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房屋建筑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坡屋面系統及坡屋面系統用模具。坡屋面系統,包括:主體板和輔助配件;所述主體板包括屋面板層、保溫層和裝飾層;所述保溫層設置在所述屋面板層和裝飾層之間;所述裝飾層的外表面形狀為由多個主瓦搭接形成的組合形狀;所述輔助配件的形狀為多個輔助配件單元連接形成的組合形狀。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坡屋面系統及坡屋面系統用模具,能夠簡化坡屋面的施工操作。(*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房屋建筑
,具體涉及一種坡屋面系統及坡屋面系統用模具。
技術介紹
坡屋面,如圖1所示,是指坡度大于等于10度且小于75度的建筑屋面。坡屋面因其良好的防水、保溫、美觀特性而在房屋建筑中廣泛興起,其中用來配合形成坡屋面的各種建筑板材、建筑配件被統稱為坡屋面系統。現有的坡屋面系統一般是在坡屋面支撐結構上鋪設屋面板,該屋面板可以用混凝土現場澆筑形成,也可以使用預制混凝土板、木板或者復合板等,屋面板主要用以承載系統的重量。屋面板鋪設完成后,在其表面依次鋪設隔氣層材料、保溫材料、防水材料以分別形成隔氣層、保溫層、防水層,以使坡屋面具有隔氣、保溫、防水的性能。防水層完成后,在防水層上鋪設裝飾材料,其中該裝飾材料主要是指各類瓦片,例如混凝土瓦、彩瓦、浙青瓦等,從而形成坡屋面的裝飾層。坡屋面的裝飾層具有裝飾美觀的效果同時也具有防水效果。具體地,所述裝飾層包括主體裝飾層和輔助裝飾層;主體裝飾層利用多片主瓦搭接形成。在主瓦搭接的過程中或者主瓦搭接完成后,為了保證坡屋面的防水和整體裝飾效果還需要進一步鋪設輔助裝飾層。輔助裝飾層主要是指利用多個子輔助配件對坡屋面的房脊、屋檐等處進行輔助性鋪設。具體地,所用到的子輔助配件包括正脊瓦、斜脊瓦、三向脊瓦、四向脊瓦、檐口瓦、花脊瓦、避雷脊瓦等,例如在圖1中的01處可以鋪設避雷脊瓦,02處可以鋪設正脊瓦,03處可以鋪設四向脊瓦,04處可以鋪設三向脊瓦,05處可以鋪設檐口瓦。現有的坡屋面系統的屋面板、隔氣層、保溫層、防水層以及裝飾層一般都需要現場鋪設材料施工完成,施工過程繁瑣,尤其是裝飾層的鋪設過程中,需要將主瓦一片一片的鋪設搭接,主瓦搭接完成后還需要按照坡屋面系統防水、保溫等性能的要求一一鋪設子輔助配件,所需要的子輔助配件的種類、規格要求繁多,給坡屋面系統的施工造成一定的難度。進一步地,施工過程中對各種建材的添加混合比例有比較嚴格的要求,施工操作不當很容易影響坡屋面的防水、保溫、透氣等性能。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坡屋面系統及坡屋面系統用模具,能夠簡化坡屋面的施工操作。為了解決該技術問題,本技術是這樣實現的坡屋面系統,包括主體板和輔助配件;所述主體板包括屋面板層、保溫層和裝飾層;所述保溫層設置在所述屋面板層和裝飾層之間;所述裝飾層的外表面形狀為由多個主瓦搭接形成的組合形狀;所述輔助配件的形狀為多個輔助配件單元連接形成的組合形狀。優選地,該坡屋面系統中的主體板有多個;多個所述主體板在坡屋面結構上鋪設連接;其中,相鄰的所述主體板的側邊具有相互配合的防水溝槽;相鄰的所述主體板通過所述防水溝槽連接。優選地,該坡屋面系統進一步包括連接板;所述連接板包括保溫層和防水層;所述連接板墊接在相鄰的主體板的連接處。優選地,所述屋面板層內進一步設置有一層或多層增強網。優選地,所述主體板進一步包括防水層;所述防水層設置在主體板的所述保溫層和裝飾層之間。優選地,所述主體板進一步包括隔氣層;所述隔氣層設置在主體板的屋面板層和保溫層之間。優選地,所述屋面板層的厚度為1. 5-2. 5厘米;和/或所述主體板的保溫層的厚度為3-4厘米;和/或所述主體板的裝飾層的厚度為1-2厘米。優選地,所述隔氣層的厚度為為1-2毫米;和/ 或所述主體板的防水層的厚度為1. 5-2. 5厘米。坡屋面系統用模具,包括主體板模具本體和輔助配件模具本體;所述主體板模具本體形成所述主體板型腔,所述主體板型腔的底面具有與所述裝飾層的外表面組合形狀相對應的裝飾層母組合形狀;所述輔助配件模具本體形成所述輔助配件型腔,所述輔助配件型腔形狀為與所述輔助配件的形狀相對應的輔助配件母組合形狀。優選地,所述坡屋面系統用模具進一步包括連接板模具本體,所述連接板模具本體形成連接板型腔;和/ 或所述主體板型腔具有與所述主體板的側邊的防水溝槽相對應的彎折型腔單元,以使制得的、鋪設在相鄰位置的所述主體板通過所述防水溝槽連接。通過本技術提供的坡屋面系統及坡屋面系統用模具,可以達到以下有益效果本技術的坡屋面系統包括主體板和輔助配件;所述主體板包括屋面板層、保溫層和裝飾層,即本技術將屋面板層、保溫層和裝飾層制作為一體,通過鋪設主體板即可以實現坡屋面的主體鋪設,避免了現有技術中的屋面板層、保溫層和裝飾層的多次施工鋪設。