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集電環碳刷座包含有一絕緣座、一碳刷架以及二碳刷,其中,該絕緣座以絕緣材料所制成,且具有位在兩相對應位置處的一凸部及一凹部;該絕緣座還具有二通道,各該通道連通該凹部與該絕緣座的外部;該碳刷架以導電材料制成,其具有一主體與分別自該主體兩端延伸而出的二架體;該主體位于該絕緣座的凹部內,且該二架體分別穿過該二通道而位于該絕緣座的外部;該二碳刷分別結合于該二架體上。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集電環碳刷座
本專利技術是與機電裝置有關,更詳而言之是指一種集電環碳刷座。
技術介紹
如電動機或發電機等機電系統在運轉時,通常是利用集電環(又稱滑環)使兩個相對轉動的構件之間可進行電力信號的傳遞,以達到輸入/輸出電信號和換向的目的,且同時具有提高系統性能、簡化系統結構以及避免導線在旋轉過程中造成扭傷的效果。而上述的集電環大多是通過與碳刷(又稱電刷)接觸來傳遞所接收或傳遞的電信號。請參閱圖1,為已知用以承托碳刷的集電環碳刷座,其包含有一基板60以及多片碳刷架70,該基板60上蝕刻有預定電路62,而各該碳刷架70的兩端分別設有一碳刷72,且所述碳刷架70分別焊設于該基板60下,并與該基板60上的預定電路62電性連接;使用者可通過該預定電路62的設計與導線75電性連接,并可切換電信號由其中一碳刷架70流入或流出。然而,上述設計雖可達到切換傳輸的目的,但其基板60的電路設計與制作過程不僅耗時,且電路亦需耗費較多的材料與設計成本。為改善上述缺點,遂研發有如圖2所示的集電環碳刷座,其包含有一基板80以及多片碳刷架90,該基板80上具有多個孔82 ;所述碳刷架90是位于該基板80下方,且各該碳刷架90的中央位置處同樣具有一孔92與該基板80上對應的孔82連通,并分別通過一螺栓85穿過該二孔82、92后與一螺母86螺合,而使該碳刷架90固設于該基板80下并與電線電性連接,使用者便可通過所述螺栓85與導線95連接達到切換電信號流向的目的。然而,上述的結構設計雖可達到加速制程與降低成本的目的,但其所使用的螺栓85與螺母86 在使用一段時間后會有松動或松脫的疑慮,而容易有電路斷路的情形產生;又,電信號在傳輸時會經過該螺母86與該螺栓85,而螺母86與螺栓85通常使用一段時間后,會有銹蝕的情形,而容易造成電信號傳輸會有不穩定的情形發生。另外,以上兩種結構皆設計為固定大小,而無法因應集電環的大小進行改變,換言之,每一種集電環碳刷座僅能對 應一種尺寸的集電環,當集電環的環數減少或增加時,則必須重新設計對應大小的基板,而造成設計成本與材料的浪費。是以,由以上說明可得知,現有的集電環碳刷座設計仍未臻完善,且尚有待改進之處。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專利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集電環碳刷座,不僅組裝快速、成本低廉且電信號傳輸穩定,更可以因應集電環的大小改變連接長度。緣以達成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所提供的集電環碳刷座包含有一絕緣座、一碳刷架以及二碳刷,其中,該絕緣座以絕緣材料所制成,且具有位在兩相對應位置處的一凸部及一凹部;該絕緣座還具有二通道,各該通道連通該凹部與該絕緣座的外部;該碳刷架以導電材料制成,其具有一主體與分別自該主體兩端延伸而出的二架體;該主體位于該絕緣座的凹部內,且該二架體分別穿過該二通道而位于該絕緣座的外部;該二碳刷分別結合于該二架體上。由此,利用上述設計達到快速組裝、成本低廉、電信號傳輸穩定的目的。附圖說明 rh為能更清楚地說明本專利技術,以下結合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后,其Ψ : 圖1為現有集電環碳刷座的立體圖。圖2為另一現有集電環碳刷座的立體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集電環碳刷座的分解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集電環碳刷座的立體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集電環碳刷座的另一立體圖。圖6為本專利技術集電環碳刷座的剖視圖。圖7為本專利技術絕緣座的正視圖。圖8為本專利技術集電環碳刷座組裝時的立體圖。