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攻絲工裝機,其特征在于主體(1)固裝在固定軸(14)上,上端蓋(7)及下端蓋(8)固裝在主體(1)上,上動輪(2)及下動輪(9)分別由軸承(3)、(10)支撐;上動輪(2)及下動輪(9)均與傳動介輪(11)嚙合;磨擦輪(6)固裝在傳動軸(5)上。(*該技術在201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機加工裝置,尤其是涉及一種攻絲工裝。
技術介紹
在機加工生產中,攻絲工裝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工序。一般來說,批量生產可以用攻絲機來完成,但單件與不規則產品,攻絲機加工不了,甚至無法加工,只有采用手工工裝。這樣,加工精度及工作速度不能得到保證。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新型的攻絲工裝機,使其設有攻絲、退絲裝置,可以代替手工工裝。本技術的目的是由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這種攻絲工裝機,其改進之處在于主體1固裝在固定軸14上,上端蓋7及下端蓋8固裝在主體1上,上動輪2及下動輪9分別由軸承3、10支撐;上動輪2及下動輪9均與傳動介輪11嚙合;磨擦輪6固裝在傳動軸5上。上述攻絲工裝機,所述的磨擦輪6向一側移動時與上動輪2的一個內側面相接觸,向另一側移動時與下動輪9的一個內側面相接觸。上述攻絲工裝機,所述的磨擦輪6為雙面錐輪,且兩錐輪的底面直徑相同。上述攻絲工裝機,所述上動輪2的一個內側面為錐輪。上述攻絲工裝機,所述下動輪9的一個內側面為錐輪。上述攻絲工裝機,所述的軸承3為壓力軸承。上述攻絲工裝機,所述的軸承10為滾珠軸承。由于這種攻絲工裝機設有攻絲、退絲裝置,可以鉆床、手臺鉆為原動力,完成攻絲及退絲工序,可完全代替手工操作,提高了加工精度及工作速度。附圖說明圖1為該攻絲工裝機的結構剖視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說明請參閱圖1所示,圖中主體1由固定軸14固定在固定套13上,上端蓋7及下端蓋8固裝在主體1上。上端蓋7內裝有壓力軸承3,壓力軸承3支撐上動輪2,并且上動輪2的一個內側面為錐輪。下端蓋8內裝有滾珠軸承10,滾珠軸承10支撐下動輪9,并且下動輪9的一個內側面為錐輪。上動輪2及下動輪9均與傳動介輪11嚙合,傳動介輪11裝在定位軸12上。傳動軸5上固裝有磨擦輪6,端部由螺母4擰緊。磨擦輪6為雙面錐輪,且兩錐輪的底面直徑相同。當磨擦輪6向一側移動時與上動輪9的一個內側面相接觸,向另一側移動時與下動輪3的一個內側面相接觸。工作時,以鉆床或手臺鉆為原動力,帶動上動輪2、傳動介輪11及下動輪9轉動。移動傳動軸5,當磨擦輪6與上動輪2接觸并貼緊時,完成攻絲工序。移動傳動軸5,當磨擦輪6與下動輪9接觸并貼緊時,完成退絲工序。權利要求1.一種攻絲工裝機,其特征在于主體(1)固裝在固定軸(14)上,上端蓋(7)及下端蓋(8)固裝在主體(1)上,上動輪(2)及下動輪(9)分別由軸承(3)、(10)支撐;上動輪(2)及下動輪(9)均與傳動介輪(11)嚙合;磨擦輪(6)固裝在傳動軸(5)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攻絲工裝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磨擦輪(6)向一側移動時與上動輪(2)的一個內側面相接觸,向另一側移動時與下動輪(9)的一個內側面相接觸。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攻絲工裝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磨擦輪(6)為雙面錐輪,且兩錐輪的底面直徑相同。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攻絲工裝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動輪(2)的一個內側面為錐輪。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攻絲工裝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動輪(9)的一個內側面為錐輪。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攻絲工裝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軸承(3)為壓力軸承。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攻絲工裝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軸承(10)為滾珠軸承。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一種機加工裝置,尤其是涉及一種攻絲工裝機。這種攻絲工裝機,其改進之處在于主體1固裝在固定軸14上,上端蓋7及下端蓋8固裝在主體1上,上動輪2及下動輪9分別由軸承3、10支撐;上動輪2及下動輪9均與傳動介輪11嚙合;摩擦輪6固裝在傳動軸5上。由于這種攻絲工裝機設有攻絲、退絲裝置,可以鉆床、手臺鉆為原動力,完成攻絲及退絲工序,可完全代替手工操作,提高了加工精度及工作速度。文檔編號B23G3/00GK2579586SQ02253838公開日2003年10月15日 申請日期2002年8月30日 優先權日2002年8月30日專利技術者劉繼洪 申請人:劉繼洪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繼洪,
申請(專利權)人:劉繼洪,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