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單髁置換股骨非髓定位器,包括豎向操作桿、連接件和導向定位桿,豎向操作桿安設在連接件的頂部上,導向定位桿橫向安設在連接件的底部,豎向操作桿的上部、連接件的上部和下部沿導向定位桿的長度方向分別設置有第一、第二和第三導向孔。較佳地,連接件的上部的寬度小于下部的寬度,小于豎向操作桿的寬度。內套管可拆卸設置在第二導向孔中,導針可移動插設在內套管中。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設計巧妙,結構簡潔,可以避免髓內定位法缺點,主要避免因髕骨外翻困難而導致的定位不準,最大程度實現微創化,排除因術者經驗問題而導致的定位偏差,操作簡單,定位準確,可廣泛用于單髁置換股骨假體定位,適于大規模推廣應用。(*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定位器
,特別涉及單髁置換股骨定位器
,具體是指一種單髁置換股骨非髓定位器。
技術介紹
膝關節單髁置換是將膝關節內側部分換成金屬假體,完整單髁假體包括2塊金屬和中間白色物件。由于術中視野較小,所以放假體時需要定位指示力線方向,即在放股骨假體時需要指引以何方向將假體放進去。目前對于膝關節單媒置換術(unicondylar knee arthroplasty, UKA),在進行股骨側假體置換時均采用髓內定位法,通常做法是在股骨遠端開口,一根導向定位桿I通過推薦的進針點插入髓腔作導向,這根導向定位桿I必須與股骨正中線(術語叫解剖軸)平行才行,該導向定位桿I走向即為股骨解剖軸,進而指示股骨假體放置。如圖1和圖2所示,目前使用的股骨定位器包括豎向操作桿2、7度翼3、連接塊4和導向定位桿1,7度翼3安設在連接塊4的頂部上,豎向操作桿2安設在7度翼3的頂部上,導向定位桿I橫向安設在連接塊4的底部,豎向操作桿2的上部、7度翼3和連接塊4的下部沿導向定位桿I的長度方向分別設置有第一導向孔5、第二導向孔6和第三導向孔7。其主要存在以下問題①本身導向不準。②微創手術操作常使髕骨外翻困難,影響髓內導向定位桿I的插入。③打開髓腔增加術中術后的出血量。④因創傷等原因致股骨遠端畸形常使導向定位桿I插入困難或導向不準。目前還沒有采用非髓腔定位器進行定位。因此,需要提供一種單髁置換股骨非髓定位器,以避免髓內定位法缺點,主要避免因髕骨外翻困難而導致的定位不準,最大程度實現微創化,排除因術者經驗問題而導致的定位偏差,操作簡單,定位準確,可廣泛用于單髁置換股骨假體定位。技術內容本技術的目的是克服了上述現有技術中的缺點,提供一種單髁置換股骨非髓定位器,該單髁置換股骨非髓定位器設計巧妙,結構簡潔,可以避免髓內定位法缺點,主要避免因髕骨外翻困難而導致的定位不準,最大程度實現微創化,排除因術者經驗問題而導致的定位偏差,操作簡單,定位準確,可廣泛用于單髁置換股骨假體定位,適于大規模推廣應用。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的單髁置換股骨非髓定位器,其特點是,包括豎向操作桿、連接件和導向定位桿,所述豎向操作桿安設在所述連接件的頂部上,所述導向定位桿橫向安設在所述連接件的底部,所述豎向操作桿的上部、所述連接件的上部和所述連接件的下部沿所述導向定位桿的長度方向分別設置有第一導向孔、第二導向孔和第三導向孔。較佳地,所述連接件為彎折件,所述豎向操作桿通過所述彎折件連接所述導向定位桿。更佳地,所述彎折件包括橫臂和豎臂,所述橫臂的一端連接所述豎臂的上端,所述豎向操作桿安設在所述橫臂 的另一端上,所述導向定位桿安設在所述豎臂的下端。較佳地,所述連接件的上部的寬度小于所述連接件的下部的寬度。較佳地,所述連接件的上部的寬度小于所述豎向操作桿的寬度。較佳地,所述單髁置換股骨非髓定位器還包括導針和內套管,所述內套管可拆卸設置在所述第二導向孔中,所述導針可移動插設在所述內套管中。較佳地,所述導向定位桿為扁平狀且前端下凹。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具體在于1、本技術的單髁置換股骨非髓定位器包括豎向操作桿、連接件和導向定位桿,所述豎向操作桿安設在所述連接件的頂部上,所述導向定位桿橫向安設在所述連接件的底部,所述豎向操作桿的上部、所述連接件的上部和所述連接件的下部沿所述導向定位桿的長度方向分別設置有第一導向孔、第二導向孔和第三導向孔,設計巧妙,結構簡潔,可以避免髓內定位法缺點,主要避免因髕骨外翻困難而導致的定位不準,最大程度實現微創化,排除因術者經驗問題而導致的定位偏差,操作簡單,定位準確,可廣泛用于單髁置換股骨假體定位,適于大規模推廣應用。2、本技術的單髁置換股骨非髓定位器還包括導針和內套管,所述內套管可拆卸設置在所述第二導向孔中,所述導針可移動插設在所述內套管中,設計巧妙,結構簡潔,定位簡單方便,適于大規模推廣應用。附圖說明圖1是現有股骨定位器的后視示意圖。圖2是圖1所示的股骨定位器的側視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的一具體實施例的后視示意圖。圖4是圖3所示的具體實施例的側視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能夠更清楚地理解本技術的
技術實現思路
