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照明器具,其抑制光輸出下降且改善亮度不均。該照明器具具備光源單元、反射板及裝飾框。所述光源單元具有設置于圓周上的多個發光元件。所述反射板設置于所述光源單元上,且具有多個導光部,該導光部向所述光源單元的反方向即外方引導從所述光源單元放射的光。所述裝飾框覆蓋所述反射板。所述多個導光部分別具有開口部和反射面。所述開口部設置于所述光源單元側。所述反射面包圍所述開口部且反射從所述光源單元放射的光。所述反射面中,與所述光源單元的假想中心軸的距離較短的內周側的所述反射面的高度形成為低于與所述中心軸的距離較長的所述反射面的外周側的高度。(*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ー種照明器具。
技術介紹
近年來,照明器具中的照明光源正在從白熾燈或熒光燈替換為節能/長壽命的光源,例如發光二極管(Light-emitting diode :LED)。由于LED的發光部面積比熒光燈小,因此例如在排列有多個LED的光源単元的前表面設置反射板等來向外方引導照明光時,有時產生亮度不均。并且,若在LED的前表面設置光學材料來使照明光擴散,則光輸出下降。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3677號公報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種抑制光輸出下降且改善亮度不均的照明器具。本技術提供ー種照明器具,其具備光源単元、反射板及裝飾框。所述光源単元具有設置于圓周上的多個發光元件。所述反射板設置于所述光源単元之上,且具有多個導光部,該導光部向所述光源単元的反方向即外方引導從所述光源単元放射的光。所述裝飾框覆蓋所述反射板。所述多個導光部分別具有開ロ部和反射面。所述開ロ部設置于所述光源単元側。所述反射面包圍所述開ロ部且反射從所述光源単元放射的光。所述反射面中,與所述光源単元的假想中心軸的距離較短的內周側的所述反射面的高度形成為低于與所述中心軸的距離較長的外周側的所述反射面的高度。此外,優選所述反射面設置成從所述光源單元側向外方擴展的倒錐狀。此外,優選所述反射 面中,所述內周側相對于所述中心軸的角度大于所述外周側相對于所述中心軸的角度。此外,優選所述反射面對從所述多個發光元件放射的光進行鏡面反射。此外,優選所述反射面包含金屬。技術效果根據本技術的實施方式,可提供ー種抑制光輸出下降且改善亮度不均的照明器具。附圖說明圖1是舉例表示第I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器具的立體圖。圖2是圖1的A-A線立體截面圖。圖3是舉例表示照明器具中的光源単元的立體圖。圖4 Ca)為舉例表示照明器具中的反射板的立體圖。圖4 (b)為圖4 Ca)的B-B線立體截面圖。圖5是舉例表示照明器具中的裝飾框的立體圖。圖中ト照明器具,2-光源単元,3-安裝部,4-發光元件,5-散熱體,6-反射板,7-導光部,8-連結部,9-底板部,10-開ロ部,11-反射面,13-裝飾框,14-內框部,15-外框部。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參考附圖對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此外,附圖是示意性或概念性圖,各部分的形狀或縱橫尺寸的關系、部分之間大小的比率等未必一定與實體相同。并且,即使在表示相同部分時,根據附圖也有時不同地表示相互尺寸或比率。并且,在本申請說明書和各附圖中,關于已出現過的附圖對與前述相同的要件附加相同的符號并適當地省略詳細說明。(第I實施方式)圖1是舉例表示第I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照明器具的立體圖。圖2是圖1的A-A線立體截面圖。本實施方式的照明器具I為被埋入未圖示的頂棚的開ロ部而使用的所謂筒燈。照明器具I具備光源単元2、反射板6及覆蓋反射板6的裝飾框13。圖3是舉例表示照明器具中的光源単元的立體圖。光源単元2形成為大致圓柱狀或圓管狀。光源単元2具有形成為大致圓板狀的安裝部3、設置于安裝部3的圓周上的多個發光元件4及設置于安裝部3的相反側的散熱體5。多個發光元件4相對于光源単元2的假想中心軸L以圓周狀設置于安裝部3上。此外,本具體例舉例表示在安裝相鄰的發光元件4的安裝部3設置階梯差并使發光元件的一部分向中心軸L方向重疊的結構。除了本具體例中舉例表示的結構之外,例如還可以以將發光元件4非重疊的方式形成發光元件4的平面形狀并實裝在平坦的安裝部上。并且,在本具體例中,舉例表示了設置6個發光元件4的結構,但發光元件4的個數能夠根據光輸出設為任意個數。散熱體5例如由金屬等熱傳導性較高的材料形成,其與發光元件4進行熱結合,向外部空氣中散發發光元件4中產生的熱。