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應用于注塑機熔膠筒的余熱采集裝置,包括有上罩和下罩,上罩包括有集熱層、上保溫層以及上金屬保護層,上罩設置有錐形端部和平直本體;下罩包括有下保溫層以及下金屬保護層,上罩的平直本體的后端部配裝有入風接頭和出風接頭。工作時,待加熱空氣從入風接頭進入至集熱層內并吸收熔膠筒所散發的熱量,經加熱后的空氣最終經由出風接頭排出;另外,上罩的錐形端部和平直本體可分別吸收熔膠筒相應的錐形段和平直段所散發的熱量,集熱效率高。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能夠高效地采集注塑機工作時熔膠筒所散發的熱量,節能效果良好且可以降低注塑車間的溫度并使其達到舒適健康的工作環境,即具有集熱效率高、節能環保的優點。(*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熱源回收利用裝置
,尤其涉及一種應用于注塑機熔膠筒的余熱采集裝置。
技術介紹
隨著科學技術不斷地進步,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工業生產過程中,很多金屬制品已逐漸被塑料制品所取代。現有的塑料制品一般采用注塑成型、壓縮成型、擠出成型等成型方式制備而成,其中,注塑成型應用最為廣泛。在利用注塑機進行注塑成型加工的過程中,注塑機熔膠筒上所配置的加熱器對熔膠筒內的待成型塑料進行加熱處理,在此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熱量通過加熱器散發至外界(例如車間);對于進行工業生產加工的車間來說,加熱器所散發的熱量一方面會造成工作環境溫度升高并使得操作條件惡化,另一方面還會造成能源的極大浪費,進而增加企業的經濟負擔。現有技術中存在形式各樣的應用于注塑機的余熱收集裝置,現有的余熱收集裝置一般都包括有一用于收集注塑機熔膠筒的加熱器工作時所散發的熱量的余熱采集器;作為余熱收集裝置中的核心部件,余熱采集器的集熱效果以及結構復雜程度對于整個余熱收集裝置的使用效果以及成本都會產生重要影響。針對上述情況,有必要對現有的余熱收集裝置中的余熱采集器進行進一步的改進。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應用于注塑機熔膠筒的余熱采集裝置,該余熱采集裝置能夠高效地采集注塑機工作時熔膠筒所散發的熱量,集熱效率高、節能環保。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種應用于注塑機熔膠筒的余熱采集裝置,包括有上罩以及裝設于上罩下方的下罩,上罩包括有從內到外依次層疊設置的集熱層、上保溫層以及上金屬保護層,其中,上罩設置有套裝于熔膠筒的錐形段的錐形端部以及套裝于熔膠筒的平直段的平直本體,錐形端部與平直本體從前至后依次連接;下罩包括有從內到外依次層疊設置的下保溫層以及下金屬保護層,上罩的平直本體的后端部配裝有分別接入集熱層的入風接頭和出風接頭。其中,所述集熱層包括有儲熱層以及嵌裝于儲熱層內的集熱管道,集熱管道的芯部成型有用于導流空氣的通孔,集熱管道的入風端部與所述入風接頭連接,集熱管道的出風立而部與所述出風接頭連接。其中,所述集熱層包括有中空的集熱腔,集熱腔的內部平行排布有從前往后延伸的隔板層,相鄰的隔板層之間形成有集熱通道,所有的集熱通道依次串接;所述入風接頭裝設于集熱腔的入風口,所述出風接頭裝設于集熱腔的出風口。其中,所述集熱通道的底部設置有沿著集熱通道延伸的集熱片。其中,所述集熱片呈鰭片狀。其中,所述上罩與所述下罩扣接。本技術的有益效果為本技術所述的一種應用于注塑機熔膠筒的余熱采集裝置,包括有上罩以及裝設于上罩下方的下罩,上罩包括有從內到外依次層疊設置的集熱層、上保溫層以及上金屬保護層,其中,上罩設置有套裝于熔膠筒的錐形段的錐形端部以及套裝于熔膠筒的平直段的平直本體,錐形端部與平直本體從前至后依次連接;下罩包括有從內到外依次層疊設置的下保溫層以及下金屬保護層,上罩的平直本體的后端部配裝有分別接入集熱層的入風接頭和出風接頭。上保溫層以及下保溫層主要用于將注塑機熔膠筒所散發的熱量包圍在該余熱采集裝置內,集熱層主要用于吸收熱量并對進入其內部的空氣進行加熱處理;上金屬保護層以及下金屬保護層分別作為相應的上罩以及下罩的外殼并起到外層保護作用;工作時,待加熱空氣從入風接頭進入至集熱層內并吸收熔膠筒所散發的熱量,經加熱后的空氣最終經由出風接頭排出;另外,上罩的錐形端部和平直本體可分別吸收熔膠筒相應的錐形段和平直段所散發的熱量,集熱效率高。綜合上述情況可知,本技術能夠高效地采集注塑機工作時熔膠筒所散發的熱量,節能效果良好且可以降低注塑車間的溫度并使其達到舒適健康的工作環境,即具有集熱效率高、節能環保的優點。附圖說明下面利用附圖來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步的說明,但是附圖中的實施例不構成對本技術的任何限制。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一另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實施例二:另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實施例三〔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實施例三另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技術使用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在圖1至圖7中包括有I—一上罩 11一集熱層 111儲熱層112-——集熱管道 113-集熱腔 114——隔板層115-——集熱通道 116-集熱片 12一上保溫層13—一上金屬保護層14 一錐形)而部 15平直本體2——一下罩 21—一下保溫層 22—一下金屬保護層3——入風接頭 4出風接頭 ο-循環輸送風機6-保溫干燥桶 7—一過濾器。