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箱包鎖,具體地說,涉及一種箱包拉鏈鎖。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包括殼體、鎖具和至少兩個鎖鉤,殼體設有容置空間,所述鎖具、鎖鉤設置于殼體的容置空間內,所述鎖鉤包括鉤部、連接部和移動部,連接部位于鉤部和移動部之間;鎖鉤的移動部上下疊加設置,所述殼體設有與鉤部相配合的插孔和與鎖具相配合的鎖孔,所述鎖具連接有用與控制鎖鉤的移動部移動的限位體。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設置多個鎖鉤,可以同時對多個拉鏈進行上鎖,且鎖鉤均由鎖具控制,操作簡單方便。(*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箱包鎖,具體地說,涉及一種箱包拉鏈鎖。
技術介紹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外出的次數越來越多,外出時,人們都會攜帶箱包用來盛裝物品,目前的箱包的開口大都用拉鏈制作,為方便管理和防止他人盜竊,人們在拉鏈的合口處設置了鎖具;由于,目前箱包的體積較大,拉鏈的個數的使用也較多,從而導致在箱包上使用的鎖具較多,造成使用不方便。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箱包拉鏈鎖,該箱包拉鏈鎖具有多個鎖鉤,可以同時針對多個拉鏈進行上鎖,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箱包拉鏈鎖,包括殼體、鎖具和至少兩個鎖鉤,殼體設有容置空間,所述鎖具、鎖鉤設置于殼體的容置空間內,所述鎖鉤包括鉤部、連接部和移動部,連接部位于鉤部和移動部之間;鎖鉤的移動部上下疊加設置,所述殼體設有與鉤部相配合的插孔和與鎖具相配合的鎖孔,所述鎖具連接有用于控制鎖鉤的移動部移動的限位體。進一步地,所所述容置空間內設有鎖塊,鎖塊位于鎖鉤與限位體之間,鎖塊的一端與鎖鉤的移動部貼合,鎖塊的另一端設有與限位體相配合的斜面。進一步地,所述容置空間內設有用于輔助上鎖的復位彈簧,復位彈簧的一端與鎖塊相抵,復位彈簧的另一端與殼體相抵。進一步地,所述容置空間內設有限位塊,所述移動部設有與限位塊相配合的定位塊或限位槽,所述定位塊位于鎖塊和限位塊之間,或限位塊插入限位槽。進一步地,所述鎖具包括鎖芯和鎖套,鎖套套于鎖芯的中部,所述限位體與鎖芯底部連接。更進一步地,所述限位體包括與鎖芯底部連接的圓盤和控制桿,所述圓盤位于鎖芯的下方,且圓盤的上端面設有與鎖芯卡接的凸塊,所述控制桿的一端與圓盤的側面連接。進一步地,所述鎖套外連接有連接塊,限位塊與連接塊連接。進一步地,所述圓盤的下端面設有凸塊,所述殼體包括固定連接的底板和面殼,底板的上端面設有與凸塊相配合的弧形槽,凸塊插入弧形槽內。進一步地,所述插孔位于面殼的一端,所述面殼的另一端設有鎖芯殼和卡塊,鎖芯殼與面殼卡接,且鎖芯殼的中部插入鎖孔并套于鎖套外。進一步地,所述底板設有安裝孔,所述箱包拉鏈鎖還包括彈片,所述彈片包括固定片和至少兩個彈性片,所述彈性片與固定片呈V形設置,所述彈性片穿過安裝孔伸入容置空間,且彈性片位于相應的鉤部的下方,所述固定片固定于底板的下端面。本技術取得的有益效果為本技術通過設置多個鎖鉤,可以同時對多個拉鏈進行上鎖,且鎖鉤均由鎖具控制,操作簡單方便。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除去面殼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的鎖鉤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的分解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為I—殼體11 底板12—面殼121-——插孔122——鎖芯殼2—鎖鉤21—鉤部22——連接部23—一移動部24—一定位塊 5鎖具31—~1貨芯32—鎖套4—彈片5——鎖塊41—彈性片 42 固定片51——-抵止部52——斜面6 限位體61—一凸塊62—圓盤63——控制桿7——-連接塊8—-限位塊9——復位彈簧123-——鎖孔124-——卡塊。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圖1至圖3,以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做進一步地說明。實施例一種箱包拉鏈鎖,包括殼體1、鎖具3和至少兩個鎖鉤2,殼體I設有容置空間,所述鎖具3、鎖鉤2設置于殼體I 的容置空間內,所述鎖鉤2包括鉤部21、連接部22和移動部23,連接部22位于鉤部21和移動部23之間;鎖鉤2的移動部23上下疊加設置,所述殼體I設有與鉤部21相配合的插孔121和與鎖具3相配合的鎖孔123,所述鎖具3連接有用于控制鎖鉤2的移動部23移動的限位體6。本技術通過鎖具3控制限位體6移動,進而達到控制鎖鉤2的狀態,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使用時,先將鎖具3通過鑰匙旋轉至開鎖位置,限位體6離開鉤部21的移動部23的移動軌跡,此時將拉鏈的拉手插入插孔121內,并推動鎖鉤2的鉤部21移動;接著通過鑰匙將鎖具3旋轉至上鎖位置,限位體6推動鎖鉤2的移動部23移動,使得鉤部21復位,進而將鉤部21插入拉手的通孔內,并將拉手限位于鉤部21實現對拉鏈上鎖。