,特舉以下實施例詳細說明。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請參見圖3和圖4所示,本技術的單髁置換股骨非髓定位器包括豎向操作桿2、連接件8和導向定位桿1,所述豎向操作桿2安設在所述連接件8的頂部上,所述導向定位桿I橫向安設在所述連接件8的底部,所述豎向操作桿2的上部、所述連接件8的上部和所述連接件8的下部沿所述導向定位桿I的長度方向分別設置有第一導向孔5、第二導向孔6和第三導向孔7。所述連接件8可以是任何合適的部件,請參見圖3和圖4所示,在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中,所述連接件8為彎折件,所述豎向操作桿2通過所述彎折件連接所述導向定位桿I。所述彎折件可以具有任何合適的形狀,請參見圖3和圖4所示,在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中,所述彎折件包括橫臂和豎臂,所述橫臂的一端連接所述豎臂的上端,所述豎向操作桿2安設在所述橫臂的另一端上,所述導向定位桿I安設在所述豎臂的下端。為了防止被髕骨阻擋,請參見圖3和圖4所示,在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中,所述連接件8的上部的寬度小于所述連接件8的下部的寬度。為了防止被髕骨阻擋,請參見圖3和圖4所示,在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中,所述連接件8的上部的寬度小于所述豎向操作桿2的寬度。當所述豎向操作桿2為圓桿時,所述連接件8的上部的寬度小于所述豎向操作桿2的直徑。為了定位簡單方便,在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中,所述單髁置換股骨非髓定位器還包括導針(未示出)和內套管(未示出),所述內套管可拆卸設置在所述第二導向孔6中,所述導針可移動插設在所述內套管中。原股骨定位器有3個導向孔,即第一導向孔5、第二導向孔6和第三導向孔7,在本技術中繼續保留,最上方的第一導向孔5為大致定方向用,中間的孔即第二導向孔6和 最下方的孔即第三導向孔7為打入轉頭,原股骨定位器多依賴7度翼3定位,故此兩孔打入轉頭,在別的手術操作中有用,此處不詳述。而本定位器主要靠中間的孔即第二導向孔6定位,因轉頭較粗并有螺紋,打入后更換方向很難,故本技術中采用較細的導針(例如直徑1. 5mm)定位。在中間的孔即第二導向孔6中加一個可拆卸的例如內徑為1. 5mm,外徑與第二導向孔6大小一樣的內套管。所述導向定位桿I的形狀可以根據需要確定,在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中,所述導向定位桿I為扁平狀且前端下凹。使用時,在C臂X光機輔助下直接指示股骨側假體植入,與以往髓內定位法本質不同。目前使用的股骨定位器使用中常出現的問題是髕骨阻擋,常使股骨定位器無法正確放入。本技術將原股骨定位器中的7度翼3取消,以便本技術插入不被髕骨阻擋。在原來的股骨定位器中7度翼3有重要作用,當7度翼3與髓腔解剖軸平行時,此時順定位孔方向為需要的假體植入方向。而在本技術新的定位理念中為非髓腔定位,無需7度翼3指示方向,因此去除7度翼3可避免與髕骨阻擋。綜上,本技術的單髁置換股骨非髓定位器設計巧妙,結構簡潔,可以避免髓內定位法缺點,主要避免因髕骨外翻困難而導致的定位不準,最大程度實現微創化,排除因術者經驗問題而導致的定位偏差,操作簡單,定位準確,可廣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單髁置換股骨非髓定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豎向操作桿、連接件和導向定位桿,所述豎向操作桿安設在所述連接件的頂部上,所述導向定位桿橫向安設在所述連接件的底部,所述豎向操作桿的上部、所述連接件的上部和所述連接件的下部沿所述導向定位桿的長度方向分別設置有第一導向孔、第二導向孔和第三導向孔。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單髁置換股骨非髓定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豎向操作桿、連接件和導向定位桿,所述豎向操作桿安設在所述連接件的頂部上,所述導向定位桿橫向安設在所述連接件的底部,所述豎向操作桿的上部、所述連接件的上部和所述連接件的下部沿所述導向定位桿的長度方向分別設置有第一導向孔、第二導向孔和第三導向孔。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髁置換股骨非髓定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件為彎折件,所述豎向操作桿通過所述彎折件連接所述導向定位桿。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單髁置換股骨非髓定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彎折件包括橫臂和豎臂,所述橫臂的一端連接所述豎臂的上端,所述豎向操作桿...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涂意輝,馬童,蔡珉巍,薛華明,文濤,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市楊浦區中心醫院,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