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真空堆載聯合預壓實驗裝置,包括:筒體、活塞、密封部件和量壓管;其中,筒體的頂蓋設有與筒體內連通的導向開口;活塞由活塞頭和真空加壓倉構成,真空加壓倉設有連接外部抽真空設備的外部接口和慣穿活塞頭與所述筒體內連通的開口;活塞活動設置在所述筒體中,活塞的活塞頭置于所述筒體內,真空加壓倉從筒體的頂蓋的導向開口伸出筒體外,活塞能在筒體內下壓或上升;真空加壓倉與筒體的頂蓋的導向開口接觸處設置密封部件;活塞頭、筒體的內壁、頂蓋以及真空加壓倉的外壁之間形成密閉的堆載加壓倉,堆載加壓倉對應的筒體頂蓋上設有連接外部氣動設備的氣動接頭;量壓管與活塞的活塞頭下方的筒體內連通??蓪崿F真空荷載下疊加堆載。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真空堆載聯合預壓實驗裝置
本專利技術屬于實驗裝置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真空堆載聯合預壓實驗裝置。
技術介紹
我國沿海一帶及部分內陸地區,軟土分布較廣,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大量的建筑 物或構筑物建造在軟土地基上,而軟土地基承載力較弱,往往需要進行地基加固后,方能滿 足工程建設需要。目前真空-堆載聯合預壓法是加固軟土地基的一種主要方法,真空-堆 載聯合預壓法處理地基,首先在原地基表面鋪墊一定厚度(通常為40 50cm)的砂墊層, 再在土體中打入袋裝砂井或塑料排水板作為豎直排水體。將不透氣的薄膜鋪設在需要加固 的軟土地基表面的砂墊層上,薄膜四周埋入土中,借埋設于砂墊層中的管道,將薄膜下砂墊 層中的空氣抽出,使其形成相對負壓,產生真空荷載,密封膜以上為堆載。但這種新型工法 的理論研究遠遠落后于工程實踐。由于理論研究缺乏,要解決工程實際應用問題就必須通 過室內實驗研究,而目前在進行實驗研究時,只能單獨進行真空預壓研究,或者單獨進行堆 載預壓研究,而不能實現在產生真空荷載的情況下疊加堆載,從而進行真空-堆載聯合預 壓實驗。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真空堆載聯合預壓實驗裝置,可以在產生真 空荷載的基礎上疊加堆載,從而實現真空-堆載聯合預壓的實驗。通過以下技術方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實施方式提供一種真空堆載聯合預壓實驗裝置,包括筒體、活塞、密封部 件和量壓管;其中,所述筒體的頂蓋設有與筒體內連通的導向開口 ;所述活塞由活塞頭和真空加壓倉構成,所述真空加壓倉設有連接外部抽真空設備 的外部接口和慣穿活塞頭與所述筒體內連通的開口;所述活塞活動設置在所述筒體中,活塞的活塞頭置于所述筒體內,真空加壓倉從 所述筒體的頂蓋的導向開口伸出筒體外,活塞能在所述筒體內下壓或上升;所述真空加壓倉與所述筒體的頂蓋的導向開口接觸處設置所述密封部件;所述活塞頭、所述筒體的內壁、頂蓋以及所述真空加壓倉的外壁之間形成密閉的 堆載加壓倉,所述堆載加壓倉對應的所述筒體頂蓋上設有連接外部氣動設備的氣動接頭;所述量壓管與所述活塞的活塞頭下方的筒體內連通。上述裝置中,筒體由中筒、底座、頂蓋和拉桿組成;其中,中筒為兩端開口的筒形結構,底座罩設于中筒的下端開口,頂蓋罩設于中筒的上 端開口 ;所述底座與頂蓋之間通過所述拉桿連接,所述拉桿置于所述中筒之外。上述裝置中,拉桿為多個,均勻分布連接在所述底座與頂蓋之間。上述裝置中,筒體為圓形。上述裝置中,在所述堆載加壓倉的內壁上設有密封膜,所述密封膜覆蓋在構成所 述堆載加壓倉的各部分的相互接觸處。上述裝置中,所述堆載加壓倉為立體環形結構。上述裝置中,所述密封膜的形狀與所述堆載加壓倉的內壁形狀相匹配。上述裝置中,所述密封部件采用橡膠密封圈。上述裝置中,還包括應變儀和感應元件,所述感應元件設置在所述筒體內,所述 應變儀設置在所述筒體外,所述筒體上設有密封式通道,所述感應元件的信號輸出線通過 所述密封式通道與所述應變儀連接。上述裝置還包括抽真空設備,與所述外部接口連接;氣動設備,與所述氣動接口 連接。本專利技術實施方式的真空堆載聯合預壓實驗裝置,通過具有真空加壓倉的活塞與形 成的密閉堆載加壓倉配合,可以實現在產生真空荷載的情況下,疊加堆載,從而實現以室內 進行真空-堆載聯合預壓實驗的方式,解決實際工程問題。該真空堆載聯合預壓實驗裝置 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很好的解決了目前沒有裝置可同時實現真空-堆載聯合預壓實驗的 問題。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 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專利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 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附圖。