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寬音域和聲音程胡琴,主要結構由琴桿、彎形琴桿、琴弓、琴筒、琴皮、琴碼、琴弦、弦軸、弦輪、弓毛、千斤組成,琴桿由直桿變成了直桿+彎桿,弦軸由二根變成四根,琴碼由二槽變成四槽,琴弦由二根變成四根,音域由d1-d4變成了g-a4,擴展了音域,能夠演奏復音及和聲音程,還可以演奏純五度和大十三度,胡琴音色不改變,基本外形不改變,左手握琴,右手拉弓的方法不改變,只是擴大了拉動角度,加大了手臂動作幅度,擴大了演奏范圍,使胡琴的結構、演奏方法得到了大的提升,填補了此類樂器的空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寬音域和聲音程胡琴,屬演奏樂器結構改進及拉奏方法的
技術介紹
胡琴是中國古老的民族樂器,具有上千年的歷史,在中國的民族音樂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民間藝人及普通人群中是十分普及的,在中國專業音樂院校中也是必修課程。胡琴結構相對簡單,易學易拉,很受初學及自學樂器者的歡迎。胡琴結構包括琴筒、琴桿、琴皮、琴軸、琴弦、琴弓、琴碼、弓毛、千斤,左手操琴、右手拉弓,琴弓在琴弦上前后、左右往返拉動,發出音響,不同區段發出不同音符,按樂理組成多、來、米、法、稍、拉、西不同音階,拉奏十分方便。但胡琴的這一傳統結構,也存在弊端,拉奏受到一定限制,音域較窄,定弦為c^-a1, 最多可以演奏四個八度,不能演奏和聲音程,演奏較復雜的音樂作品受到很大局限,與西洋樂器匹配也較困難。
技術實現思路
專利技術目的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就是針對
技術介紹
的現狀和不足,設計一種寬音域可演奏和聲音程的胡琴,琴弦由二根改為四根,弦軸由二個改為四個,琴碼由二槽改為四槽,拉奏方法步驟也做相應改動,琴弓置于四根琴弦之間,以大幅度提高胡琴的音域,增加復音,以提高胡琴的演奏范圍,與現代樂器匹配,演奏復雜音樂作品。技術方案本專利技術的主要結構包括琴桿、彎形琴桿、琴筒、琴皮、琴碼、琴弓、弓毛、琴弦、弦軸、弦輪、千斤、琴筒托;在琴桿的下部為彎形琴桿,彎形琴桿下部聯接琴筒,琴筒下部為琴筒托,琴筒托上設琴弦固定軸,琴筒左部為琴皮,琴皮上置放琴碼;琴桿的正面上部設有第一大弦軸、第一小弦軸、第二大弦軸、第二小弦軸,在琴桿的中部設有千斤;第一大弦軸左下部設有第一大弦輪、第一小弦輪,第二大弦軸左下部設有第二大弦輪、第二小弦輪;第一大弦軸通過第一大弦輪聯接第一琴弦,第二大弦軸通過第二大弦輪聯接第二琴弦,第一小弦軸通過第一小弦輪聯接第三琴弦,第二小弦軸通過第二小弦輪聯接第四琴弦;第一琴弦、第二琴弦、第三琴弦、第四琴弦穿過千斤、弓毛、琴弓與琴筒上的琴碼聯接,并由琴弦固定軸固定。所述的琴碼為梯形狀,琴碼的中間下部為琴碼空槽,琴碼的上部左右對稱設有第一琴弦槽、第二琴弦槽,琴碼的中間位置左右對稱設有第三琴弦槽、第四琴弦槽,各琴弦槽垂直平行對稱。所述的彎形琴桿為彎 形,彎形琴桿上部與琴桿垂直聯接,垂直夾角為90°,彎形琴桿下部與琴筒斜面聯接,彎形琴桿與琴筒的斜面夾角為45°。所述的第一琴弦、第二琴弦、第三琴弦、第四琴弦的排列位置為等間距排列,第一 琴弦與第三琴弦之間距離為5mm、第二琴弦與第四琴弦之間距離為5mm、第三琴弦與第四琴 弦之間距離為5mm,各琴弦縱向垂直平行。有益效果本專利技術與