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具體的實施方式來對本技術進行說明。實施例一,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應用于注塑機熔膠筒的余熱采集裝置,包括有上罩I以及裝設于上罩I下方的下罩2,上罩I包括有從內到外依次層疊設置的集熱層11、上保溫層12以及上金屬保護層13,其中,上罩I設置有套裝于熔膠筒的錐形段的錐形端部14以及套裝于熔膠筒的平直段的平直本體15,錐形端部14與平直本體15從前至后依次連接;下罩2包括有從內到外依次層疊設置的下保溫層21以及下金屬保護層22,上罩I的平直本體15的后端部配裝有分別接入集熱層11的入風接頭3和出風接頭4。進一步的,集熱層11包括有儲熱層111以及嵌裝于儲熱層111內的集熱管道112,集熱管道112的芯部成型有用于導流空氣的通孔,集熱管道112的入風端部與入風接頭3連接,集熱管道112的出風端部與出風接頭4連接。在本實施例一的余熱采集裝置安裝于注塑機熔膠筒的外側過程中,集熱層11和下保溫層21分別直接與注塑機熔膠筒的外周壁接觸,其中,上罩I與下罩2可以通過可方便拆卸的扣接方式連接于一起,便于維護和檢修。上保溫層12以及下保溫層21主要用于將注塑機熔膠筒所散發的熱量包圍在該余熱采集裝置內并避免熱量從該余熱采集裝置的內部散發出去,進而增加該余熱采集裝置的余熱采集效率,須進一步解釋,本實施例一的上保溫層12和下保溫層21可采用防輻射耐火纖維材料制備而成;集熱層11主要用于吸收熱量并對進入至余熱采集裝置內的空氣進行加熱處理。上金屬保護層13以及下金屬保護層22分別作為相對應的上罩I以及下罩2的外殼并起到外層保護作用,須進一步解釋,本實施例一的上金屬保護層13和下金屬保護層22分別為網狀金屬層;儲熱層111主要用于暫時儲存注塑機熔膠筒所散發的熱量并不斷地加熱集熱管道112。圖7所示的示意圖為本實施例一的余熱采集裝置使用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圖7所示的余熱收集系統還包括有循環輸送風機5以及過濾器7,保溫干燥桶6的出風口通過輸送管道與過濾器7的入風口連接,過濾器的出風口通過輸送管道與入風接頭3連接,出風接頭4通過輸送管道與循環輸送風機5的入風口連接,循環輸送風機的出風口通過輸送管道與保溫干燥桶6的入風口連接。在余熱采集裝置工作過程中,待加熱空氣從入風接頭3進入至集熱管道112內并吸收熔膠筒所散發的熱量,經加熱后的空氣最終經由出風接頭4排出;其中,上罩I的錐形端部14和平直本體15可分別吸收熔膠筒相應的錐形段和平直段所散發的熱量,集熱效率高;綜合上述情況可知,本實施例一的余熱采集裝置能夠高效地采集注塑機工作時熔膠筒所散發的熱量,節能效果良好且可以降低注塑車間的溫度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應用于注塑機熔膠筒的余熱采集裝置,包括有上罩(1)以及裝設于上罩(1)下方的下罩(2),其特征在于:上罩(1)包括有從內到外依次層疊設置的集熱層(11)、上保溫層(12)以及上金屬保護層(13),其中,上罩(1)設置有套裝于熔膠筒的錐形段的錐形端部(14)以及套裝于熔膠筒的平直段的平直本體(15),錐形端部(14)與平直本體(15)從前至后依次連接;下罩(2)包括有從內到外依次層疊設置的下保溫層(21)以及下金屬保護層(22),上罩(1)的平直本體(15)的后端部配裝有分別接入集熱層(11)的入風接頭(3)和出風接頭(4)。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應用于注塑機熔膠筒的余熱采集裝置,包括有上罩(I)以及裝設于上罩(I)下方的下罩(2),其特征在于上罩(I)包括有從內到外依次層疊設置的集熱層(11)、上保溫層(12)以及上金屬保護層(13),其中,上罩(I)設置有套裝于熔膠筒的錐形段的錐形端部(14)以及套裝于熔膠筒的平直段的平直本體(15),錐形端部(14)與平直本體(15)從前至后依次連接;下罩(2)包括有從內到外依次層疊設置的下保溫層(21)以及下金屬保護層(22),上罩(I)的平直本體(15)的后端部配裝有分別接入集熱層(11)的入風接頭(3)和出風接頭(4)。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應用于注塑機熔膠筒的余熱采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熱層(11)包括有儲熱層(111)以及嵌裝于儲熱層(111)內的集熱管道(112),集熱管道(112)的芯部成型有用于導流空氣的通孔,集熱管道(112)的入風端部與所述入風接頭(3)連接,...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煥雄,
申請(專利權)人:吳煥雄,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