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按鍵式開關裝置,包括:上部開放且具有內部空間的外殼;覆蓋外殼上部開放部的蓋板;包括設置在外殼內部底面的連接片的第一固定端子和第二固定端子;以及設置在外殼內部,頂部在壓力作用下可發生彈性變形并可復原,以使第一固定端子的連接片和第二固定端子的連接片相互接通或斷開的穹頂狀可動端子;其中,蓋板由能夠發生彈性變形并能夠復原的金屬板材制成,邊緣部固定在外殼上,蓋板的中央部向下凸出形成有能夠與可動端子的頂點部接觸的按鍵凸起。所述按鍵式開關裝置,覆蓋開關外殼開放部的蓋板能夠對可動端子的頂點部加壓,兼起開關按鍵的作用,不僅減少了部件數量,而且減小了縱向厚度,外殼和蓋板的組裝通過單一工序即可完成。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是關于一種按鍵式開關裝置,具體說明為,關于一種按鍵式開關裝置,該按鍵式開關裝置利用覆蓋開關外殼開放部的蓋板對穹頂狀可動端子的頂點部向下加壓,兼起開關按鍵的作用,不僅減少了部件數量,還能進一步減小縱向厚度。
技術介紹
一般來說,按鍵式開關裝置多用于手機、游戲機、各種電子儀器等,現有技術的按鍵式開關裝置的組成結構如圖5所示,其組成包括一側開放且由絕緣樹脂制成的外殼I ;外殼I內設置的穹頂狀可動端子2及多個固定端子3 ;可按壓地設置在上述外殼I上,并激活可動端子的按鍵4 ;以及覆蓋上述外殼I開放部的蓋板5。 通過對按鍵4的按壓操作,對可動端子2的頂點部施加壓力,頂點部就會向下方發生彈性變形并復原,使多個固定端子3接通或斷開,實現開關功能。上述外殼I和蓋板5的組裝通過合成樹脂制成的外殼I上形成的結合凸起Ia和金屬材質制成的蓋板5上形成的結合孔5a實現。S卩,將外殼I的結合凸起Ia插入到蓋板5的結合孔5a后(圖5中虛線所示狀態),使其貫通結合孔5a,并對凸出的結合凸起Ia的末端進行熱熔融處理,擴大截面面積,從而將蓋板5固定在外殼I上。但是,上述現有技術的按鍵裝置,由于設置了對可動端子2頂點部加壓的按鍵4,其縱向厚度較厚,而且按鍵4上部通過蓋板5的通孔露出,容易通過蓋板5和按鍵4之間的縫隙進入灰塵。另外,為完成組裝,需要依次進行將外殼I的結合凸起Ia插入到蓋板5的結合孔5a的工序以及對從結合孔5a凸出的結合凸起Ia進行熱熔融以擴大其截面面積的工序,因此,組裝工序增加,降低了生產效率,實行自動組裝時,增加了成本。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為解決上述問題而提出,其目的是提供一種按鍵式開關裝置,該按鍵式開關裝置利用覆蓋開關外殼開放部的蓋板能夠對可動端子的頂點部加壓,兼起開關按鍵的作用,無需另外設置按鍵,不僅減少了部件數量,而且大幅減小了縱向厚度。本專利技術的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按鍵式開關裝置,該按鍵式開關裝置的外殼和蓋板的組裝通過單一工序即可完成,簡化了工序,能夠簡便、迅速地完成作業,從而提高了生產效率。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的按鍵式開關裝置包括外殼,該外殼上部開放且具有內部空間;蓋板,該蓋板覆蓋所述外殼的上部開放部;第一固定端子和第二固定端子,該第一固定端子和第二固定端子包括設置在所述外殼內部底面的連接片;以及穹頂狀可動端子,該穹頂狀可動端子設置在所述外殼內部,該穹頂狀可動端子的頂部在壓力作用下能夠發生彈性變形并能夠復原,從而使所述第一固定端子的連接片和所述第二固定端子的連接片相互接通或斷開;其中,所述蓋板由能夠發生彈性變形并能夠復原的金屬板材制成,所述蓋板的邊緣部固定在所述外殼上,所述蓋板的中央部分向下凸出形成有能夠與所述可動端子的頂點部接觸的按鍵凸起。本專利技術特征還在于,所述蓋板的邊緣部分形成有多個U形彈性固定片,所述外殼的開放部上表面形成有多個插入并固定所述多個彈性固定片的固定槽。本專利技術特征還在于,在所述外殼的開放部上表面和所述蓋板的上表面附著有合成樹脂制成的保護膜,蓋板的邊緣部分和按鍵凸起之間形成有多個貫通孔,以便發生彈性變·形。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上述特殊結構,只要按壓覆蓋外殼開放部的蓋板的中央部,由能夠發生彈性變形并能夠復原的金屬材質制成的蓋板就會沿按壓方向發生彈性變形,使中央部分的按鍵凸起向下方移動,穹頂狀可動端子的頂點部在按鍵凸起的壓力作用下向下方發生彈性變形,使外殼內設置的第一固定端子的接觸片和第二固定端子的接觸片接通,從而實現開關功能。如上所述,本專利技術的按鍵式開關裝置通過覆蓋外殼開放部的蓋板實現對可動端子加壓的開關功能,無需另外設置現有技術中使用的按鍵,減少了部件數量,提高了生產效率,并且降低了制造成本,特別是,大幅減小了縱向厚度,使按鍵式開關裝置可以做得更薄。