技術介紹
相比具有明顯的先進性,琴桿由原來的直桿,變成直桿+彎形 桿,弦軸由原來的二個變成四個,琴弦由原來的二根變成四根,琴碼由原來的二槽變成四 槽,音域由原來的d1-#變成g_a4,擴展了音域,降低了一個純五度,升高了一個純五度,成 為寬音域復音胡琴,而且能夠演奏復音及和聲音程,還可以演奏純五度和大十三度,胡琴的 音色不改變,胡琴的基本外形不改變,胡琴的左手觸琴弦方法不改變,右手的往復拉動方法 基本不改變,只是擴大了拉動角度,手臂的動作幅度變大,擴大了原有的演奏范圍,使胡琴 的傳統結構、演奏方法得到了一個大的提升,填補了此類技術的空白。附圖說明圖1為寬音域復音胡琴主視圖圖2為寬音域復音胡琴側視圖圖3為琴碼主視圖圖4為琴碼側視圖圖5為琴桿、彎形琴桿與琴筒角度位置圖圖6為四條琴弦在琴筒上的排列位置及間距圖圖7為作中音演奏e2、g單音時弓毛與琴弦位置圖圖8為作中音演奏a1、d1單音時弓毛與琴弦位置圖圖9為作中音演奏a1、e2單音時弓毛與琴弦位置圖圖10為作中音演奏g、d1單音時弓毛與琴弦位置圖圖中所示,附圖標記清單如下1、琴桿,2、彎形琴桿,3、第一大弦軸,4、第二大弦軸,5、第一小弦軸,6、第二小弦 軸,7、琴弓,8、弓毛,9、琴碼,10、琴筒,11、第一琴弦,12、第二琴弦,13、第三琴弦,14、第四琴 弦,15、第一大弦輪,16、第二大弦輪,17、第一小弦輪,18、第二小弦輪,19、千斤,20、琴弦固 定軸,21、第一琴弦槽,22、第二琴弦槽,23、第三琴弦槽,24、第四琴弦槽,25、琴碼空槽,26、 琴筒托,27、琴皮。a1、二弦音名,d1、三弦音名,e2、一弦音名,g、四弦音名。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做進一步說明圖1、2所示,為寬音域和聲音程胡琴整體結構圖,各部位置、連接關系要正確,安 裝牢固。琴桿、彎形琴桿、弦軸,弦輪、琴弦、琴碼、琴筒、琴皮、琴筒托、琴弓、弓毛、千斤、琴 弦固定軸要精細制作,裝配調試要嚴密,既是一種樂器,又是一種工藝品,以保證胡琴的音 域準確,拉湊方便。圖3、4所示,為琴碼結構圖,琴碼為正梯形狀,用檀木或梨木制作,以使音響清脆為宜,琴碼底部為琴碼空槽,琴碼頂部對稱設置圓弧形第一琴弦槽、第二琴弦槽,琴碼中間 位置對稱設置第三琴弦槽、第四琴弦槽,各琴弦槽垂直對稱。圖5所示,為琴桿、彎形琴桿與琴筒角度位置圖,琴桿中心垂直琴筒,垂直角為 90°,琴桿與彎形琴桿銜接固定,彎形琴桿與琴筒為斜面相交固定,斜面夾角為45°。圖6所示,為四條琴弦在琴筒上的排列位置及間距圖,第三琴弦、第四琴弦、第一 琴弦、第二琴弦對稱等間距分布在琴皮上的1、I1、II1、IV區域,各琴弦的縱、橫間距均為 5mm ο圖7所示,做中音演湊e2、g單音時弓毛與琴弦角度位置圖,弓毛左低右高傾斜,與 第三琴弦、第二琴弦接觸,發出g、e2音。