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一種能夠防止由自激振動引起的損傷的防雷設備。防雷設備的電荷發散器(10)具備:立設于保護構造物的支柱(11);設于支柱(11)的頂端并以放射狀延伸的方式配置的多個突針(12);以與突針(12)交叉的方式配置并跨兩個以上的突針(12)而固定的緯線方向加固部件(13)及經線方向加固部件(14)。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向空中發散離子而緩和空中電場,并在落雷中保護構造物的防雷設備,更詳細地說,涉及防雷設備中的電荷發散器。
技術介紹
如果由于帶電的雷云的接近,在雷云與地面之間形成電場,并且該電場強度慢慢升高,則最終將破壞大氣絕緣,并在雷云和大地之間引起放電。這就是落雷。周知通過在想要從該落雷中保護的構造物(建筑物等)或其周邊設置電荷發散器(也稱離子發散器、離子發生器(Ionizer))而將與雷云下部極性相反的離子發散到上空,從而緩和構造物上空的電場,并推遲落雷的發生的防雷設備(參照專利文獻1、2)。以往的電荷發散器中,有傘型電荷發散器、碗型電荷發散器、發散引線等,它們都是利用遭到雷擊時作為自然現象的頂端放電現象,將對保護構造物、大地等感生的電荷發散出去,而緩和電場,由此防止劇烈的電荷移動等,防止直擊雷引起的傷害。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昭53 — 39450號公報專利文獻2 :美國專利第5043527號說明書
技術實現思路
但是,這些電荷發散器由細線徑的金屬針、即突針構成,所以存在由于結冰現象、積雪現象等其自身的受風面積增大的環境、或者、發生強風的環境下使用的情況下,由于自激振動的發生,容易損傷電荷發散器的問題。本專利技術是鑒于上述情況而創造的,其技術課題是提供一種能夠防止由于自激振動引起的損傷的防雷設備。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的特征在于具備立設于構造物或者地面的支柱、設于所述支柱的頂端并以放射狀延伸的方式配置的多個導電性針狀物、以及以所述導電性針狀物交叉的方式配置并跨兩個以上的所述導電性針狀物而固定的加固部件。根據本專利技術,即使在使用在由于結冰現象等多個導電性針狀物的受風面積增大的環境、或者發生強風的環境下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自激振動引起的導電性針狀物的損傷,并有助于穩定的直擊雷傷害的防止。附圖說明圖1是示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防雷設備的模式圖。圖2是從上方觀察圖1的設置狀態的電荷發散器的圖。圖3是從橫向觀察圖1的設置狀態的電荷發散器的圖。圖4是示出圖3的緊固件的立體圖。圖5是示出支柱和多個突針進行鋁熱接合后的狀態的圖。圖6是從X方向觀察圖5的焊塊以及喇叭管的部分破斷放大圖。圖7是示出電荷發散器的樹脂涂層區域的圖,是從與支柱的軸線正交的方向觀察圖1的電荷發散器的圖。圖8是示出電荷發散器的樹脂涂層區域的圖,是從支柱的頂端側觀察圖1的電荷發散器的圖。符號說明1:防雷設備;10 :電荷發散器;11 :支柱;12 :突針(導電性針狀物);13 :緯線方向加固部件(加固部件);14 :經線方向加固部件(加固部件);15 :緊固件;16 :焊塊;C :樹脂涂層區域;S :保護構造物(構造物)。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對同一結構附加同一符號,并省略重復的說明。<防雷設備>首先,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中的防雷設備。圖1是示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中的防雷設備的模式圖。如圖1所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中的防雷設備1,是防止向保護構造物(例如,建筑物)S的落雷的設備,具備多個電荷發散器(也稱為離子發散器、離子發生器)10、接地部20、導電線(例如,銅股線)30。多個電荷發散器10在保護構造物S的側壁上向斜上方立設,分別設于多個電荷發散器10的多個突針12 (參照圖2),經由導電線30與接地部20電氣連接。由雷云產生的負電場在電荷發散器10的突針12 (參照圖2)的頂端極度升高,由此大氣發生電離,產生正電離的正離子而向著上空放出(頂端放電現象、所謂的電暈放電)。