圖9為本專利技術集電環碳刷座組裝時的剖視圖。圖10為本專利技術集電環碳刷座與集電環連接時的示意圖。圖11揭示可利用墊片來固定碳刷架。具體實施方式請參閱圖3至圖5,本專利技術的集電環碳刷座I包含有一絕緣座10、一碳刷架20以及二個碳刷30。其中該絕緣座10是以絕緣材質制成。該絕緣座10具有位在兩相對應位置處的一凹部12及一凸部14,且該絕緣座10還具有連通該凹部12與該絕緣座10的外部的二通道16。該凹部12是一溝槽,且該絕緣座10上具有一缺口 18與該凹部12的中央位置連通。請參閱圖6,該凸部14是一凸塊,且該凸部14的外表面具有一往該頂部傾斜延伸的斜面141,而使該凸部14的頂部小于該凸部14的底部。請參閱圖7,該絕緣座10的該二通道 16分別具有一與該絕緣座10外部連通的第一端、以及一與該凹部12連通的第二端,且各該通道16靠外一側的內壁表面161為一曲面,而使該第一端的壁面間距Dl大于該第二端的壁面間距D2。該碳刷架20是以導電材質制成。該碳刷架20具有一主體22與分別自該主體22 兩端延伸而出的二架體24 ;該主體22位于該絕緣座10的凹部12內,且該主體22的中央位置處具有一導接片221通過該絕緣座10上的缺口 18而位于該絕緣座10的外部,而該導接片221上具有一洞222用以供與一導線40連接。該二架體24分別穿過該二通道16而位于該絕緣座10的外部,且該二架體24上分別具有一孔241供與各該碳刷30結合。通過上述的碳刷架20設計,不用通過蝕刻電路或螺栓便可與導線40連接,進而提升電信號傳輸時的穩定度。另外,請參閱圖8及圖9,使用者可通過將多個集電環碳刷座I并列組合成所需的長度。當該集電環碳刷座I與另一集電環碳刷座I’結合時,該集電環碳刷座I’的凸部14’ 將嵌入該集電環碳刷座I的凹部12中,而使該集電環碳刷座I的碳刷架20與該集電環碳刷座I的凹部12以及該集電環碳刷座I’的凸部14’抵接,以將該碳刷架20穩固地固設于該凹部12中。值得一提的是,該凸部14’頂部小于其底部的設計可使該凸部14’嵌入該凹部12更為迅速,而使該集電環碳刷座I于組裝與拆卸時更加方便與省力。請參閱圖10,當集電環100欲通過該集電環碳刷座I傳遞電信號,而使該二碳刷 30將與該集電環100接抵時,而使該碳刷架20的架體24往外擴張,且該碳刷架20的彈力將夾迫該二碳刷30,而使該二碳刷30能穩固地與該集電環100抵接。另外,該絕緣座10的通道16內壁的曲面161設計不僅可達到使該碳刷架20順利地向外擴張的目之外,亦可使該碳刷架20可穩固地與該二通道的內壁接抵,而不會因該碳刷架20向外擴張而產生晃動或偏移的情形。另外,請參閱圖11,使用者更可利用一以絕緣材質制成的墊片50伸入該凹部12結合的方式,使該碳刷架20的主體22同時與該凹部12及該墊片50抵接以固定于該凹部12 內,以達到固定該碳刷架20的目的。而該墊片50伸入該凹部12的一端附近具有一往該端傾斜延伸的斜面52,而使該墊片50的該端通過該斜面52而呈漸縮的設計,以使該墊片50 與該集電環碳刷座I結合或分離時能更加方便與快速。必須說明的是,以上所述的結構僅為本專利技術其中一可行的實施例而已,并不以此為限,只要是利用絕緣座結合的方式固定碳刷架以及延伸長度的設計,亦因屬本專利技術另外的實施態樣,且凡是應用本專利技術說明書及申請專利范圍所為的等效結構及制作方法 變化, 理應包含在本專利技術的權利要求范圍內。權利要求1.一種集電環碳刷座,包含有 一絕緣座,以絕緣材料所制成,且具有位在兩相對應位置處的一凸部及一凹部;該絕緣座還具有二通道,各該通道連通該凹部與該絕緣座的外部; 一碳刷架,以導電材料制成,其具有一主體與分別自該主體兩端延伸而出的二架體;該主體位于該絕緣座的凹部內,且該二架體分別穿過該二通道而位于該絕緣座的外部; 二碳刷,分別結合于該二架體上。2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集電環碳刷座,包含有:一絕緣座,以絕緣材料所制成,且具有位在兩相對應位置處的一凸部及一凹部;該絕緣座還具有二通道,各該通道連通該凹部與該絕緣座的外部;一碳刷架,以導電材料制成,其具有一主體與分別自該主體兩端延伸而出的二架體;該主體位于該絕緣座的凹部內,且該二架體分別穿過該二通道而位于該絕緣座的外部;二碳刷,分別結合于該二架體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游孟萩,廖樹城,
申請(專利權)人:隆環企業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