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掛壁座,包括一基座、一蓋體及一螺釘,基座設有環壁凸緣,蓋體設有凹腔,凹腔內設有環壁凹槽,凹槽徑向設有第一螺孔,基座置于凹腔內,凸緣卡設于凹槽內,螺釘從第一螺孔擰入并抵頂于凸緣上,凹槽為“V”形槽或圓弧槽,凸緣斷面與凹槽形狀適配,基座設有至少兩個用于安裝固定件的第一通孔,蓋體設有用于安裝螺栓的第二通孔。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還提供了一種掛接構件,包括一掛件及上述掛壁座,掛件與掛壁座的蓋體連接,其結構簡單穩固、安裝過程簡單便捷。安裝或拆卸掛件只需在蓋體上進行,無需拆卸基座,有效解決更換掛件時因拆卸基座而在固定的基體上留下螺孔或釘孔又無法重復使用這些螺孔或釘孔的問題。(*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人類生活用品,尤其涉及一種掛壁座及掛接構件結構的改進。
技術介紹
生活中,物件常通過掛件懸掛于固定的基體(例如墻壁或者天花板)上,現有技術中將掛件固定于固定的基體上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將掛件直接用螺栓或鐵釘固定于固定的基體上;另一種是掛件通過掛鉤間接掛于固定的基體上。第一種方式若要更換掛件,則需先將螺栓或鐵釘卸下,之后再更換上新的掛件,其過程復雜不便,對于墻壁,還會使其混泥土脫落,同時,在固定的基體上還會留下螺孔或釘孔,影響外觀,而且上述留下的螺孔和釘孔很難重復使用,即使重復使用,也無法同先前一樣穩固。第二種懸掛方式雖能夠方便更換掛件,但掛件受到外力時卻容易脫鉤。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之缺陷,提供了一種穩固、安裝和拆卸簡單便捷的掛壁座。本技術提供的掛壁座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掛壁座包括一基座,用于與固定的基體連接,其設有環壁凸緣;一可連接掛件的蓋體,設有一可容所述基座的凹腔,所述凹腔設有環壁凹槽,所述凹槽徑向設有一貫穿至所述蓋體外部的第一螺孔,所述基座置于所述凹腔內,所述凸緣卡設于所述凹槽內;—螺釘,從所述蓋體外部擰入所述第一螺孔內并抵頂于所述凸緣上。進一步地,所述凹槽為“V”形槽,所述凸緣斷面與所述凹槽形狀適配。進一步地,所述凹槽為圓弧槽,所述凸緣斷面與所述凹槽形狀適配。進一步地,所述基座設有至少兩個用于安裝固定件的第一通孔。更進一步地,所述蓋體設有用于安裝螺栓的第二通孔。本技術提供的掛壁座具有下列技術效果I)基座設有環壁凸緣,蓋體設有可容基座置入的凹腔,凹腔內設有環壁凹槽,凹槽徑向設有一貫穿至蓋體外部的第一螺孔,基座置于凹腔內,其凸緣卡于凹槽內,螺釘從第一螺孔擰入,與基座凸緣抵頂,將蓋體固定于基座上,其結構簡單穩固、安裝過程簡單便捷。將螺釘擰出,無需拆卸基座,即可將蓋體從基座上卸下,過程簡單便捷?;Y構簡單,一般情況下不易損壞,其置于凹腔內,即使表面刮花也不影響掛壁座的外觀,如果蓋體損壞,更換蓋體即可,而無需更換基座,因此,基座可重復使用,有效解決更換掛件時因拆卸基座而在固定的基體上留下螺孔或釘孔又無法重復使用這些螺孔或釘孔的問題。2)凹槽為“V”形槽或圓弧槽,凸緣斷面與所述凹槽形狀適配,螺釘與基座凸緣抵頂時,將凸緣推至凹槽內,形成卡扣結構,使二者緊密配合,其結構穩固,不會出現松動現象。3)基座設有至少兩個用于安裝固定件的第一通孔,可通過固定件將基座固定于固定的基體上,使其更牢固。當然,基座亦可通過其他方式固定于固定的基體上。4)蓋體設有用于安裝螺栓的第二通孔,螺栓穿過第二通孔與掛件連接,其結構簡單且牢固。更換掛件時,只需將蓋體從基座上卸下,再從蓋體上更換掛件即可,而無需拆卸基座,其過程簡單便捷。本技術還提供了一種掛接構件,包括一掛件及一與該掛件連接的掛壁座,所述掛壁座包括一基座,用于與固定的基體連接,其設有環壁凸緣;一可連接掛件的蓋體,設有一可容所述基座的凹腔,所述凹腔設有環壁凹槽,所述凹槽徑向設有一貫穿至所述蓋體外部的第一螺孔,所述基座置于所述凹腔內,所述凸緣卡設于所述凹槽內;一螺釘,從所述蓋體外部擰入所述第一螺孔內并抵頂于所述凸緣上。 進一步地,所述凹槽為“V”形槽,所述凸緣斷面與所述凹槽形狀適配。進一步地,所述凹槽為圓弧槽,所述凸緣斷面與所述凹槽形狀適配。進一步地,所述基座設有至少兩個用于安裝固定件的第一通孔。更進一步地,所述掛件設有一第二螺孔,所述蓋體設有用于安裝螺栓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螺孔與所述第二通孔對齊,所述螺栓穿設于所述第二通孔內,其螺栓頭抵肩于所述凹腔內壁,其螺柱擰緊于所述第二螺孔內。本技術提供的掛接構件有益效果在于使用了本技術提供的掛壁座,掛件與掛壁座的蓋體連接,其結構簡單穩固、安裝過程簡單便捷。安裝或拆卸掛件只需在掛壁座的蓋體上進行,而無需拆卸掛壁座的基座,有效解決更換掛件時因拆卸基座而在固定的基體上留下螺孔或釘孔又無法重復使用這些螺孔或釘孔的問題。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中掛壁座的結構分解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中掛壁座的結構裝配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中掛接構件的結構分解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實施例中掛接構件的結構裝配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技術。