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去除鋼管螺紋加工中在其齒頂不完整部分上出現的毛刺的方法,是用兩側切削刃間夾角α大于螺紋齒形角β的切削刀,沿著毛刺所在的螺紋齒頂或齒槽作已與原螺紋相同螺距的切螺紋進給,切削刀的軸向起始位置為Z′=Z↓[0]+A+C,A、C為偏置修正值,Z↓[0]為原螺紋切削時的切削始點。本發明專利技術適用于三角形、梯形和鋸齒形螺紋的內、外螺紋毛刺的切削,將加工螺紋的機床配備所需的毛刺切削刀即可進行切毛刺加工,當內外螺紋的連接始于由上述之已除毛刺的螺紋端時,該除毛刺法還有提高螺紋嚙合引扣性能的優點。(*該技術在2017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去除鋼管螺紋加工部位毛刺的方法,特別是三角形、梯形和鋸齒形螺紋工件軸線剖面上的螺紋齒頂不完整而產生的毛刺。在切削加工鋼管等工件的管端部的內外面連接螺紋時,在螺紋的始端和終端由于螺紋齒頂部分的不完整而產生毛刺,現有技術中一般使用靠刀法去除毛刺,即使用一切削刃與毛刺表面平行的刀具,使該切削刃靠在毛刺所在表面以切除毛刺,該方法容易造成毛刺內翻,大大增加毛刺的危害性。日本專利平7-1233公開了一種“螺紋毛刺去除裝置”,是采用該裝置將毛刺修磨去除,但需要將工件更換到該專用設備上,操作復雜。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得到一種去除螺紋毛刺的方法,不必將工件從螺紋加工機上取下,即可直接將毛刺去除,并提高螺紋的引扣性能。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去除螺紋毛刺的方法,是用一把兩側切削刃或其延長線間夾角α大于螺紋齒形角β的毛刺切削刀1,順著螺紋毛刺所在的螺紋齒頂或齒槽作與原螺紋相同螺距的切螺紋進給,切削刀具的軸向起始位置為Z′=Z0+A+C,式中Z0為原螺紋切削刀具的切削始點Z軸坐標值, ,為切毛刺刀具安裝位置的修正系數,ρ為螺紋切削進給的螺距,n為自然數,以刀具在Z′時與工件有足夠距離即可。ω為在與進給同向的投影面上,以工件軸線為坐標,原點切螺紋刀具在所在位置為0度線時,切毛刺刀具在工件切剝點所在位置的角度值。C為切毛刺刀具的偏置修正系數。切毛削刀具的切螺紋進給方向為沿毛刺所在的螺紋齒頂方向。當沿齒槽切削梯形螺紋上的毛刺時,毛刺切削刀具頂刃寬度B與梯形螺紋齒底寬度B′關系為B≤B′,頂刃與側切削刃間圓弧半徑r和螺紋齒底與齒側間圓弧半徑r′關系為r≤r′。當沿齒頂切削梯形螺紋上的毛刺時,毛刺切削刀具的頂刃寬度B小于或等于毛刺所在齒頂寬度B′,頂刃深度h1、h2小于或等于毛刺所在螺紋的高度h1′、h2′。本專利技術的關鍵是在加工螺紋的機床上更換成兩個側切削刃間夾角大于齒形角的切削刀,在一定的切削起點,按與原螺紋相同的螺距作切螺紋進給,就可將螺紋因齒頂不完整產生的毛刺同時去除。下面結合附圖詳述本專利技術。附圖說明圖1為通過螺紋軸線的平面上毛刺所在齒與切削刀的截面圖。圖2為計算切削刀軸向起點Z的坐標圖。圖3、4為切削三角形螺紋和梯形螺紋時計算偏置修正值C用的幾何關系圖。圖5、6為順著梯形螺紋齒槽和齒形切除毛刺時螺紋和切削刀具的截面圖。圖7為未切刺時螺紋上扣時的螺紋齒嚙合情況。圖8為經切削毛刺后的螺紋上扣時的螺紋嚙合情況。圖1中,被切削螺紋所在的工件為2,螺紋齒形角為β,毛刺切削刀1的兩側切削刃間的夾角α>β。切削毛刺時,切削刀順著毛刺所在的螺紋齒槽作與已切削螺紋相同螺距的切螺紋進給,該進給方向為沿著毛刺所在的齒頂方向,因此可避免切到完整螺紋。圖2給出了工件2的過軸線截面的XOZ坐標系,3為螺紋加工軌跡,4為毛刺切削軌跡,a為螺紋加工刀具始點,a為切毛刺刀具始點,b為切毛刺刀終點,ρ為切螺紋進給螺距,ρ′為切毛刺進給螺距,ρ=ρ′,切削毛刺的刀具螺紋進給始點為Z′,否則會造成亂扣而不能切到毛刺,Z′=Z0+A+C,其中Z0為螺紋切削刀具的精加工切削始點的Z軸坐標值,A為切毛刺刀具安裝位置的修正系數,A=ρ·(ω360±n),]]>ω為在與進給同向的投影面上以工件軸線為坐標原點,切螺紋刀具與坐標原點的連線為0度線時,切毛刺刀具與坐標原點的連線之角度值,C為切毛刺刀具的偏置修正系數。圖3、4中,α為去毛刺刀切削刃夾角,β、β1、β2為螺紋齒形側角,δ為螺紋齒頂斜角,h為螺紋齒高,根據圖3、4中的幾何關系,可以計算出三角形螺紋C=h]]>梯形螺紋C=h]]>圖5、6中,當毛刺所在螺紋為梯形螺紋時,若使用順著螺紋齒槽切除毛刺的刀具(圖5),則切毛刺刀具的頂刃寬度B與梯形螺紋齒槽底寬度B′和切毛刺刀頂、側刃間的圓弧半徑r與相應螺紋齒底處的圓弧半徑r′應滿足B=B′和r=r′(螺紋二側毛刺同時去除)及B<B′和r≤r′(螺紋二側毛刺依次切除)。