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基站智能通風系統和機房環境溫度保護電路,該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本地控制器LCS、機房環境溫度保護電路和通訊設備E1,分別通過通信總線與所述本地控制器LCS連接的電池柜和多個傳感器,以及分別與所述機房環境溫度保護電路連接的機房空調和多個出風風機。本發明專利技術所述基站智能通風系統和機房環境溫度保護電路,可以克服現有技術中故障率高、可靠性低和安全隱患大等缺陷,以實現故障率低、可靠性高和安全隱患小的優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通信基站
,具體地,涉及一種基站智能通風系統和機房環境溫度保護電路。
技術介紹
伴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移動通訊技術從最初的2G時代走向3G、4G,這就要求通信運營商必須不斷的擴大和建設通信機房的內部設施,隨著內部設施的不斷增加,機房的能耗也在急劇增加。通過統計分析發現,機房能耗主要由交流設備能耗和直流設備的能耗兩部分組成。其中交流設備能耗是指基站空調、照明等依靠交流輸入工作的設備,直流設備是指依靠開關電源直流輸出工作的設備(包含開關電源)。為了使各基站內設備能高效、可靠工作,需將基站環境溫度維持在設備允許范圍內,目前主要是使用空調來對基站進行環境溫度控制。據數據資料統計顯示,平均每個基站空調耗電占整個基站用電量的54%左右。因此,空調用電一直以來都是基站中的主要用電設備,為落實節能減排,節支增效,各運營商提出了應用節能新設備代替傳統空調來降低基站耗電量。現在基站內空調節能的主要技術就是采用基站新風系統。參見圖1,基站新風系統的原理是在現有的基站內安裝進、出風機,當室外溫度低于室內溫度時,開啟風機為室內降溫,從而降低空調的使用率。由于風機的功率遠低于空調,從而實現了降低基站的能耗。一般室內外的溫差會很大,室內的溫度會高出室外的溫度很多。通過引進室外的低溫空氣排出室內的高溫空氣,來達到基站室內溫度降低的目的。在溫差明顯的季節效果也會更明顯。在溫差不明顯的季節里,新風系統它是與空調聯動的,在白天溫差會不明顯,那么新風系統就聯動空調來調節室內的溫度,也就是當新風系統不能降低溫度的時候,它可以控制空調的啟動與關閉。而在溫差明顯的夜間,使用新風系統為室內降溫,根據區域的不同能達到20-55%。上述基站新風系統,至少存在以下缺陷 ⑴當室內環境溫濕度傳感器故障時,本地控制器無法采集環境變量而無法執行控制邏輯,導致空調與風機無法實現聯動,使得基站出現高溫、退服、設備故障。⑵當RS485總線出現故障時,本地控制器(LSC)無法采集環境變量從而無法執行控制邏輯,導致空調與風機無法實現聯動,使得基站出現高溫、退服、設備故障。⑶當本地控制器死機或故障時,空調、風機、恒溫柜等設備工作在不確定狀態,無法保證室內環境溫度,從而為基站的運行安全埋下了隱患。在實現本專利技術的過程中,專利技術人發現現有技術中至少存在故障率高、可靠性低和安全隱患大等缺陷。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一種基站智能通風系統,以實現故障率低、可靠性高和安全隱患小的優點。本專利技術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種基于上述基站智能通風系統中使用的機房環境溫度保護電路。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基站智能通風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本地控制器LCS、機房環境溫度保護電路和通訊設備E1,分別通過通信總線與所述本地控制器LCS連接的電池柜和多個傳感器,以及分別與所述機房環境溫度保護電路連接的機房空調和多個出風風機。進一步地,以上所述的基站智能通風系統,還包括配合設置在所述機房環境溫度保護電路與機房空調之間的溫控開關Kl ;所述溫控開關Kl并聯在繼電器KAl的觸點兩端,繼電器KAl的觸點與機房空調的控制板供電變壓器連接。進一步地,所述機房環境溫度保護電路,主要包括配合連接的單穩態觸發器74HC123 和與門 74LS08。進一步地,所述多個傳感器,包括機房內溫濕度傳感器、機房外溫度傳感器和電池柜溫度傳感器。同時,本專利技術采用的另一技術方案是一種基于以上所述的基站智能通風系統中使用的機房環境溫度保護電路,主要包括直流電源、型號為74HC123的單穩態觸發器U8、型號為74LS08的與門U9、第一電阻R40、第二電阻R42、第三電阻R46、第一電容C3、第二電容C4、第三電容C9和第四電容C10,其中 所述直流電源與單穩態觸發器U8的第2端子、第3端子、第11端子和第16端子連接,與該與門U9的第14端子連接,經第一電阻R40后與單穩態觸發器U8的第15端子連接,經第一電阻R40和第一電容C3后與單穩態觸發器U8的第14端子連接,經第三電容C9后接地,經第二電阻R42后與單穩態觸發器U8的第I端子連接、且用于輸出WDT信號,經第三電阻R46后與單穩態觸發器U8的第7端子連接,經第三電阻R46和第二電容C4后與單穩態觸發器U8的第6端子連接,經第四電容ClO后接地; 所述單穩態觸發器U8的第4端子和第10端子連接,第8端子和第9端子連接、且接地;與門U9的第4端子、第I端子、第9端子和第12端子,均與單穩態觸發器U8的第13端子連接;與門U9的第7端子接地。