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智能蓄電池以及蓄電池系統,所述的智能蓄電池包括:原體蓄電池、電池管理模塊、數據總線、輔助供電總線以及輔助充電總線,其中,所述的原體蓄電池的正極和負極分別與所述的電池管理模塊相連接;所述的電池管理模塊具體包括:與所述的原體蓄電池的正極和負極分別相連接的檢測控制單元,與所述的原體蓄電池的正極和負極分別相連接的輔助充電單元,所述的檢測控制單元與所述的輔助充電單元相連接。克服了現有技術中蓄電池的均充模式對蓄電池造成的極大壽命損害的技術難題,實現了對蓄電池進行充電的同時又可以保證蓄電池的活性,避免了蓄電池發生沉積,從而較大程度的延長了蓄電池的壽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智能蓄電池及蓄電池系統
本專利技術是關于電源
,特別是關于不間斷供電
,具體的講是一種 智能蓄電池及蓄電池系統。
技術介紹
電信、電力控制、或者不間斷電源(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UPS)等場合 均需要一次電源系統作為一個不間斷供電的系統,即當交流市電斷電時,該一次電源系統 仍要為負載提供電源。這種不間斷供電的要求一般均是通過蓄電池組來實現的,以蓄電池 組作為備用電源,將蓄電池組和交流電源線路并聯連接到負載電路上,當交流電源發生意 外中斷時,蓄電池組可以進行放電,從而分擔全部的負載。而當交流電正常時,蓄電池一般 會處于浮充或者均充的狀態。現有技術中的蓄電池的單體電壓一般都比較低,諸如鋰電池單體電壓為不到4V, 鉛酸蓄電池單體電壓只有2V左右,其它種類的蓄電池的單體電壓也均不到2V,所以實際應 用中一般由多個單體蓄電池串聯構成蓄電池系統。蓄電池系統中的多個單體蓄電池,彼此之間的容量和自放電不可避免的存在不一 致的情形,如此會造成各個單體蓄電池之間不可避免的電壓的不一致,使得蓄電池系統中 的一些蓄電池處于過充電狀態,另一些蓄電池處于欠充電狀態,最終結果是蓄電池系統的 實際使用壽命遠低于單體蓄電池的壽命。如此,對于以鉛酸蓄電池為主的傳統應用來說,不 僅造成了巨大的資源能源的浪費,而且給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污染。此外,對于一些新的應用 領域,諸如電動汽車、新能源領域而言,造成了普及瓶頸。為使蓄電池系統中所有蓄電池均處于一致的荷電狀態,保證蓄電池相同的使用壽 命與單體蓄電池一致,世界許多國家都在研究蓄電池組電壓的平衡技術。諸如美國洛克希 德馬丁公司的專利號為US006140800A、名稱為“無損平衡技術”的專利文獻即公開了一種平 衡技術,中國北京匯眾實業公司的專利號為201010199366. 8、名稱為“一種電源系統”的專 利申請也公開了一種充電平衡技術。前者在轉換效率、平衡速度、平衡精度和穩定性等方面 均劣于后者,而后者由于在應用中需要在每個單體蓄電池外裝載電池管理模塊,致使該技 術的普及較為緩慢,仍無法解決諸如電動汽車、新能源領域發展瓶頸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智能蓄電池以及蓄電池系統,通過在原體蓄電 池上設置電池管理模塊,克服了現有技術中蓄電池的均充模式對蓄電池造成的極大壽命損 害的技術難題,實現了對蓄電池進行充電的同時又可以保證蓄電池的活性,避免了蓄電池 發生沉積,從而較大程度的延長了蓄電池的壽命。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了一種智能蓄電池,所述的智能蓄電池包括原 體蓄電池、電池管理模塊、數據總線、輔助供電總線以及輔助充電總線,其中,所述的原體蓄 電池的正極和負極分別與所述的電池管理模塊相連接;所述的電池管理模塊具體包括與所述的原體蓄電池的正極和負極分別相連接的 檢測控制單元,與所述的原體蓄電池的正極和負極分別相連接的輔助充電單元,所述的檢 測控制單元與所述的輔助充電單元相連接;所述的數據總線與所述的檢測控制單元相連接;所述的輔助供電總線與所述的輔助充電單元相連接;所述的輔助充電控制線與所述的檢測控制單元的輸出端相連接;所述的檢測控制單元,用于實時檢測所述的原體蓄電池的運行狀態,當所述的原 體蓄電池的實時電壓小于平均電壓時,由所述的輔助充電單元通過所述的輔助供電總線對 所述的原體蓄電池進行充電。優選的,所述的原體蓄電池為鉛酸蓄電池和/或鋰離子蓄電池和/或鎘鎳蓄電池 和/或鐵鎳蓄電池和/或鋅銀蓄電池。