塞的接觸部3內縮閉合的功能,使耳塞的接觸部3充分與耳道貼合,既可防止耳機在使用過程中脫落,可同時滿足不同人在配帶時的舒適感。實施例2圖4、圖5以及圖6舉例說明了本技術的第二種實施方式。這一實施例與圖1 3中所示的第一實施例的區別在于所述彈性片4之間設有倒V形間隙5。這種結構的耳套在前端塞入耳道時,后端的多個彈性片4在倒V形間隙5的作用下不會過于敞開,并且展開時為一圓形,耳機的外觀更豐富。實施例3圖7、圖8以及圖9舉例說明了本技術的第三種實施方式。這一實施例與圖1 3中所示的第一實施例的區別在于所述彈性片4之間設有折疊形連接片6。這種結構的耳套在前端塞入耳道時,后端的多個彈性片4在折疊形連接片6的作用下也不會過于敞開,展開時為一齒輪形狀,耳機的外觀更豐富。上述實施例為本技術較佳的實施方式,但本技術的實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離本技術的精神實質與原理下所作的改變、修飾、替代、組合、簡化,均應為等效的置換方式,都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入耳式耳機的耳塞,包括與耳機頭連接的連接部和可置入耳道的接觸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觸部包括球面塞體和設置在球面塞體邊緣的多個彈性片,所述球面塞體的內腔凹面與連接部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入耳式耳機的耳塞,包括與耳機頭連接的連接部和可置入耳道的接觸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觸部包括球面塞體和設置在球面塞體邊緣的多個彈性片,所述球面塞體的內腔凹面與連接部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入耳式耳機的耳塞,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部為設有連接孔的連接柱。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入耳式耳機的耳塞,其特征在于所述球面塞體的壁厚為0.05 2mm。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入耳式耳機的耳塞,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片為弧形彈性片。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入耳式耳機的耳塞,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朱銘忠,李秉糖,李慧,李勇,
申請(專利權)人:惠陽東美音響制品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