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足底按摩裝置,該足底按摩裝置包括至少一振動組件,所述振動組件包括第一基板,該第一基板上方設有第二基板和至少一按摩軸;其中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相對的一面設有固定軸,該固定軸的外壁設有若干凸緣;按摩軸的底端與所述凸緣抵接,所述按摩軸上套接有彈簧,且該彈簧的一端與所述按摩軸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基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基板上設有供所述按摩軸頂端穿過該第二基板的通孔。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可提高按摩效果。(*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醫療保健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足底按摩裝置。
技術介紹
眾所周知,足底集中了人體大量的穴位,依據中醫理論,按摩足底相關的穴位或反射區可以起到保健甚至治療疾病的功效。因此,市場上出現了眾多的足底按摩器。這些足底按摩器基本可以分為自動式和電動式兩大類。其中自動式的足底按摩器,即依靠人給予的動力通過足底按摩器的反作用力對足底進行按摩,這類裝置大多結構簡單,按摩方式單一,按摩的效果較差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足底按摩裝置,旨在提高按摩效果。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一種足底按摩裝置,該足底按摩裝置包括至少一振動組件,所述振動組件包括第一基板,該第一基板上方設有第二基板和至少一按摩軸;其中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相對的一面設有固定軸,該固定軸的外壁設有若干凸緣;按摩軸的底端與所述凸緣抵接,所述按摩軸上套接有彈簧,且該彈簧的一端與所述按摩軸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基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基板上設有供所述按摩軸頂端穿過該第二基板的通孔。優選地,所述振動組件還包括轉動部件,該轉動部件包括上蓋和下蓋,其中下蓋內壁表面一周設有波浪狀凹槽,上蓋設置至少一與所述凹槽適配的限位凸塊,所述凹槽與所述限位凸塊配合,使得所述上蓋沿下蓋的中心軸轉動,下蓋內還設有與所述上蓋一起轉動的轉盤,所述第一基板與所述轉動盤固定連接,所述按摩軸貫穿所述上蓋,且所述第二基板與上蓋活動連接。優選地,所述下蓋的內壁具有相互間隔的上圓環和下圓環,該上圓環和下圓環的一端均呈鋸齒狀設置,且設有鋸齒的一端相對設置;上圓環中的鋸齒包括與該上圓環的中心軸平行的第一齒面以及向內凹陷形成的第二齒面,且所述第一齒面與所述第二齒面呈夾角設置;下圓環中的鋸齒包括與該下圓環的中心軸平行的第三齒面以及向內凹陷形成的第四齒面,且所述第三齒面與所述第四齒面呈夾角設置;所述第一齒面和第二齒面連接的尖角處正對第四齒面,第三齒面和第四齒面連接的尖角處正對第二齒面。優選地,所述上圓環包括至少一組兩相對設置的鋸齒向內凹陷、且凹陷深度小于該鋸齒的第一副鋸齒,所述下圓環包括與所述第一副鋸齒適配的第二副鋸齒。優選地,所述按摩軸的底端通過一連接環固定連接。優選地,所述按摩軸的數量為多個時,所對應的所述通孔向內或向外傾斜設置。優選地,所述固定軸呈管狀設置,所述第二基板與第一基板相對的一面設有轉動軸,所述轉動軸的一端位于所述固定軸內,且轉動軸的外壁設有螺紋狀轉動槽,所述固定軸的內壁設有與所述轉動槽適配的凸起,所述固定軸內還設有恢復彈簧,該恢復彈簧與所述轉動軸位于固定軸內的一端抵接。優選地,所述按摩軸凸出所述第二基板的部分套接有橡膠套。優選地,所述按摩軸呈L型設置。優選地,所述振動組件還包括壓力彈簧,所述壓力彈簧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基板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基板固定連接。本技術通過在第一基板上設置固定軸,且在該固定軸上設置若干凸緣,同時在第二基板設置供按摩軸穿過的通孔,且按摩軸通過彈簧與第二基板彈性連接。在人行走過程中,按摩軸的底部沿固定軸上下運動,并使得按摩軸的頂部相對于第二基板上下運動,同時使得按摩軸產生振動。因此,本技術提供的足底按摩裝置提高了按摩效果。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足底按摩裝置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足底按摩裝置第二實施例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中第二基板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足底按摩裝置第三實施例中轉動部件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4中下蓋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足底按摩裝置第四實施例中下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本技術目的的實現、功能特點及優點將結合實施例,參照附圖做進一步說明。具體實施方式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技術。參照圖1至圖3所示,圖1為本技術足底按摩裝置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足底按摩裝置第二實施例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中第二基板的結構示意圖。