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其中背光模組包括導光板、光源以及導熱板,導熱板和光源均設置于導光板的背面一側,光源位于導光板和導熱板之間且貼附于導熱板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顯示裝置,包括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背光模組。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背光模組,大幅度節(jié)省導光板邊緣空間,由此邊框較窄,大幅度提高其散熱性能;同時背光模組在受到震動時,光源不會受到沖擊,有效保證背光模組的使用安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顯示裝置,因為采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背光模組,有效提高光源的散熱性;同時使顯示裝置的邊框可以變得較窄,極大的提升了產品的品質。(*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顯示
,特別是涉及一種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技術介紹
背光模組為液晶顯示器的重要組件之一,由于液晶本身不發(fā)光,背光模組的功能就是供應充足的亮度與分布均勻的光源,使液晶顯示器能正常顯示影像。目前,液晶顯示器的顯示技術已經趨于成熟,尤其在背光模組的設計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發(fā)展。背光模組除了應用在液晶顯示器、液晶電視機等液晶顯示裝置之外,還可以為數碼相框、電子紙、手機等顯示裝置提供光源。背光模組依據光源的位置不同分為側光式背光模組和直下式背光模組。傳統(tǒng)的背光模組以側入光式為主。側光式背光模組主要包括光源、導光板、導熱板以及背板。導光板主要功能是藉由光散射原理將入射的點光源轉換成面光源。光源位于導光板的一側面或兩相對側面,光源所發(fā)出的光向導光板另一端傳導,然后由導光板正面射出。如圖1所示,一種現有技術的背光模組,包括導光板I’、位于導光板I’的一側面的光源2’以及位于導光板I’背面一側的導熱板3’。導熱板3’的背面一側設置有背板90’。現在液晶電視等利用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的發(fā)展趨勢是邊框越來越窄,而上述結構的背光模組使上述趨勢的發(fā)展受到制約;同時,側發(fā)光式的光源2’(通常為LED燈)固定的強度不夠;光源2’背面的散熱片無法和導熱板3’直接接觸,而是和空氣接觸,由此散熱性較差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光源散熱性較好、邊框較窄的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本技術的背光模組,包括導光板、光源以及導熱板,所述導熱板和光源均設置于所述導光板的背面一側,所述光源位于所述導光板和所述導熱板之間且貼附于所述導熱板上。本技術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光源的出光面與所述導光板的背面的邊緣相對。本技術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背光模組還包括第一反射結構,所述第一反射結構位于所述光源的出光面一側,用于將所述光源發(fā)出的光向所述導光板的中部反射。本技術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第一反射結構包括所述導光板的靠近所述光源的側面,所述側面的靠近光源一側的邊向外傾斜,使得所述側面將所述光源發(fā)出的光向所述導光板的中部反射。本技術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側面靠近光源一側的邊向外傾斜的角度為45度。本技術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第一反射結構還包括貼附于所述側面上的反光板,所述反光板的反射面朝向所述光源。本技術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導熱板的與光源對應的位置處設置有凹槽,所述光源貼附于所述凹槽內。本技術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導光板的背面具有第二反射結構,以將從所述導光板射出的光線反射回所述導光板的內部。本技術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第二反射結構為貼附于所述導光板的背面的朝向所述導光板的出光面的底面反光板。本技術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光源包括多個LED燈。本技術的顯示裝置,包括本技術的背光模組。本技術實施例的背光模組,導熱板和光源均設置于導光板的背面一側,大幅度節(jié)省導光板邊緣空間,由此本技術實施例的背光模組邊框較窄;光源貼附于導熱板上,光源背面的散熱片和導熱板直接接觸,大幅度提高其散熱性能;同時背光模組在受到震動時,光源不會受到沖擊,有效保證背光模組的使用安全。本技術的顯示裝置,因為采用本技術的背光模組,有效提高光源的散熱性;同時使顯示裝置的邊框可以變得較窄,極大的提升了產品的品質。