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充氣裝置及其充氣調節器,充氣裝置包含氣瓶及充氣調節器,其中充氣調節器包括氣缸與進氣組件,氣缸具有側壁面、第一氣流道、氣室及開口,第一氣流道貫穿側壁面且與氣室連通,開口與氣室連通;進氣組件具有容置槽、第二氣流道及進氣口,容置槽容置氣缸,且氣缸以可相對于進氣組件移動的方式設置于容置槽內,第二氣流道的兩端分別與側壁面、進氣口連通,當外力推動進氣組件相對于氣缸移動時,第一氣流道與第二氣流道相互連通。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充氣裝置及其充氣調節器結構簡單、能夠有效控制流量且方便使用。(*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充氣工具,尤其涉及一種手動充氣的充氣裝置及其充氣調節器。
技術介紹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使用機車或自行車作為代步的交通工具。一般來說,機車或自行車需配置有充氣裝置。當機車或自行車的輪胎因長時間使用或是意外而導致輪胎內的氣體漏氣時,使用者可利用充氣裝置對輪胎進行充氣,當輪胎內的氣壓達到正常使用狀態時,機車或自行車又可正常使用。現有的充氣裝置,從結構上可區分為手動式與氣瓶式兩種。手動式的充氣裝置具有氣缸與活塞。氣缸具有彼此相對的充氣孔以及進氣孔。活塞以可活動的方式配置于氣缸內。活塞具有圓盤以及直柱。活塞的圓盤略與活塞的口徑相同,直柱自進氣孔突出至氣缸外。當欲對輪胎充氣時,充氣孔連接輪胎的氣嘴或是藉由連接件連接氣嘴(例如一氣針或一傳輸管)。接著使用者推動直柱自進氣朝向充氣孔移動,以使圓盤強迫推動氣缸內的氣體自缸內朝向充氣孔外流動,氣體即可進入輪胎內。如此,使用者重復以往復的方式推拉活塞于氣缸內相對移動,輪胎即可完成充氣。但是,由于手動式充氣裝置系由人工方式進行充氣,若輪胎需要大量充氣時,使用者需要大量地付出勞力進行充氣,這將造成充氣上的不便,同時充氣速度較為緩慢。現有的氣瓶式充氣裝置具有氣瓶與傳輸管。氣瓶內填充有高壓氣體,如二氧化碳(CO2)、氮氣(N2),氣瓶的開口連接傳輸管的一端,傳輸管的另一端連接輪胎。當氣瓶的開口被使用者打開并且開口連接傳輸管時,這種氣瓶式充氣裝置可快速地釋放出大量高壓氣體至輪胎以作為快速充氣之用。由于使用者不需要使用勞力進行充氣,即現有的氣瓶式充氣裝置具有省力操作的效果,因此,它漸漸廣為使用者使用。但是,現有的氣瓶式充氣裝置在進行充氣時,因為氣瓶藉由傳輸管直接連接輪胎,使用者無法直接控制氣體的充氣流量,這將產生無法正確控制輪胎的氣壓的問題。因此,目前急需一種能夠有效調整充氣流量的氣瓶式充氣裝置。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有技術上述缺陷,提供一種充氣裝置及其充氣調節器,從而解決現有技術無法控制氣體流量的問題。本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充氣調節器,其包括氣缸與進氣組件,氣缸具有側壁面、第一氣流道、氣室及開口,第一氣流道貫穿側壁面且與氣室連通,開口與氣室連通;進氣組件具有容置槽、第二氣流道及進氣口,容置槽容置氣缸,且氣缸以可相對于進氣組件移動的方式設置于容置槽內,第二氣流道的兩端分別與側壁面、進氣口連通,當外力推動進氣組件相對于氣缸移動時,第一氣流道與第二氣流道相互連通。優選地,本技術充氣調節器中,其充氣調節器還包括彈性件,氣缸與進氣組件通過彈性件相互連接。優選地,本技術充氣調節器中,其進氣組件包括按壓部,彈性件的一端設置于按壓部。優選地,本技術充氣調節器中,其氣缸包括第一扣持部、第二扣持部,第一扣持部、第二扣持部分別樞設于氣缸的相對兩側。優選地,本技術充氣調節器中,其氣缸包含單向閥,單向閥設置于開口與氣室之間。優選地,本技術充氣調節器中,其氣缸包含至少一個環形墊圈,容置槽具有內壁面,環形墊圈分別設置于側壁面與內壁面之間。本技術采用另一技術方案為一種充氣裝置,其包括氣瓶、氣管與充氣調節器,充氣調節器分別連接氣瓶及氣管,其中充氣調節器包括氣缸與進氣組件,氣缸具有側壁面、第一氣流道、氣室及開口,第一氣流道貫穿側壁面且與氣室連通,開口與氣室連通且連接氣管;進氣組件具有容置槽、第二氣流道及進氣口,容置槽容置氣缸,且氣缸以可相對于進氣組件移動的方式設置于容置槽內,進氣口連接氣瓶,第二氣流道的兩端分別與側壁面、進氣口連通,當外力推動進氣組件相對于氣缸移動時,第一氣流道與第二氣流道相互連通。優選地,本技術充氣裝置中,其充氣調節器包含彈性件,氣缸與進氣組件通過彈性件相互連接。優選地,本技術充氣裝置中,其氣缸包含第一扣持部、第二扣持部,第一扣持部、第二扣持部分別樞設于氣缸的相對兩側。優選地,本技術充氣裝置中,其氣缸包含至少一個環形墊圈,容置槽具有內壁面,環形墊圈分別設置于側壁面與內壁面之間。采用本技術公開的一種充氣裝置及其充氣調節器,充氣調節器包含氣缸以及進氣組件。通過進氣組件可相對于氣缸移動,從而使得第一氣流道與第二氣流道相互連通。氣體即可依序經由進氣組件、氣缸以及氣管傳輸至被充氣對象。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所公開的充氣裝置及其充氣調節器,能夠解決現有氣瓶式充氣裝置無法控制氣體流量的問題,進而達到充氣調節器結構簡單、有效控制流量以及方便使用等功效。附圖說明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附圖中圖1是本技術充氣調節器以及氣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所示充氣調節器以及氣瓶的剖面分解示意圖;圖3是圖1所示剖切線3-3的剖面示意圖;圖4是圖1所示充氣調節器以及氣瓶的剖面示意圖;圖5是圖1所示充氣調節器以及氣瓶的作動剖面示意圖;圖6是本技術充氣裝置剖面示意圖。