進一步地,所述容置空間內設有鎖塊5,鎖塊5位于鎖鉤2與限位體6之間,鎖塊5的一端與鎖鉤2的移動部23貼合,鎖塊5的另一端設有與限位體6相配合的斜面52。由于設置有多個鎖鉤2,且鎖鉤2的移動部23疊加設置,當限位體6與多個鎖鉤2的移動部23配合時,需要將限位體6設計有一定的高度,而限位體6伴隨鎖具3移動,因此占有較多的容置空間,容置空間利用率降低。設置鎖塊5后,通過鎖塊5的一端與鎖鉤2的移動部23配合,限位體6可以需要通過控制鎖塊5來控制鎖鉤2,且鎖塊5另一端設有斜面52,便于與限位體6配合,使得容置空間占用率降低,減少殼體I體積。使用時,開鎖后,限位體6離開鎖塊5的移動方向,推動鎖鉤2的鉤部21并推動鎖塊5移動,鎖鉤2的鉤部21離開插孔121,接著插入拉鏈的拉手;接著上鎖,限位體6逐漸進入鎖塊5的移動方向上,并通過鎖塊5的斜面52逐漸推動鎖塊5復位。進一步地,所述容置空間內設有用于輔助上鎖的復位彈簧9,復位彈簧9的一端與鎖塊5相抵,復位彈簧9的另一端與殼體I相抵。設置復位彈簧9后,復位彈簧9推動鎖塊5以及鎖鉤2保持上鎖狀態。因此在使用時,無需通過上鎖來推動鎖鉤2的鉤部21與拉手卡接,可以臨時卡在拉手,便于使用。本實施例中,所述鎖塊5的一端設有抵止部51,抵止部51的的一端與鉤部21的移動部23相抵,抵止部51的另一端與復位彈簧9相抵。進一步地,所述容置空間內設有限位塊8,所述移動部23設有與限位塊8相配合的定位塊24或限位槽,所述定位塊24位于鎖塊5和限位塊8之間,或限位塊8插入限位槽。通過設置限位塊8來限制鎖鉤2復位時移動的距離,防止鎖鉤2的鉤部21從插孔121的一側移動至另一側;在與限位塊8配合時,可以通過在移動部23上設置與限位塊8相配合的定位塊24來限制移動部23的移動距離,也可以通過在移動部23上設置限位槽,通過限位槽與限位塊8的配合來限制移動部23移動的距離;本實施例采用在移動部23上設置定位塊24的方式。進一步地,所述鎖具3包括鎖芯31和鎖套32,鎖套32套于鎖芯31的中部,所述限位體6與鎖芯31底部連接。更進一步地,所述限位體6包括與鎖芯31底部連接的圓盤62和控制桿63,所述圓盤62位于鎖芯31的下方,且圓盤62的上端面設有與鎖芯31卡接的凸塊61,所述控制桿63的一端與圓盤62的側面連接。限位體6通過圓盤62與鎖芯31的底部連接來伴隨鎖芯31的旋轉而旋轉。圓盤62轉動時帶動控制桿63轉動,從而實現控制鎖鉤2的移動部23、鉤部21的移動,進而實現開鎖、上鎖。進一步地,所述鎖套32外連接有連接塊7,所述限位塊8與連接塊7連接。通過設置連接塊7,便于將限位塊8固定。作為等同變形,可以將限位塊8固定于殼體I內。本實施例采用連接塊7、限位塊8、鎖套32 —體成型,方便安裝。進一步地,所述圓盤62的下方設有凸塊61,所述殼體I包括固定連接的底板11和面殼12,底板11的上端面設有與凸塊61相配合的弧形槽,凸塊61插入弧形槽內。通過設置弧形槽,使得圓盤62在旋轉時,沿著弧形槽的方向移動,便于將圓盤62定位。進一步地,所述插孔121位于面殼12的一端,所述面殼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箱包拉鏈鎖,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殼體、鎖具和至少兩個鎖鉤,殼體設有容置空間,所述鎖具、鎖鉤設置于殼體的容置空間內,所述鎖鉤包括鉤部、連接部和移動部,連接部位于鉤部和移動部之間;鎖鉤的移動部上下疊加設置,所述殼體設有與鉤部相配合的插孔和與鎖具相配合的鎖孔,所述鎖具連接有用于控制鎖鉤的移動部移動的限位體。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箱包拉鏈鎖,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殼體、鎖具和至少兩個鎖鉤,殼體設有容置空間,所述鎖具、鎖鉤設置于殼體的容置空間內,所述鎖鉤包括鉤部、連接部和移動部,連接部位于鉤部和移動部之間;鎖鉤的移動部上下疊加設置,所述殼體設有與鉤部相配合的插孔和與鎖具相配合的鎖孔,所述鎖具連接有用于控制鎖鉤的移動部移動的限位體。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箱包拉鏈鎖,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空間內設有鎖塊,鎖塊位于鎖鉤與限位體之間,鎖塊的一端與鎖鉤的移動部貼合,鎖塊的另一端設有與限位體相配合的斜面。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箱包拉鏈鎖,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空間內設有用于輔助上鎖的復位彈簧,復位彈簧的一端與鎖塊相抵,復位彈簧的另一端與殼體相抵。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箱包拉鏈鎖,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空間內設有限位塊,所述移動部設有與限位塊相配合的定位塊或限位槽,所述定位塊位于鎖塊和限位塊之間,或限位塊插入限位槽。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箱包拉鏈鎖,其特征在于所述鎖具包括鎖芯和鎖套,鎖套套于鎖芯的中部,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賴秀興,
申請(專利權)人:東莞市怡豐鎖業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