若使用順著螺紋齒形切削毛刺的刀具(圖6),則切毛刺刀具頂刃寬度B與梯形螺紋齒形頂寬B′的關系為B≤B′,頂刃深度h1、h2應等于或小于毛刺所在螺紋齒形的最大高度h1′、h2′。采用本專利技術的方法去除毛刺后的螺紋,由于在切除螺紋始端毛刺的同時將始端不完整齒形螺紋的齒形角由β增大到α,這就使螺紋在擰接初起時由齒形角為β時的齒頂接觸(圖7)變為齒形角為α時的齒側接觸(圖8),從而提高了螺紋的引扣性能。下面結合效果介紹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該實施例為去除油井管內螺紋始端毛刺,螺紋規格為139.7mm,需去除三角形內螺紋的齒頂不完整部分存在的毛刺,螺紋參數為螺距ρ=3.175mm,齒形角β=60°,螺紋錐度1∶16,齒高h=1.81mm,螺紋起始處的倒角δ=25°。螺紋加工機床的回轉刀架上裝有倒角、鏜孔、車端面、車螺紋和切毛刺等刀具,這些刀的切削點均在過工件軸線的同一截面及于工件的同一側(即A=0),待以Z0為螺紋切削刀具切削始點的螺紋加工完成后,隨即調用切毛刺刀具,該刀的切削刃夾角α=90°,計算出C=0.09h,Z′=Z0+0.09h,使切毛刺刀具到達Z′(X坐標所能全部切除毛刺即可),然后切毛刺刀開始沿螺紋齒頂(斜角δ=25°)以螺距為3.175mm作切毛刺加工,整個過程僅需時間3秒,便可將齒頂兩側的毛刺同時去除。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可方便地去除螺紋加工部分因齒頂不完整而產生的毛刺,且內外螺紋都可適用,并可提高螺紋的引扣性能。權利要求1.一種去除螺紋毛刺的方法,其特征是用一兩側切削刃或其延長線間夾角α大于螺紋齒形角β的毛刺切削刀1,順著螺紋毛刺所在的螺紋齒頂或齒槽作與原螺紋相同螺距的切螺紋進給,切削刀具的軸向起始位置為Z′=Z0+A+C,式中Z0為原螺紋切削刀具的切削始點Z軸坐標值,A為切毛刺刀具安裝位置的修正系數,其中ρ為螺紋切削進給的螺距,n為自然數,以刀具在Z時與工件有足夠距離即可。ω為在與進給同向的投影面上,以工件軸線為坐標原點,切螺紋刀具在工具切削點所在位置為0度線時,切毛刺刀具在工件切削點所在位置的角度值。C為切毛刺刀具的偏置修正系數。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切毛削刀具的切螺紋進給方向為沿毛刺所在的螺紋齒頂方向。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當沿齒槽切削梯形螺紋上的毛刺時,毛刺切削刀具頂刃寬度B與梯形螺紋齒底寬度B′關系為B≤B′,頂刃與側切削刃間圓弧半徑r和梯形螺紋齒底與齒側間的圓弧半徑r′關系為r≤r′。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當沿齒頂切削梯形螺紋上的毛刺時,毛刺切削刀具的頂刃寬度B與毛刺所在齒頂寬度關系為B≤B′,頂刃深度h1、h2小于或等于毛刺所在螺紋的高度h1′、h2′。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去除鋼管螺紋加工中在其齒頂不完整部分上出現的毛刺的方法,是用兩側切削刃間夾角α大于螺紋齒形角β的切削刀,沿著毛刺所在的螺紋齒頂或齒槽作已與原螺紋相同螺距的切螺紋進給,切削刀的軸向起始位置為Z′=Z文檔編號B23G9/00GK1165721SQ97103690公開日1997年11月26日 申請日期1997年3月28日 優先權日1997年3月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去除螺紋毛刺的方法,其特征是:用一兩側切削刃或其延長線間夾角α大于螺紋齒形角β的毛刺切削刀1,順著螺紋毛刺所在的螺紋齒頂或齒槽作與原螺紋相同螺距的切螺紋進給,切削刀具的軸向起始位置為:Z′=Z↓[0]+A+C, 式中:Z↓[0]為原螺紋切削刀具的切削始點Z軸坐標值, A為切毛刺刀具安裝位置的修正系數,A=ρ.(ω/360±n) 其中:ρ為螺紋切削進給的螺距, n為自然數,以刀具在Z時與工件有足夠距離即可。 ω為在與進給同向的投影面上,以工件軸線為坐標原點,切螺紋刀具在工具切削點所在位置為0度線時,切毛刺刀具在工件切削點所在位置的角度值。 C為切毛刺刀具的偏置修正系數。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偉民,于百勤,向雙娣,陸錦福,
申請(專利權)人: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31[中國|上海]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