同時,所述輔助配件的形狀為多個輔助配件單元連接形成的組合形狀,即本技術的輔助配件是將多個輔助配件單元設置為一體結構,在鋪設的過程中只需要將輔助配件按照預設的位置與主體板安裝連接,避免了現有技術中的子輔助配件需要一一鋪設的麻煩,進一步地,本技術的主體板的裝飾層的外表面形狀為由多個主瓦搭接形成的組合形狀,即本技術的主體板的裝飾層能夠實現現有技術中的主瓦搭接的裝飾效果,而且根據用戶裝飾的需求可以對主瓦搭接的組合形狀、圖案進行任意排布設置以形成不同的裝飾效果,因此簡化了坡屋面系統的施工操作。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現有技術中坡屋面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1的主體板的剖視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2的主體板的剖視圖;圖4為本技術主體板的裝飾層方向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主體板鋪設時相鄰的主體板防水溝槽配合的結構示意圖。附圖說明1-主體板,2-裝飾層,3-保溫層,4-屋面板層,5-防水層,6-隔氣層,7-防水溝槽。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技術各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所保護的范圍。實施例1本技術實施例1提供一種坡屋面系統,該坡屋面系統包括主體板和輔助配件;主體板1,如圖2所示,包括屋面板層4、保溫層3和裝飾層2 ;保溫層3設置在屋面板層4和裝飾層2之間。本實施例將屋面板層4、保溫層3和裝飾層2制作為一體,通過鋪設主體板I即可以實現坡屋面的主體鋪設,避免了現有技術中的屋面板層4、保溫層3和裝飾層2的多次施工鋪設。裝飾層2的外表面形狀,如圖4所示,為由多個主瓦搭接形成的組合形狀即本實施例的輔助配件是將多個輔助配件單元設置為一體結構,在鋪設的過程中只需要將輔助配件按照預設的位置與主體板I安裝連接,避免了現有技術中的子輔助配件需要一一鋪設的麻煩,因此簡化了坡屋面系統的施工操作。進一步地,本技術的主體板I的裝飾層2的外表面形狀為由多個主瓦搭接形成的組合形狀,即本技術的主體板I的裝飾層2能夠實現現有技術中的主瓦搭接的裝飾效果,而且根據用戶裝飾的需求可以對主瓦搭接的組合形狀、圖案進行任意排布設置以形成不同的裝飾效果。實施例2本實施例2在實施例1的基礎進一步給出坡屋面系統的較優實施方案。坡屋面系統,如圖3-4所示,包括主體板I和輔助配件;主體板I包括屋面板層4、保溫層3和裝飾層2 ;保溫層3設置在屋面板層4和裝飾層2之間;裝飾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坡屋面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體板和輔助配件;所述主體板包括屋面板層、保溫層和裝飾層;所述保溫層設置在所述屋面板層和裝飾層之間;所述裝飾層的外表面形狀為由多個主瓦搭接形成的組合形狀;所述輔助配件的形狀為多個輔助配件單元連接形成的組合形狀。
【技術特征摘要】
1.坡屋面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體板和輔助配件; 所述主體板包括屋面板層、保溫層和裝飾層; 所述保溫層設置在所述屋面板層和裝飾層之間;所述裝飾層的外表面形狀為由多個主瓦搭接形成的組合形狀; 所述輔助配件的形狀為多個輔助配件單元連接形成的組合形狀。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坡屋面系統,其特征在于,該坡屋面系統中的主體板有多個; 多個所述主體板在坡屋面結構上鋪設連接; 其中,相鄰的所述主體板的側邊具有相互配合的防水溝槽;相鄰的所述主體板通過所述防水溝槽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坡屋面系統,其特征在于,該坡屋面系統進一步包括 連接板;所述連接板包括保溫層和防水層;所述連接板墊接在相鄰的主體板的連接處。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坡屋面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屋面板層內進一步設置有一層或多層增強網。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的坡屋面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體板進一步包括防水層; 所述防水層設置在主體板的所述保溫層和裝飾層之間。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坡屋面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體板進一步包括隔氣層; 所述隔氣層設置在主體板的屋...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賢誠,
申請(專利權)人:劉賢誠,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