參見圖1與圖2,本技術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掛壁座I,包括一基座11、一蓋體12及一螺釘13。所述基座11用于與固定的基體(例如墻壁或天花板)連接,其設有環壁凸緣111 ;所述蓋體12可連接掛件,其設有一可容所述基座11的凹腔121,所述凹腔121設有環壁凹槽1211,所述凹槽1211徑向設有一貫穿至所述蓋體12外部的第一螺孔122,所述基座11置于所述凹腔121內,所述凸緣111卡設于所述凹槽1211內;所述螺釘13從所述蓋體12外部擰入所述第一螺孔122內并抵頂于所述凸緣111上。上述結構將所述蓋體12固定于所述基座11上,其結構簡單穩固、安裝過程簡單便捷。將所述螺釘13擰出,無需拆卸所述基座11,即可將所述蓋體12從所述基座11上卸下,過程簡單便捷。所述基座11結構簡單,一般情況下不易損壞,其置于所述凹腔121內,即使表面刮花也不影響所述掛壁座I的外觀,如果所述蓋體12損壞,更換所述蓋體12即可,而無需更換所述基座11,因此,所述基座11可重復使用,有效解決更換掛件時因拆卸基座11而在固定的基體上留下螺孔或釘孔又無法重復使用這些螺孔或釘孔的問題。進一步地,所述凹槽1211可為“V”形槽或圓弧槽。作為本技術實施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凹槽1211設為“V”形槽,所述凸緣111斷面與所述凹槽1211形狀適配,其為“V”形。所述螺釘13與所述基座11的凸緣111抵頂時,迫使所述蓋體12隨其凹槽1211 “V”形斜面沿基座11的凸緣111 “V”形斜面相對滑移,直至所述蓋體12的凹腔121底部與所述基座11上表面抵頂為止,二者緊密貼合,其結構更穩固,不會出現松動現象。進一步地,所述基座11設有至少兩個用于安裝固定件14的第一通孔112。作為本技術實施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固定件14為螺栓,且所述基座11設有三個用于安裝所述固定件14 (螺栓)的第一通孔112。所述固定件14 (螺栓)將所述基座11固定于固定的基體(圖未示)上,使其更牢固。當然,所述基座11亦可通過其他方式固定于固定的基體上。進一步地,所述蓋體12設有用于安裝螺栓15的第二通孔123。所述螺栓15穿設于所述第二通孔123內并與掛件(圖未示)連接,其結構簡單且牢固。更換掛件時,只需將所述蓋體12從所述基座11上卸下,再從所述蓋體12上更換掛件即可,而無需拆卸所述基座11,其過程簡單便捷。參見圖3與圖4,本技術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掛接構件2,包括一掛件21及上述掛壁座1,所述掛件21與所述掛壁座I的蓋體12連接。進一步地,所述掛件21設有一第二螺孔211,所述第二螺孔211與所述第二通孔123對齊,所述螺栓15穿設于所述第二通孔123內,其螺栓頭抵肩于所述凹腔121內壁,其螺柱擰緊于所述第二螺孔2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掛壁座,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座,用于與固定的基體連接,其設有環壁凸緣;一可連接掛件的蓋體,設有一可容所述基座的凹腔,所述凹腔設有環壁凹槽,所述凹槽徑向設有一貫穿至所述蓋體外部的第一螺孔,所述基座置于所述凹腔內,所述凸緣卡設于所述凹槽內;一螺釘,從所述蓋體外部擰入所述第一螺孔內并抵頂于所述凸緣上。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掛壁座,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座,用于與固定的基體連接,其設有環壁凸緣;一可連接掛件的蓋體,設有一可容所述基座的凹腔,所述凹腔設有環壁凹槽,所述凹槽徑向設有一貫穿至所述蓋體外部的第一螺孔,所述基座置于所述凹腔內,所述凸緣卡設于所述凹槽內;一螺釘,從所述蓋體外部擰入所述第一螺孔內并抵頂于所述凸緣上。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掛壁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為“V”形槽,所述凸緣斷面與所述凹槽形狀適配。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掛壁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為圓弧槽,所述凸緣斷面與所述凹槽形狀適配。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掛壁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設有至少兩個用于安裝固定件的第一通孔。5.如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掛壁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蓋體設有用于安裝螺栓的第二通孔。6.一種掛接構件,包括一掛件,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與所述掛件連接的掛壁座,所述掛壁座包括一基座,用于與固定...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植培,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市中意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