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雙控制動上掀裝置。包括弧形支撐桿和制動力組件,制動力組件通過固定板連接在展示柜下方,弧形支撐桿一端與展示柜的蓋板外端連接,另一端與制動力組件連接,制動力組件包括三根連動桿和至少兩根伸縮式支撐桿。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三根連動桿和伸縮式支撐桿構成的制動力組件結構,利用伸縮式支撐桿在伸長和縮短時的力差,長伸縮式支撐桿主控對應開啟時的末端和關閉時的啟始段所需的制動力,短伸縮式支撐桿主控對應開啟時啟始段和關閉時的末端所需的制動力,從而使得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能夠同時在開啟和關閉時都實現省力,并且由于制動力組件設置在展示柜的下面,很好地實現了隱藏效果,使得展示柜在開啟時只呈現一支弧形支撐桿。(*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ー種用于展示柜開ロ向上設有蓋板或門板的上掀裝置,具體來說,是涉及一種雙控制動上掀裝置。
技術介紹
至今市售上掀五金裝置都是應用于安裝上柜體上的較輕、較小的蓋板,結構分為主要由支撐桿和制動カ組件兩部分構成。支撐桿一般市售產品大多針對柜體開ロ位于垂直地面的方式,其它需求將依據活動需求另行設計訂制I 多只所需長度或形狀的支撐桿,使蓋板做90度(制動カ趨近于蓋板末段自重)或平行(制動カ趨近于蓋板自重)的上掀開啟;制動カ組件借由単一制動組件的緩沖氣壓(或油壓或彈簧或齒輪件)桿做到開啟時省力與關閉時減緩重力加速的碰撞問題。但是,這種結構有以下缺點或限制1、開啟或關閉時無法兼顧都省力蓋板較重時開啟或關閉的制動カ差大,単一制動組件只能做到ニ選ー的功能,即開啟時省力但關閉時需要對其施以重壓,或反之,開啟時費カ而關閉時無需施力卻 會產生較大的碰撞噪音;2、一般氣壓桿或油壓桿在伸或縮時,皆具有一定的力差,例如同一支氣壓桿實測其變カ為55KG (壓縮初啟吋) 65KG (壓縮末段吋);逆向時,為60KG (伸長初啟吋) 45KG(壓縮末段吋);3、現有的制動上掀裝置一般不生產> 60kg以上產品,當針對蓋板本身較重(如金屬框玻璃)或較大時,尤指蓋板位于柜體上方近平行于地面,開啟時約垂直地面,關閉時約平行于地面等展示柜體上的應用,則需要另行設計定制;4、無法隱藏制動組件市售多為固定于柜內側板或頂板上,如蓋板為清玻璃或無金屬側框時亦可看到此制動組件,影響美觀,或柜體兩側無側板時也無法應用安裝或隱藏上掀裝置。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雙控制動上掀裝置,不但能實現開啟和關閉時均省力,而且在展示柜開啟時展示空間內只會看到一支支撐桿。本技術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雙控制動上掀裝置,包括弧形支撐桿和制動カ組件,所述制動カ組件通過固定板連接在展示柜下方,所述弧形支撐桿一端與展示柜的蓋板外端連接,另一端與制動カ組件連接;所述制動カ組件包括第一連動桿、第二連動桿、第三連動桿、至少ー根長伸縮式支撐桿和至少ー根短伸縮式支撐桿;所述第一連動桿一端與固定板的下端部軸接,另ー端與第二連動桿的一端軸接,所述第二連動桿的另一端與所述弧形支撐桿軸接,第三連動桿一端與所述固定板的上端部軸接,另一端與第二連動桿的中部軸接,所述長伸縮式支撐桿一端軸接在固定板的中部,另一端與所述第三連動桿同軸軸接在所述第二連動桿的中部,所述短伸縮式支撐桿一端軸接在固定板的上部,另一端與所述第三連動桿的中部軸接。其中,所述蓋板與展示柜通過轉軸或鉸鏈連接。因此,本技術雙控制動上掀裝置不論是開啟時還是關閉時均能達到省力的效果:A.當開啟展示柜時(I)啟始段用短伸縮式支撐桿做主要制動カ和阻尼(緩伸)開啟時啟始段的動能。(2)末段用長伸縮式支撐桿做主要制動カ和阻尼(緩伸)開啟時啟始段的動能B.當關閉展示柜時(I)啟始段用長伸縮式支撐桿的緩止和阻尼(緩縮)做關閉時終止段的反向動能。(2)終止段用長伸縮式支撐桿的緩止和阻尼(緩縮)做關閉時終止段的反向動能。優選地,所述各連動桿的橫截面為“L”形。采用截面為“L”形的連動桿,可以進ー步減少本技術裝置的制造成本。由于當連動桿為“L”形截面時,如果只設置一根長伸縮式支撐桿,在施力不當或過度時,有一定機率會發生連動桿彎折或搖動不穩的現行,影響本技術雙控制動上掀裝置的使用。因此,優選地,在所述制動力組件中包括兩根對稱設置的長伸縮式支撐桿,兩端分別同軸軸接在所述固定板的中部和第二連動桿的中部,在維持結構簡單的同時,又能夠避免上掀組件因產生偏向カ而出現歪斜現象。其中,所述兩根長伸縮式支撐桿分別軸接在所述第二連動桿和第三連動桿的連接處的兩外側。或者地,所述第二連動桿和/或第三連動桿的橫截面為“匚”形,在連動桿的縱向上形成一條凹槽,所述長伸縮式支撐桿或短伸縮式支撐桿軸接在所述凹槽內。這樣,在只利用長短兩根伸縮式支撐桿的情況下也能夠避免上掀組件因產生偏向力而出現歪斜現象。本技術雙控制動上掀裝置的各連動桿可以是直桿,也可以為非直桿,當連動桿為非直桿時,優選各連動桿的形狀與展示柜的形狀相對應,以使得展示柜的展示空間能夠設計得盡量大。所述弧形桿支撐桿的弧長與所述展示柜的蓋板的上掀軌跡對應。優選地,在所述展示柜的外部設有柜體,在展示柜的下方形成一遮蔽空間,所述制動カ組件設置在所述遮蔽空間內。由于蓋板開啟的過程中,弧形支撐桿是在柜體內壁和展示柜柜面外端之間的開口內轉動,如果在整體加工或組裝后,因施工誤差該開ロ過大,會使得該處外形不美觀。為此,本技術進ー步在柜體內壁,靠近所述展示柜的柜面外端處設有活動封ロ,以美化過大的開ロ,且在展示柜開合時能夠兼顧弧形支撐桿定位功能,使其移動不會發生側偏歪斜。其中,以上所述的伸縮式支撐桿為氣壓桿或油壓桿。