電荷發散器10通過接地部20而與保護構造物S周邊的地面電氣性連接,正電荷從地面向電荷發散器10供給,所以在上空有雷云并形成負的電場的期間,電荷發散器10從突針12持續放出正離子。即,能夠考慮聚集在接地部20周邊的地面的正電荷,通過導電線30向設置于保護構造物S的電荷發散器10移動,并作為正離子放出。電荷發散器10放出正離子期間,電荷發散器10上部周邊的空間的電場被削弱,所以電場相對強的空間變成雷的路徑。因此,電場弱的電荷發散器10周邊的空間,與電荷發散器10設置前相比,難于變成雷的路徑,防雷設備1發揮難以形成落雷的防雷效果。く電荷發散器〉接下來,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中的電荷發散器10的構造。圖2是從上方觀察圖1的設置狀態的電荷發散器的圖,圖3是從橫向觀察圖1的設置狀態的電荷發散器的圖。圖4是示出圖3的緊固件的立體圖。圖5是示出將支柱和多個突針進行鋁熱接合后的狀態的圖。圖6是從X方向觀察圖5的焊塊(nugget)以及喇叭管的部分破斷放大圖。圖7是示出電荷發散器的樹脂涂層區域的圖,是從與支柱的軸線正交的方向觀察圖1的電荷發散器的圖。圖8是示出電荷發散器的樹脂涂層區域的圖,是從支柱的頂端側觀察圖1的電荷發散器的圖。如圖2及圖3所示,電荷發散器10是所謂的碗型電荷發散器,具備支柱11、多個突針12、多個緯線方向加固部件13、多個經線方向加固部件14、和多個緊固件15。另外,在圖2中,省略了多個緊固件15。支柱11是金屬制(例如,SUS鋼)的棒狀部件,其基端通過托架或螺栓等固定于保護構造物S。多個突針12,是設于支柱11的頂端的導電性的針狀物,以至少I根突針12朝向上方的方式,從支柱11的頂端放射狀地延設。在本實施方式中,由線徑2. 6mm的SUS鋼制成的32根突針12,以均勻地分布在以支柱11的頂端為中心的外徑1. 2m的半球內的方式,放射狀地延設。多個緯線方向加固部件13是在以支柱11的頂端為中心的半球的緯線方向上延設的呈環形形狀的金屬制(例如SUS鋼)導電性部件,在與突針12交叉的位置上,通過緊固件15固定于突針12。在本實施方式中,半徑不同的4個緯線方向加固部件13互相隔開間隔地配置。多個經線方向加固部件14是以支柱11的頂端為中心的半球的經線方向上延設的呈圓弧形狀的金屬制(例如SUS鋼)導電性部件,在與突針12交叉的位置上,通過緊固件15固定于突針12。在本實施方式中,兩個經線方向加固部件14以互相正交的方式配置。如圖4所示,多個緊固件15,是通過與突針12以及緯線方向加固部件13或者經線方向加固部件14 (在圖4中,為緯線方向加固部件13)填縫固定,固定突針以及加固部件13、14的金屬制(例如,SUS鋼)導電性十字緊固件。如圖5及圖6所示,電荷發散器10還具備焊塊16和喇叭管17。焊塊16是將支柱11的頂端和多個突針12通過鋁熱熔接而接合時形成的擴徑部。喇叭管17是由多個突針12的基端插通的呈圓筒形狀的金屬制部件(例如,銅制),喇叭管17的頂端側,呈越向頂端越是擴徑的楔形。此外,如圖7及圖8所示,多個突針12的除頂端的部分、多個緯線方向加固部件13、多個經線方向加固部件14、多個緊固件15以及喇叭管17,被樹脂襯膜以及防水性襯膜覆蓋著(圖7及圖8的樹脂涂層區域C)。<電荷發散器的制造方法>接下來,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中的電荷發散器10的制造方法。首先,如圖5及圖6所示,通過鋁熱熔接接合支柱11的頂端和被束住的多個突針12的基端。即,將支柱11的頂端和束住的多個突針12的基端以相接的狀態配置在樹脂制的模內,例如,用火藥加熱并熔化包含銅以及錫的粉末的鋁熱劑并使之流入相接部位,通過鋁熱熔接接合支柱11的頂端和多個突針12的基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防雷設備,其特征在于,具備:立設于構造物或者地面的支柱;設于所述支柱的頂端、以放射狀延長的方式配置的多個導電性針狀物;以及以與所述導電性針狀物交叉的方式配置、跨兩個以上的所述導電性針狀物而固定的加固部件。
【技術特征摘要】
2011.09.30 JP 2011-2187111.一種防雷設備,其特征在于,具備 立設于構造物或者地面的支柱; 設于所述支柱的頂端、以放射狀延長的方式配置的多個導電性針狀物;以及以與所述導電性針狀物交叉的方式配置、跨兩個以上的所述導電性針狀物而固定的加固部件。2.根據權利要求1所記載的防雷設備,其特征在于,具備 通過對所述導電性針...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深作利徳,
申請(專利權)人:株式會社日立工業設備技術,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