本實施例提供的足底按摩裝置包括至少一振動組件,所述振動組件包括第一基板10,該第一基板10上方設有第二基板20和至少一按摩軸30 ;其中第一基板10與第二基板20相對的一面設有固定軸40,該固定軸40的外壁設有若干凸緣401 ;按摩軸30的底端與所述凸緣401抵接,按摩軸30上套接有彈簧301,且該彈簧301的一端與按摩軸30固定連接,另一端與第二基板20固定連接,第二基板20上設有供按摩軸30頂端穿過該第二基板20的通孔。本實施例中,上述按摩軸30可呈L型設置,包括橫向部和縱向部,其中縱向部的頂端穿出第二基板20的通孔,底端與橫向部的一端連接,橫向部的另一端與上述凸緣401抵接,并且所述按摩軸30通過彈簧301與第二基板20彈性連接。例如,人在行走過程中,當腳踩在足底按摩裝置上時,上述第二基板20將受到向下的作用力,從而推動彈簧301壓縮,同時使得按摩軸30與凸緣401抵接的一端沿固定軸40向下運動。此時,按摩軸30的頂部相對于第二基板20將向上運動,并向上按壓人體腳底的關鍵穴位。當腳對足底按摩裝置的力撤去時,彈簧301彈性恢復,在彈簧301的作用下,使得按摩軸30沿固定軸40向上運動。如此反復,從而達到按摩目的。此外由于該固定軸40上設有多個凸緣401,從而使得按摩軸30產生振動,進而可進一步提高按摩效果。本技術通過在第一基板10上設置固定軸40,且在該固定軸40上設置若干凸緣401,同時在第二基板20設置供按摩軸30穿過的通孔,且按摩軸30通過彈簧301與第二基板20彈性連接。在人行走過程中,按摩軸30的底部沿固定軸40上下運動,并使得按摩軸30的頂部相對于第二基板20上下運動,同時使得按摩軸產生振動。因此,本技術提供的足底按摩裝置提高了按摩效果。應當說明的是,上述按摩軸30的數量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設置,在此不作進一步限定。進一步地,結合參照圖4至圖6,圖4為本技術足底按摩裝置第三實施例中轉動部件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4中下蓋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足底按摩裝置第四實施例中下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基于上述實施例,本實施例提供的足底按摩裝置還包括轉動部件50,該轉動部件50包括上蓋501和下蓋502,其中下蓋502內壁表面一周設有波浪狀凹槽503,上蓋501設置至少一與凹槽503適配的限位凸塊5011,凹槽503與限 位凸塊5011配合,使得上蓋501沿下蓋502的中心軸轉動,下蓋502內還設有與上蓋501一起轉動的轉盤,上述第一基板10與轉動盤固定連接,按摩軸30貫穿上蓋501,且第二基板20與上蓋501活動連接。具體地,上述下蓋502的內壁具有相互間隔的上圓環5021和下圓環5022,該上圓環5021和下圓環5022的一端均呈鋸齒狀設置,且設有鋸齒的一端相對設置,從而形成上述凹槽503。上圓環5021中的鋸齒包括與該上圓環5021的中心軸平行的第一齒面5021a以及向內凹陷形成的第二齒面5021b,且所述第一齒面5021a與所述第二齒面5021b呈夾角設置;下圓環5022中的鋸齒包括與該下圓環5022的中心軸平行的第三齒面5022a以及向內凹陷形成的第四齒面5022b,且所述第三齒面5022a與所述第四齒面5022b呈夾角設置;所述第一齒面5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足底按摩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振動組件,所述振動組件包括第一基板,該第一基板上方設有第二基板和至少一按摩軸;其中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相對的一面設有固定軸,該固定軸的外壁設有若干凸緣;按摩軸的底端與所述凸緣抵接,所述按摩軸上套接有彈簧,且該彈簧的一端與所述按摩軸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基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基板上設有供所述按摩軸頂端穿過該第二基板的通孔。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足底按摩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振動組件,所述振動組件包括第一基板,該第一基板上方設有第二基板和至少一按摩軸;其中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相對的一面設有固定軸,該固定軸的外壁設有若干凸緣;按摩軸的底端與所述凸緣抵接,所述按摩軸上套接有彈簧,且該彈簧的一端與所述按摩軸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基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基板上設有供所述按摩軸頂端穿過該第二基板的通孔。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足底按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動組件還包括轉動部件,該轉動部件包括上蓋和下蓋,其中下蓋內壁表面一周設有波浪狀凹槽,上蓋設置至少一與所述凹槽適配的限位凸塊,所述凹槽與所述限位凸塊配合,使得所述上蓋沿下蓋的中心軸轉動,下蓋內還設有與所述上蓋一起轉動的轉盤,所述第一基板與所述轉動盤固定連接,所述按摩軸貫穿所述上蓋,且所述第二基板與上蓋活動連接。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足底按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蓋的內壁具有相互間隔的上圓環和下圓環,該上圓環和下圓環的一端均呈鋸齒狀設置,且設有鋸齒的一端相對設置;上圓環中的鋸齒包括與該上圓環的中心軸平行的第一齒面以及向內凹陷形成的第二齒面,且所述第一齒面與所述第二齒面呈夾角設置;下圓環中的鋸齒包括與該下圓環的中心軸平行的第三齒面以及向內凹陷形成的第四齒面,且所述第三齒面與所述第四齒面呈夾角設置;...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謝光盛,
申請(專利權)人:謝光盛,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