附圖說明圖1為現有技術的背光模組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背光模組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中導熱板和光源的俯視圖;圖4為本技術的背光模組中導光板、反光板、底面反光板和導熱板的組裝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如圖2所示,本技術實施例的背光模組,包括導光板1、光源2以及導熱板3。導熱板3和光源2均設置于導光板I的背面一側,光源2位于導光板I和導熱板3之間且貼附于導熱板3上。導熱板3的背面一側設置有背板90。背板90與導光板I通過膠框80封裝固定在一起。需要說明的是,附圖中示出的是,光源2位于導光板I的兩相對側面。本技術的背光模組的其他實施例中,光源還可以只位于導光板的一側,或者根據需要進行其他不同的位置設置,其他如膠框等也可以進行適應性調整。光源位于導光板的兩相對側面是為了光線通過導光板之后得到更加均勻的面光源。本技術實施例的背光模組,導熱板和光源均設置于導光板的背面一側,大幅度節(jié)省導光板邊緣空間,由此本技術實施例的背光模組邊框較窄;光源貼附于導熱板上,光源背面的散熱片和導熱板直接接觸,大幅度提高其散熱性能;同時背光模組在被震動時,光源不會受到沖擊,有效保證背光模組的使用安全。為從光板I的正面得到比較均勻的出射光,本技術實施例的背光模組,其中,光源2的出光面與導光板I的背面的邊緣相對。光源2所發(fā)出的光進入導光板I后將向導光板I的另一端傳導,然后由導光板I的正面均勻射出。為進一步增強背光模組的出光品質,本技術實施例的背光模組,其中,背光模組還包括第一反射結構11。第一反射結構11位于光源2的出光面一側,用于將光源2發(fā)出的光向導光板I的中部反射,以此避免光線在導光板I的邊緣匯聚,使光線由導光板I的正面更為均勻的射出。第一反射結構11包括所述導光板的靠近光源2的側面5。側面5的靠近光源2 —側的邊向外傾斜,使得側面5將光源2發(fā)出的光向導光板I的中部反射。本技術實施例的背光模組,其中,側面5靠近光源2 —側的邊向外傾斜的角度為45度。為進一步增強背光模組的出光品質,本技術實施例的背光模組,其中第一反射結構11還包括貼附于側面5上的反光板7。反光板7的反射面朝向光源2,用于將光源2的光線反射至導光板I的內部,以此避免光線由導光板I的邊緣漏出,同時使光線由導光板I的正面更為均勻的射出。需要說明的是,第一反射結構11不限于在側面5上貼附反光板的方式,還可以為在側面5上涂覆反光涂料的方式,或者在側面5進行的結構設計(如凹槽或者凸起),只要能使得光源2發(fā)出的光通過第一反射結構能射入導光板I的內部,都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內。結合圖3、圖4所示,本技術實施例的背光模組,其中,導熱板3的與光源2對應的位置處設置有凹槽31。光源2貼附于凹槽31內。導熱板3與背板90緊密貼合在一起,有助于增強背光模組的整體強度。為進一步增強背光模組的出光品質,本技術實施例的背光模組,其中,導光板I的背面具有第二反射結構12,以將從導光板I射出的光線反射回導光板I的內部。第二反射結構12為貼附于導光板I的背面的底面反光板8。底面反光板8朝向導光板I的出光面。底面反光板8的作用在于杜絕光損失,使光源2發(fā)出的光大部分由從光板I的正面出射。本技術實施例的背光模組,其中,光源2包括多個LED燈。以所述光源位于導光板的兩相對側面舉例說明,光源2包括第一光源組21和第二光源組22,第一光源組21的出光面、第二光源組22的出光面分別與導光板I的背面的相對邊緣相對。具體來說,第一光源組21的出光面與導光板I的背面的第一邊的邊緣相對,第二光源組22的出光面與導光板I的背面的第二邊的邊緣相對。第二邊與第一邊為相對的兩個側邊。導光板I的靠近光源2的側面5包括靠近第一光源組21的第一側面51。反光板7包括第一反光板71,第一側面51上貼附有朝向第一光源組21的第一反光板71,用于將第一光源組21的光線反射至導光板I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背光模組,包括導光板、光源以及導熱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熱板和光源均設置于所述導光板的背面一側,所述光源位于所述導光板和所述導熱板之間且貼附于所述導熱板上。
【技術特征摘要】
1.ー種背光模組,包括導光板、光源以及導熱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熱板和光源均設置于所述導光板的背面ー側,所述光源位于所述導光板和所述導熱板之間且貼附于所述導熱板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的出光面與所述導光板的背面的邊緣相対。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組還包括第一反射結構,所述第一反射結構位于所述光源的出光面ー側,用于將所述光源發(fā)出的光向所述導光板的中部反射。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結構包括所述導光板的靠近所述光源的側面,所述側面的靠近光源一側的邊向外傾斜,使得所述側面將所述光源發(fā)出的光向所述導光板的中部反射。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側面靠近光源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李智,王飛,王賀陶,
申請(專利權)人: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東方顯示技術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