圖1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真空堆載聯合預壓實驗裝置示意圖2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底座示意圖3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活塞示意圖4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頂蓋示意圖5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堆載加壓倉內密封膜的整體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對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專利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夹g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 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一種真空堆載聯合預壓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該裝置包括筒 體1、活塞2、密封部件3和量壓管4 ;其中,筒體I的頂蓋12設有與筒體I內連通的導向開口 121 ;活塞2由活塞頭21和真空加壓倉22構成,真空加壓倉22設有連接外部抽真空設 備的外部接口 23和慣穿活塞頭與筒體內連通的開口 24 ;活塞2活動設置在筒體I中,活塞2的活塞頭21置于筒體I內,活塞頭21的形狀 與筒體I內形狀相匹配,活塞頭21的外沿與筒體I內壁通過設置的密封部件3 (可采用密封橡膠圈),兩者緊密配合,真空加壓倉22從筒體I的頂蓋12的導向開口 121伸出筒體I 外,活塞2能在筒體I內下壓或上升;真空加壓倉22與筒體I的頂蓋12的導向開口 121接觸處設置密封部件3,密封部 件可采用密封橡膠圈;活塞頭21、筒體I的內壁、頂蓋121以及真空加壓倉22的外壁之間形成密閉的堆 載加壓倉5,堆載加壓倉5對應的筒體I頂蓋12上設有連接外部氣動設備的氣動接頭51 ;量壓管4與活塞2的活塞頭21下方的筒體I內連通。上述裝置中,筒體I由中筒10、底座11、頂蓋12和拉桿13 (可采用鋼拉桿)組成;其中,中筒10為兩端開口的筒形結構,底座11罩設于中筒10的下端開口,頂蓋12 罩設于中筒10的上端開口 ;底座11與頂蓋12之間通過拉桿13連接,拉桿13置于中筒之 外。拉桿13可為多個,均勻分布連接在底座11與頂蓋12之間,可在底座11與頂蓋12上 設置對應的穿設拉桿13的通孔,拉桿13兩端通過螺栓固定,拉緊底座11與頂蓋12,將兩者 壓設在中筒10上,這種結構的筒體I便于安裝與拆卸。進一步的,可在底座11和頂蓋12對應于中筒10的面上設有與中筒10開口邊沿 對應的凹槽,便于中筒的兩端開口嵌入到凹槽內,便于底座11、頂蓋12與中筒之間實現安 裝時,良好定位以及密封。上述裝置中,筒體I可為圓形,即中筒10為圓形,底座11與頂蓋12的形狀可與中 筒10形狀相匹配,中筒10也可采用其它形狀,如方形、橢圓形、多連形等,只要便于活塞2 便于在中筒10內上升或下壓即可。進一步的,上述裝置中在堆載加壓倉的內壁上設有密封膜6,密封膜6貼緊覆蓋在 構成堆載加壓倉5的各部分的相互接觸處,且密封膜6與活塞加壓艙22外壁面接觸處可用 喉箍箍緊,從而保證堆載加壓倉5的密閉性。堆載加壓倉5可為立體環形結構,密封膜6的 形狀與堆載加壓倉5的內壁形狀相匹配,圖5示意了密封膜6的主要形狀,但未示意出密封 膜6的外壁上端外翻邊沿。進一步的,上述裝置還包括應變儀和感應元件(圖中未示出),感應元件設置在 筒體內,應變儀設置在筒體外,筒體上設有密封式通道,密封式通道可設置在筒體的中上部 (即筒體的中筒的中上部),感應元件的信號輸出線通過密封式通道與應變儀連接,這種密 封式通道既能使中筒內感應元件的信號輸出線連接至中筒外的應變儀,又能使筒體內保持 密閉狀態。密封式通道可通過在筒體上設置一個或多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真空堆載聯合預壓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體、活塞、密封部件和量壓管;其中,所述筒體的頂蓋設有與筒體內連通的導向開口;所述活塞由活塞頭和真空加壓倉構成,所述真空加壓倉設有連接外部抽真空設備的外部接口和慣穿活塞頭與所述筒體內連通的開口;所述活塞活動設置在所述筒體中,活塞的活塞頭置于所述筒體內,真空加壓倉從所述筒體的頂蓋的導向開口伸出筒體外,活塞能在所述筒體內下壓或上升;所述真空加壓倉與所述筒體的頂蓋的導向開口接觸處設置所述密封部件;所述活塞頭、所述筒體的內壁、頂蓋以及所述真空加壓倉的外壁之間形成密閉的堆載加壓倉,所述堆載加壓倉對應的所述筒體頂蓋上設有連接外部氣動設備的氣動接頭;所述量壓管與所述活塞的活塞頭下方的筒體內連通。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宇友,柴錦春,張鵬,王貴和,李宏安,蘇藝,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