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種蓄電池系統,所述的蓄電池系統包括多個 串聯的智能蓄電池,所述的多個智能蓄電池的數據總線與蓄電池組控制器相連接,所述的 蓄電池組控制器通過組網傳輸接口輸出,所述的智能蓄電池包括原體蓄電池、電池管理模塊、數據總線、輔助供電總線以 及輔助充電總線,其中,所述的原體蓄電池的正極和負極分別與所述的電池管理模塊相連 接;所述的電池管理模塊具體包括與所述的原體蓄電池的正極和負極分別相連接的 檢測控制單元,與所述的原體蓄電池的正極和負極分別相連接的輔助充電單元,所述的檢 測控制單元與所述的輔助充電單元相連接;所述的數據總線與所述的檢測控制單元相連接;所述的輔助供電總線與所述的輔助充電單元相連接;所述的輔助充電控制線與所述的檢測控制單元的輸出端相連接;所述的蓄電池組控制器,用于檢測所述的多個智能蓄電池的電壓總和,確定出所 述的多個智能蓄電池的電壓平均值,并將所述的電壓平均值作為平均電壓發送至所述的多 個智能蓄電池;所述的檢測控制單元,用于實時檢測所述的原體蓄電池的運行狀態,當所述的原 體蓄電池的實時電壓小于平均電壓時,由所述的輔助充電單元通過所述的輔助供電總線對 所述的原體蓄電池進行充電。優選的,所述的原體蓄電池為鉛酸蓄電池和/或鋰離子蓄電池和/或鎘鎳蓄電池 和/或鐵鎳蓄電池和/或鋅銀蓄電池。本專利技術實施例克服了現有技術中蓄電池的均充模式對蓄電池造成的極大壽命損 害的技術難題,實現了對蓄電池進行充電的同時又可以保證蓄電池的活性,避免了蓄電池 發生沉積,從而較大程度的延長了蓄電池的壽命。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 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專利技術的一些 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智能蓄電池的結構示意圖2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蓄電池系統的結構示意圖3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蓄電池系統中的蓄電池組控制器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專利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專利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專利技術保護的范圍。圖2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蓄電池系統的結構示意圖,由圖2可知,所述的蓄電池系統包括多個串聯的智能蓄電池,諸如智能蓄電池1、2……n,所述的多個智能蓄電池包括原體蓄電池100、電池管理模塊200以及數據總線300,所述的數據總線300與蓄電池組控制器600相連接,所述的蓄電池組控制器600通過組網傳輸接口 700輸出。在具體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的原體蓄電池為鉛酸蓄電池和/或鋰離子蓄電池和/或鎘鎳蓄電池和/ 或鐵鎳蓄電池和/或鋅銀蓄電池。所述的蓄電池組控制器600,用于檢測所述的多個智能蓄電池的電壓總和,確定出所述的多個智能蓄電池的電壓平均值,并將所述的電壓平均值作為平均電壓發送至所述的多個智能蓄電池。在圖2所示的實施例中,智能蓄電池1、智能蓄電池2至智能蓄電池η的電壓總和設為Vb,則平均電壓為Vb/n。圖3為蓄電池組控制器的結構示意圖,由圖3可知, 所述的蓄電池組控制器具體包括變化器601、多個接口單元602以及數據處理單元603。在具體的實施方式中,接口單元諸如可為接口單元I和接口單元2。其中,所述的變換器601 由蓄電池組總線電壓提取蓄電池組控制器的工作電力,并轉換成各功能電路所需的工作電壓。數據處理單元603的作用主要包括(I)測量蓄電池組總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智能蓄電池,其特征是,所述的智能蓄電池包括:原體蓄電池、電池管理模塊、數據總線、輔助供電總線以及輔助充電總線,其中,所述的原體蓄電池的正極和負極分別與所述的電池管理模塊相連接;所述的電池管理模塊具體包括:與所述的原體蓄電池的正極和負極分別相連接的檢測控制單元,與所述的原體蓄電池的正極和負極分別相連接的輔助充電單元,所述的檢測控制單元與所述的輔助充電單元相連接;所述的數據總線與所述的檢測控制單元相連接;所述的輔助供電總線與所述的輔助充電單元相連接;所述的輔助充電控制線與所述的檢測控制單元的輸出端相連接;所述的檢測控制單元,用于實時檢測所述的原體蓄電池的運行狀態,當所述的原體蓄電池的實時電壓小于平均電壓時,由所述的輔助充電單元通過所述的輔助供電總線對所述的原體蓄電池進行充電。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韋永高,黃安幫,劉豹,趙俊杰,霍騰飛,韋明,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匯眾實業總公司,北京匯眾電源設備廠,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