本專利技術各實施例的基站智能通風系統和機房環境溫度保護電路,由于該基站智能通風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本地控制器LCS、機房環境溫度保護電路和通訊設備E1,分別通過通信總線與本地控制器LCS連接的電池柜和多個傳感器,以及分別與機房環境溫度保護電路連接的機房空調和多個出風風機;可以確保機房不會出現過高溫度以致機房故障,基站退服、燒毀設備;從而可以克服現有技術中故障率高、可靠性低和安全隱患大的缺陷,以實現故障率低、可靠性高和安全隱患小的優點。本專利技術的其它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說明書中闡述,并且,部分地從說明書中變得顯而易見,或者通過實施本專利技術而了解。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附圖說明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專利技術,并不構成對本專利技術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為現有基站新風系統的工作原理不意 圖2為本專利技術基站智能通風系統的工作原理示意 圖3為本專利技術機房環境溫度保護電路(由雙單穩態觸發器74HC123和與門74LS08構成)的工作原理示意 圖4a和圖4b為本專利技術基站智能通風系統中雙金片和溫控開關及空調的接線原理圖。在圖4b中,Kl為溫控開關,KAl為繼電器線圈。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優選實施例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專利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一 根據本專利技術實施例,如圖2、圖3、圖4a和圖4b所示,提供了一種基站智能通風系統。參見圖2,本實施例的基站智能通風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本地控制器LCS、機房環境溫度保護電路和通訊設備El,分別通過通信總線與本地控制器LCS連接的電池柜和多個傳感器,以及分別與機房環境溫度保護電路連接的機房空調和多個出風風機。該多個傳感器,包括機房內溫濕度傳感器、機房外溫度傳感器和電池柜溫度傳感器。參見圖4a和圖4b,該基站智能通風系統,還包括配合設置在機房環境溫度保護電路與機房空調之間的溫控開關Kl ;溫控開關Kl并聯在繼電器KAl的觸點兩端,繼電器KAl的觸點與機房空調的控制板供電變壓器連接。參見圖3,該機房環境溫度保護電路,主要包括配合連接的單穩態觸發器74HC123和與門74LS08。具體可參見圖3和下面實施例二中關于該機房環境溫度保護電路的相關說明,再次不再贅述。本實施例的基站智能通風系統,針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在確保基站運行安全第一位的條件下,基于圖1所示的現有基站新風系統進行了改進。該基站智能通風系統,在圖1所示的現有基站新風系統的基礎上,增加了機房環境溫度保護電路和雙金屬片構成的溫控開關。機房環境溫度保護電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基站智能通風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連接的本地控制器LCS、機房環境溫度保護電路和通訊設備E1,分別通過通信總線與所述本地控制器LCS連接的電池柜和多個傳感器,以及分別與所述機房環境溫度保護電路連接的機房空調和多個出風風機。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基站智能通風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連接的本地控制器LCS、機房環境溫度保護電路和通訊設備El,分別通過通信總線與所述本地控制器LCS連接的電池柜和多個傳感器,以及分別與所述機房環境溫度保護電路連接的機房空調和多個出風風機。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智能通風系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配合設置在所述機房環境溫度保護電路與機房空調之間的溫控開關Kl ;所述溫控開關Kl并聯在繼電器KAl的觸點兩端,繼電器KAl的觸點與機房空調的控制板供電變壓器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站智能通風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房環境溫度保護電路,主要包括配合連接的單穩態觸發器74HC123和與門74LS08。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站智能通風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傳感器,包括機房內溫濕度傳感器、機房外溫度傳感器和電池柜溫度傳感器。5.一種基于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智能通風系統中使用的機房環境溫度保護電路,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直流電源、型號...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周振華,鄭洪明,陳相,鄭傳奇,胡剛,
申請(專利權)人:無錫博歐節能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