本具體例中,散熱體5舉例表示包含多個散熱片的結構。根據發光元件4的發熱量,散熱體5的結構是任意的,并且只要為埋入于在未圖示的頂棚上設置的開ロ部的形狀即可。此外,散熱體5和安裝部3可以一體形成,并且還可以由不同材料分體形成。例如能夠由金屬等熱傳導性較高的材料形成散熱體5,并且將散熱體5的表面作為安裝部3,形成為例如圓板狀或例如環狀。并且,可以在例如由金屬等形成的散熱體5上設置例如由樹脂等形成為圓板狀或環狀等的安裝部3。圖4 Ca)為舉例表示照明器具中的反射板的立體圖,圖4 (b)為圖4 Ca)的B-B線立體截面圖。反射板6具有多個導光部7,向光源單兀2的相反方向即外方引導從光源單兀2放射的光;連結部8,設置于相鄰的導光部7之間;及底板部9,設置于多個導光部7的內側。反射板6例如能夠由金屬等一體形成,并且還可由不同材料分體形成。多個導光部7分別具有開ロ部10,設置于光源単元2側;及反射面11,包圍開ロ部10且朝向外方反射從光源単元2放射的光。具有朝向外方擴展的倒錐狀反射面11。導光部7例如由金屬等相對于從光源単元2放射的光具有高反射率的材料形成且對來自開ロ部10的入射光進行鏡面反射。本具體例舉例表示以朝向外方擴展的倒錐狀形成導光部7中的反射面11的結構。并且,本具體例中,反射面11距開ロ部10的高度H構成為,與中心軸L的距離D在預定值Dl以下時為H1,距離D在預定值D2以上時為恒定值H2,距離D為預定值Dl和D2之間時,高度H根據距離D而從Hl到H2連續變化。例如,成為從外方將反射板6以底面為半徑D1、上面為半徑D2、高度為H2-H1的圓錐臺挖通的結構。除了本具體例中舉例表示的結構之外,只要構成為導光部7中的反射面11距開ロ部10的高度H根據與光源単元2的假想中心軸L的距離D而變化即可。并且,只要距離D相對較短的內周側的高度H形成為低于距離D相對較長的外周側的高度H即可。并且,就與中心軸L平行的導光部7的中心軸LI與導光部7的反射面11的角度0而言,與中心軸L的距離D較短的內側的反射面大于與中心軸L的距離D較長的外側的反射面。例如,如圖4 (b)所示,就導光部7的反射面11和通過中心軸L及中心軸LI的平面相交的曲線12a、曲線12b與中心軸LI的角度而言,內側的曲線12a與中心軸LI的角度0 I大于外側的曲線12b與中心軸LI的角度0 2。因此,與在反射面11的內周側向外周方向反射來自開ロ部10的入射光相比,導光部7在反射面11的外周側向中心軸L方向更強烈反射入射光。其結果,來自開ロ部10的入射光朝向中心軸L側擴展而向光源単元2的相反側即外方反射,因此能夠使來自導光部7的出射光擴散。并且,如本具體例,將導光部7中的反射面11設為包圍開ロ部10且朝向外方擴展的倒錐狀結構時,與圓柱狀反射面相比時,能夠使由反射面11形成的反射光的方向更趨近與中心軸LI平行。連結部8例如由金屬等形成,結合相鄰的導光部7,并且使由相反側的導光部7反射的光進ー步朝向外方進行鏡面反射。本具體例中,連結部8舉例表示與導光部7中的反射面11的外周側連接的結構。此時,能夠例如由金屬等一體形成導光部7和連結部8。并且,除了本具體例中舉例表示的結構之外,連結部8例如還可設置于比反射面11的外周側更靠外側。此時,反射面11從連結部8向內周側突出。底板部9由例如金屬、例如樹脂等形成,固定導光部7及連結部8,并且作為從外部覆蓋光源単元2的裝飾面發揮作用。并且,本具體例中,舉例表示底板部9從開ロ部10向外方突出高度H1,且設為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照明器具,其中,具備:光源單元,具有設置于圓周上的多個發光元件;反射板,設置于所述光源單元之上,并具有多個導光部,該導光部向所述光源單元的反方向即外方引導從所述光源單元放射的光;及裝飾框,覆蓋所述反射板,所述多個導光部分別具有:開口部,設置于所述光源單元側;及反射面,包圍所述開口部并反射從所述光源單元放射的光,所述反射面中,與所述光源單元的假想中心軸的距離較短的的內周側的所述反射面的高度形成為低于與所述中心軸的距離較長的外周側的所述反射面的高度。
【技術特征摘要】
2012.03.23 JP 2012-0684691.一種照明器具,其中, 具備光源單元,具有設置于圓周上的多個發光元件; 反射板,設置于所述光源單元之上,并具有多個導光部,該導光部向所述光源單元的反方向即外方引導從所述光源單元放射的光;及裝飾框,覆蓋所述反射板, 所述多個導光部分別具有 開口部,設置于所述光源單元側 '及 反射面,包圍所述開口部并反射從所述光源單元放射的光, 所述反射面中,與所述光源單元的假想中心軸的距離較...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小川光三,佐佐木淳,樋口一齋,
申請(專利權)人:東芝照明技術株式會社,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