另外,本專利技術通過將蓋板的彈性固定片插入到外殼固定槽的簡單操作即可固定蓋板,因此,能夠簡便、迅速地完成外殼和蓋板的組裝作業。因此,減少了產品組裝時的工序,提高了生產效率,實行自動化組裝工序時,能夠降低費用。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按鍵式開關裝置的分解示意圖。圖2a及圖2b是本專利技術的按鍵式開關裝置的工作狀態縱截面圖。圖3是顯示本專利技術的按鍵式開關裝置的第一固定端子及第二固定端子設置狀態的外殼橫截面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的按鍵式開關裝置的蓋板的變形實例的平面示意圖。圖5是現有技術的按鍵式開關裝置的縱向剖視圖。附圖標記說明10 :外殼11 :固定槽12、13:第一固定端子、第二固定端子 14 :可動端子20 :蓋板21 :按鍵凸起22 :彈性固定片23 :貫通孔30 :保護膜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圖1及圖2a是本專利技術的按鍵式開關裝置的分解示意圖及剖視圖,本專利技術的按鍵式開關裝置包括具有內部空間的六面體外殼10。外殼10由絕緣樹脂通過注塑成型方法制成,上部開放以能夠在內部設置部件,設置完部件后,利用金屬材質制成的蓋板20覆蓋其開放部。外殼10內設置了起開關作用的第一固定端子12及第二固定端子13和通過連接或斷開上述第一固定端子12及第二固定端子13以實現開關功能的可動端子14。第一固定端子12及第二固定端子13由導電金屬制成,如圖1及圖3所示,在對外殼10進行注塑成型時一起成型,并埋設在外殼10內。第一固定端子12及第二固定端子13分別包括外部端子12a、13a,以與外部電源連接,所述外部端子12a、13a露出并設置在外殼10兩側壁的下方;還分別包括連接片12b、13b,以與上述可動端子14連接,所述連接片12b、13b露出并設置在外殼10內部底面。其中,第一固定端子12的連接片12b設置在外殼10底面中央位置,第二固定端子13的連接片13b共設置2個,分別設置在外殼10底面兩側邊緣部。可動端子14由具有導電性及彈性的不銹鋼制成,呈穹頂狀并設置在外殼10底面。向上拱起的可動端子14的頂點部14a位于第一固定端子12的連接片12b上,可動端子14的邊緣部與第二固定端子13的連接片13b接觸。因此,只要對可動端子14的頂點部14a加壓使其向下方發生彈性變形,就會如圖2b所示,通過可動端子14的頂點部14a與第一固定端子12的連接片12b接觸,使第一固定端子12及第二固定端子13相互接通;解除壓力, 就會如圖2a所示,頂點部14a在彈性復原力作用下復歸原位,使第一固定端子12及第二固定端子13相互斷開。對上述可動端子14頂點部14a的加壓操作通過覆蓋外殼10開放部的蓋板20實現。蓋板20由能夠通過自身彈性發生變形并復原的薄金屬板材,例如不銹鋼等制成。蓋板20的邊緣固定設置在外殼10上,蓋板20的中央向下凸出形成有與可動端子14的頂點部14a接觸的按鍵凸起21。只要按壓蓋板20,使其向下發生彈性變形,中央部分就會向下發生彈性變形,按鍵凸起21向下方移動,最終使按鍵凸起21按壓可動端子14的頂點部14a。按鍵凸起21按壓可動端子14時,會集中按壓力,使可動端子14的頂點部14a向下發生充分的彈性變形。另外,外殼10和蓋板20的固定結構如下。蓋板20的邊緣部分形成有多個U形彈性固定片22,外殼10的開放部上表面形成有多個能夠插入并固定上述彈性固定片22的固定槽11。其中,上述彈性固定片22和固定槽11均以90度間隔等間距形成4個,上述U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按鍵式開關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按鍵式開關裝置包括:外殼,該外殼上部開放且具有內部空間;蓋板,該蓋板覆蓋所述外殼的上部開放部;第一固定端子和第二固定端子,該第一固定端子和第二固定端子包括設置在所述外殼內部底面的連接片;以及穹頂狀可動端子,該穹頂狀可動端子設置在所述外殼內部,該穹頂狀可動端子的頂部在壓力作用下能夠發生彈性變形并能夠復原,從而使所述第一固定端子的連接片和所述第二固定端子的連接片相互接通或斷開;其中,所述蓋板由能夠發生彈性變形并能夠復原的金屬板材制成,所述蓋板的邊緣部固定在所述外殼上,所述蓋板的中央部分向下凸出形成有能夠與所述可動端子的頂點部接觸的按鍵凸起。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郭泳甲,
申請(專利權)人:株式會社MAGMA,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