本技術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過三根連動桿和伸縮式支撐桿構成的制動カ組件結構,利用伸縮式支撐桿在伸長和縮短時的力差,其中長伸縮式支撐桿主控對應開啟時的末端和關閉時的啟始段所需的制動力,而短伸縮式支撐桿則主控對應開啟時啟始段和關閉時的末端所需的制動力,從而使得本技術雙控制動上掀裝置能夠同時在開啟和關閉時都實現省力,并且由于制動力組件設置在展示柜的下面,很好地實現了隱藏效果,使得展示柜在開啟時只呈現ー支弧形支撐桿,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在取放柜內展示物品時的阻擋或碰撞風險。附圖說明通過以下本技術的實施例并結合附圖的描述,示出本技術的其它優點和特征,該實施例以實例的形式給出,但并不限于此,其中圖1為本技術雙控制動上掀裝置的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展示柜關閉時);圖2為圖1所示的實施例在展示柜開啟時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1所示實施例的連動桿的橫截面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雙控制動上掀裝置的第二實施例中連動桿的橫截面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雙控制動上掀裝置的第三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展示柜關閉時);圖6為圖5所示的實施例在展示柜開啟時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圖2所示,一種雙控制動上掀裝置包括弧形支撐桿I和制動カ組件,制動カ組件通過固定板3連接在展示柜4的下方,制動カ組件包括第一連動桿21、第二連動桿22、第三連動桿23、兩根長伸縮式支撐桿24 (由于重合圖中只示出一根)和一根短伸縮式支撐桿25。其中,第一連動桿21 —端與固定板3的下端部軸接,另一端與第二連動桿22的一端軸接,第二連動桿22的另一端與弧形支撐桿I軸接,弧形支撐桿I的另一端與展示柜4的蓋板41外端連接,第三連動桿23 —端與固定板3的上端部軸接,另一端與第二連動桿22的中部軸接,長伸縮式支撐桿24 —端軸接在固定板3的中部,另一端與第三連動桿23同軸軸接在第二連動桿22的中部, 兩根長伸縮式支撐桿對稱設置,兩端分別同軸軸接在固定板3的中部和第二連動桿22的中部,短伸縮式支撐桿25 —端軸接在固定板3的上部,另一端與第三連動桿23的中部軸接。其中,蓋板41與展示柜4通過鉸鏈42連接。作為本技術的較優實施例,其中各連動桿的橫截面為“L”形,如圖3所示。兩根長伸縮式支撐桿24分別軸接在第二連動桿22和第三連動桿23的連接處的兩外側。優選地,在展示柜4的外部設有柜體40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雙控制動上掀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弧形支撐桿和制動力組件,所述制動力組件通過固定板連接在展示柜下方,所述弧形支撐桿一端與展示柜的蓋板外端連接,另一端與制動力組件連接;所述制動力組件包括:第一連動桿、第二連動桿、第三連動桿、至少一根長伸縮式支撐桿和至少一根短伸縮式支撐桿;所述第一連動桿一端與固定板的下端部軸接,另一端與第二連動桿的一端軸接,所述第二連動桿的另一端與所述弧形支撐桿軸接,第三連動桿一端與所述固定板的上端部軸接,另一端與第二連動桿的中部軸接,所述長伸縮式支撐桿一端軸接在固定板的中部,另一端與所述第三連動桿同軸軸接在所述第二連動桿的中部,所述短伸縮式支撐桿一端軸接在固定板的上部,另一端與所述第三連動桿的中部軸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雙控制動上掀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弧形支撐桿和制動力組件,所述制動力組件通過固定板連接在展示柜下方,所述弧形支撐桿一端與展示柜的蓋板外端連接,另一端與制動力組件連接;所述制動力組件包括第一連動桿、第二連動桿、第三連動桿、至少一根長伸縮式支撐桿和至少一根短伸縮式支撐桿;所述第一連動桿一端與固定板的下端部軸接,另一端與第二連動桿的一端軸接,所述第二連動桿的另一端與所述弧形支撐桿軸接,第三連動桿一端與所述固定板的上端部軸接,另一端與第二連動桿的中部軸接,所述長伸縮式支撐桿一端軸接在固定板的中部,另一端與所述第三連動桿同軸軸接在所述第二連動桿的中部,所述短伸縮式支撐桿一端軸接在固定板的上部,另一端與所述第三連動桿的中部軸接。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控制動上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連動桿的橫截面為“L”形。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雙控制動上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動力組件包括兩根對稱設置的長伸縮式支撐桿,兩端分別同軸軸接在所述固定板的中部和第二連動桿的中部。4.如...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光中,
申請(專利權)人:康新中國設計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