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蒸籠和具有該蒸籠的烹飪器具,所述蒸籠包括本體和提手,其中本體的側壁具有兩相對設置、且貫穿該側壁的裝配槽,所述裝配槽靠近所述本體頂部的頂端設有卡持部,該卡持部位于所述側壁的外表面;提手的兩端外側向外延伸有沿所述裝配槽移動的裝配軸,該裝配軸的頂端設有與所述卡持部適配的限位凸塊,該限位凸塊和提手夾持所述側壁。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可防止提手相對于本體轉動,導致蒸籠傾斜,進而可有效防止蒸籠側翻,更加適于用戶使用。(*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家用電器
,特別涉及一種蒸籠及烹飪器具。
技術介紹
現有技術中,烹飪器具中的蒸籠包括本體和提手,其中提手的兩端與本體轉動連接。將蒸籠放入烹飪器具中后,可旋轉提手使得提手置于本體內;提起時,需旋轉該提手,使得提手位于本體的重心豎直面上,從而使得蒸籠在提起后不易傾斜。由于蒸籠承載的物體使得整體的重心豎直面與本體的重心豎直面不在同一平面,從而導致蒸籠傾斜,甚至使得蒸籠側翻,不便于用戶使用。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蒸籠,旨在防止蒸籠傾斜,甚至側翻。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一種蒸籠,該蒸籠包括本體和提手,其中本體的側壁具有兩相對設置、且貫穿該側壁的裝配槽,所述裝配槽靠近所述本體頂部的頂端設有卡持部,該卡持部位于所述側壁的外表面;提手的兩端外側向外延伸有沿所述裝配槽移動的裝配軸,該裝配軸的頂端設有與所述卡持部適配的限位凸塊,該限位凸塊和提手夾持所述側壁。優選地,所述側壁的內表面設有至少一放置所述提手的凸臺。優選地,所述裝配軸呈圓柱形設置,其一端與所述提手端部的外表面連接,另一端與所述限位凸塊連接。優選地,兩相對設置的所述裝配槽位于本體的同一重心豎直面上,且所述限位凸塊與卡持部卡合時,所述提手位所述重心豎直面上。優選地,所述裝配槽包括裝配部和卡合部,且裝配部位于卡合部下方,所述裝配部的周邊設有貫穿所述側壁、且與所述裝配槽連通的通孔。優選地,所述限位凸塊設有供該限位凸塊穿過所述裝配槽內的引導部。本技術還提供一種烹飪器具,該烹飪器具包括蒸籠,該蒸籠包括本體和提手,其中本體的側壁具有兩相對設置、且貫穿該側壁的裝配槽,所述裝配槽靠近所述本體頂部的頂端設有卡持部,該卡持部位于所述側壁的外表面;提手的兩端外側向外延伸有沿所述裝配槽移動的裝配軸,該裝配軸的頂端設有與所述卡持部適配的限位凸塊,該限位凸塊和提手夾持所述側壁。本技術通過在本體的側壁上設置裝配槽,提手的兩端外側設置裝配軸和限位凸塊,并通過限位凸塊和提手夾持側壁,同時在裝配槽頂部設置用于卡合固定限位凸塊的卡持部。當通過提手提起本體時,裝配軸沿裝配槽移動至裝配槽的頂部時,限位凸塊將與卡持部卡合固定連接,從而防止提手相對于本體轉動,導致蒸籠傾斜,進而可有效防止蒸籠側翻。因此,本技術提供的蒸籠提高了蒸籠使用的安全性,更加適于用戶使用。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蒸籠較佳實施例中蒸籠提起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提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蒸籠較佳實施例中蒸籠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中A的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本技術目的的實現、功能特點及優點將結合實施例,參照附圖做進一步說明。具體實施方式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技術。參照圖1至圖4所示,圖1為本技術蒸籠較佳實施例中蒸籠提起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提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蒸籠較佳實施例中蒸籠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中A的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本實施提供的蒸籠包括本體I和提手2,其中本體I的側壁10具有兩相對設置、且貫穿該側壁10的裝配槽101,裝配槽101靠近本體I頂部的頂端設有卡持部102,該卡持部102位于側壁10的外表面;提手2的兩端外側向外延伸有沿裝配槽101移動的裝配軸20,該裝配軸20的頂端設有與卡持部102適配的限位凸塊21,該限位凸塊21和提手2夾持側壁10。本實施例中,裝配槽101可以為設置在本體I的側壁10上的一長條形槽,上述限位凸塊21可從側壁10的內表面穿過裝配槽101與側壁10的外表面貼合,且提手2的兩端的外側分別與側壁10的內表面貼合,從而夾持側壁10。