以上圖中符號標記10-充氣裝置 20-充氣調節器30-氣缸 32-側壁面31-第一氣流道33-氣室331-內表面34-開口35-第一側351-第一扣持部3511-頂面352-樞軸353-底面36-第二側361-第二扣持部362-樞軸363-底面37-單向閥38-環形塾圈39-第一止擋面40-進氣組件41-容置槽411-容置口412-內壁面42-第二氣流道 43-進氣口44-按壓部45-第二止擋面46-第三止擋面 50-彈性件51-第一端52-第二端60-氣瓶61-容置空間70-氣管71-第一端72-第二端80-被充氣對象81-氣嘴Dl-第一距離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技術。本技術公開一種充氣裝置及其充氣調節器,其適用于對被充氣對象進行充氣,被充氣對象可為輪胎、氣囊或球體等物件。以下先介紹充氣調節器。如圖1、圖2及圖3所示,充氣調節器20包含氣缸30以及進氣組件40。充氣調節器20的 氣缸30具有側壁32、第一氣流道31、氣室33、內表面331、開34、第一止擋39、彼此相對的第一側35以及第二側36。氣室33具有內表面331。第一氣流道31貫穿側壁面32以及內表面331。第一氣流道31與氣室33連通,開口 34與氣室33連通且開口 34用于連接被充氣對象。藉此,氣流可依序自第一氣流道31進入,氣流流過氣室33及開口 34而流出至外界。在本實施例中,氣缸30包含單向閥37,單向閥37設置于開口 34以及氣室33之間。氣體只能單向自氣室33經由單向閥37流出至開口 34。充氣調節器20的進氣組件40具有容置槽41、第二氣流道42、進氣口 43、第二止擋面45以及第三止擋面46。容置槽41用以容置氣缸30,容置槽41具有容置口 411以及內壁面412。氣缸30自容置口 411進入容置槽41,且氣缸30以可相對于進氣組件40移動的方式設置于容置槽41內。進氣口 43連接氣瓶60。第二氣流道42具有彼此相對的兩端,第二氣流道42的一端與側壁面32連通,第二氣流道42的另一端與進氣口 43連通。第一止擋面39以及第二止擋面45彼此面對,且第一止擋面39以及第二止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充氣調節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氣缸(30)與進氣組件(40),所述氣缸(30)具有側壁面(32)、第一氣流道(31)、氣室(33)及開口(34),所述第一氣流道(31)貫穿側壁面(32)且與氣室(33)連通,所述開口(34)與氣室(33)連通;所述進氣組件(40)具有容置槽(41)、第二氣流道(42)及進氣口(43),所述容置槽(41)容置氣缸(30),且所述氣缸以可相對于進氣組件移動的方式設置于容置槽內,所述第二氣流道(42)的兩端分別與側壁面(32)、進氣口(43)連通,當外力推動進氣組件相對于氣缸移動時,第一氣流道(31)與第二氣流道(42)相互連通。
【技術特征摘要】
2012.06.22 TW 1012121181.一種充氣調節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氣缸(30)與進氣組件(40), 所述氣缸(30)具有側壁面(32)、第一氣流道(31)、氣室(33)及開口(34),所述第一氣流道(31)貫穿側壁面(32)且與氣室(33)連通,所述開口(34)與氣室(33)連通; 所述進氣組件(40)具有容置槽(41)、第二氣流道(42)及進氣口(43),所述容置槽(41)容置氣缸(30),且所述氣缸以可相對于進氣組件移動的方式設置于容置槽內,所述第二氣流道(42)的兩端分別與側壁面(32)、進氣口(43)連通,當外力推動進氣組件相對于氣缸移動時,第一氣流道(31)與第二氣流道(42)相互連通。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氣調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氣調節器(20)還包括彈性件(50),所述氣缸(30)與進氣組件(40)通過彈性件(50)相互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充氣調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組件(40)包括按壓部(44),所述彈性件(50)的一端設置于按壓部(44)。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氣調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氣缸(30)包括第一扣持部(351)、第二扣持部(361),所述第一扣持部(351)、第二扣持部(361)分別樞設于氣缸(30)的相對兩側。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氣調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氣缸(30)包含單向閥(37),所述單向閥(37)設置于開口(34)與氣室(33)之間。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氣調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氣缸包含至少一個環形墊圈(38),所述容置槽(41)具有...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美芳,
申請(專利權)人:林靖朗,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