圖8所示,做中音演奏a1 J1單音時弓毛與琴弦角度位置圖,弓毛左高右低傾斜,與 第一琴弦、第四琴弦接觸,發出a1、d1音。圖9所示,做中音演奏a\e2單音時弓毛與琴弦角度與位置圖,弓毛先左外右傾斜, 與第一琴弦接觸發出a1音,弓毛后左右外傾斜,與第二琴弦接觸發出e2音。圖10所示,做中音演奏g'd1單音時弓毛與琴弦角度與位置圖,弓毛先左右外傾斜 與第三琴弦接觸,發出g音,弓毛后左外右傾斜,與第二琴弦接觸,發出d1音。實施例1.所述的寬音域和聲音程胡琴演奏步驟方法如下①、寬音域和聲音程胡琴各部件均處于準工作狀態;②、拉奏者端坐,將琴筒置于左膝上,左手握住琴桿、接觸琴弦,右手拉動琴弓;③、定音調,右手調整第一大弦軸、第二大弦軸、第一小弦軸、第二小弦軸,調整第 一琴弦、第二琴弦、第三琴弦、第四琴弦的張緊程度,并確定基準音調;④、左手觸動琴弦,右手拉動琴弓,弓毛觸及琴弦,發出音響;⑤、變換琴弦觸動頻率、角度,變換拉動琴弓頻率、方向,演奏出寬音域和聲音程樂 ⑥、通過左手觸琴、右手拉弓變換,從而完成了寬音域和聲音程胡琴的演奏。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寬音域和聲音程胡琴,其特征在于:主要結構包括:琴桿、彎形琴桿、琴筒、琴皮、琴碼、琴弓、弓毛、琴弦、弦軸、弦輪、千斤、琴筒托;在琴桿的下部為彎形琴桿,彎形琴桿下部聯接琴筒,琴筒下部為琴筒托,琴筒托上設琴弦固定軸,琴筒左部為琴皮,琴皮上置放琴碼;琴桿的正面上部設有第一大弦軸、第一小弦軸、第二大弦軸、第二小弦軸,在琴桿的中部設有千斤;第一大弦軸左下部設有第一大弦輪、第一小弦輪,第二大弦軸左下部設有第二大弦輪、第二小弦輪;第一大弦軸通過第一大弦輪聯接第一琴弦,第二大弦軸通過第二大弦輪聯接第二琴弦,第一小弦軸通過第一小弦輪聯接第三琴弦,第二小弦軸通過第二小弦輪聯接第四琴弦;第一琴弦、第二琴弦、第三琴弦、第四琴弦穿過千斤、弓毛、琴弓與琴筒上的琴碼聯接,并由琴弦固定軸固定。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寬音域和聲音程胡琴,其特征在于主要結構包括琴桿、彎形琴桿、琴筒、琴皮、琴碼、琴弓、弓毛、琴弦、弦軸、弦輪、千斤、琴筒托;在琴桿的下部為彎形琴桿,彎形琴桿下部聯接琴筒,琴筒下部為琴筒托,琴筒托上設琴弦固定軸,琴筒左部為琴皮,琴皮上置放琴碼;琴桿的正面上部設有第一大弦軸、第一小弦軸、第二大弦軸、第二小弦軸,在琴桿的中部設有千斤;第一大弦軸左下部設有第一大弦輪、第一小弦輪,第二大弦軸左下部設有第二大弦輪、第二小弦輪;第一大弦軸通過第一大弦輪聯接第一琴弦,第二大弦軸通過第二大弦輪聯接第二琴弦,第一小弦軸通過第一小弦輪聯接第三琴弦,第二小弦軸通過第二小弦輪聯接第四琴弦;第一琴弦、第二琴弦、第三琴弦、第四琴弦穿過千斤、弓毛、琴弓與琴筒上的琴碼聯接,并由琴弦固定軸固...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燕,
申請(專利權)人:張燕,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