本體I和提手2裝配到位后,裝配軸20位于裝配槽101內,并可沿該裝配槽101移動。當裝配軸20移動至裝配槽101的頂端時,限位凸塊21將與卡持部102卡合固定連接,從而使得本體I和提手2固定連接,進而有效的防止提手2相對于本體I轉動。本技術通過在本體I的側壁10上設置裝配槽101,提手2的兩端外側分別設置裝配軸20和限位凸塊21,并通過限位凸塊21和提手2夾持側壁10,同時在裝配槽101頂部設置用于卡合固定限位凸塊21的卡持部102。當通過提手2提起本體I時,裝配軸20沿裝配槽101移動至裝配槽101的頂部時,限位凸塊21將與卡持部102卡合固定連接,從而防止提手2相對于本體I轉動,導致蒸籠傾斜,進而可有效防止蒸籠側翻。因此,本技術提供的蒸籠提高了蒸籠使用的安全性,更加適于用戶使用。應當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限位凸塊21和卡持部102的形狀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設置,在此不作進一步地限定,只要能使得限位凸塊21和卡持部102卡合固定連接即可。例如,限位凸塊21可以呈長方體設置,卡持部102為與該限位凸塊21適配的收容框。進一步地,上述側壁10的內表面設有至少一放置提手2的凸臺22。本實施例中,當上述裝配軸20位于裝配槽101內時,用戶可施加一定的外力,使得提手2沿裝配軸20軸向轉動,并使得提手2容置于本體I內,直至提手2與凸臺22接觸。因此在蒸籠使用時可防止提手2與本體I內的物體接觸,從而保證本體I內物體的清潔,此外在蒸籠未使用時,將提手2置于本體I內,便于蒸籠的收納。具體地,上述裝配軸20呈圓柱形設置,其一端與提手2端部的外表面連接,另一端與限位凸塊102連接。本實施例中,通過將裝配軸20設置為圓柱形,有利于裝配軸20與裝配槽101之間轉動。基于上述實施例,本實施例中,兩相對設置的裝配槽101位于本體I的同一重心豎直面上,且限位凸塊21與卡持部102卡合時,提手I位所述重心豎直面上。本實施例中,可將上述兩相對設置的裝配槽101設置在本體I的同一重心豎直面上,從而保證限位凸塊21與卡持部102卡合時,提手2位于本體I的重心豎直面上。將物體均勻放置在本體I內時,該物體與本體I形成的整體的重心豎直面基本與本體I的重心豎直面重合,因此可有效的降低限位凸塊21和卡持部102因防止提手2相對于本體I轉動而產生的損耗,延長了蒸籠的使用壽命。進一步地,上述裝配槽101包括裝配部1011和卡合部1012,且裝配部1011位于卡合部1012下方,裝配部1011的周邊設有貫穿側壁10、且與裝配槽101連通的通孔103。本實施例中,裝配部1011兩相對的壁上分別向內凹陷形成上述通孔103。例如,一個裝配槽101周邊設置4個通孔103,且裝配部1011兩相對的壁中每一個壁均連通有兩個通孔103,從而使得裝配部1011形成兩相對設置的凸塊,因此增加了裝配部1011的壁的彈性,從而更加有利于將限位凸塊21穿過所述裝配槽101,進而降低了蒸籠的裝配難度。進一步地,上述限位凸塊21設有供該限位凸塊21穿過裝配槽101內的引導部211。本實施例中,通過在限位凸塊21上設置引導部211,可有利于限位凸塊21穿過所述裝配槽101,從而降低了蒸籠的裝配難度。具體地,該引導部211的形狀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設置,在此不作進一步地限定。本技術還提供一種烹飪器具,該烹飪器具包括蒸籠,該蒸籠的結構可參照前述,在此不再贅述。由于采用了前述蒸籠,因此可防止提手相對于本體轉動,導致蒸籠傾斜,進而可有效防止蒸籠側翻。因此,本技術提供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蒸籠,其特征在于,包括本體和提手,其中本體的側壁具有兩相對設置、且貫穿該側壁的裝配槽,所述裝配槽靠近所述本體頂部的頂端設有卡持部,該卡持部位于所述側壁的外表面;提手的兩端外側向外延伸有沿所述裝配槽移動的裝配軸,該裝配軸的頂端設有與所述卡持部適配的限位凸塊,該限位凸塊和提手夾持所述側壁。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蒸籠,其特征在于,包括本體和提手,其中本體的側壁具有兩相對設置、且貫穿該側壁的裝配槽,所述裝配槽靠近所述本體頂部的頂端設有卡持部,該卡持部位于所述側壁的外表面;提手的兩端外側向外延伸有沿所述裝配槽移動的裝配軸,該裝配軸的頂端設有與所述卡持部適配的限位凸塊,該限位凸塊和提手夾持所述側壁。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蒸籠,其特征在于,所述側壁的內表面設有至少一放置所述提手的凸臺。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蒸籠,其特征在于,所述裝配軸呈圓柱形設置,其一端與所述提手端部的外表面連接,另一端與所述限位凸...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周毅,邱永鋒,程永康,謝達樺,
申請(專利權)人: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