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聚合反應轉化率的測定方法,包括步驟:(a)稱取單體混合物Wc并溶解;(b)加入溴酸鉀-溴化鉀和鹽酸溶液,蓋緊,搖勻,加入碘化鉀溶液并滴定;(c)滴定至淺黃色,加入淀粉指示劑,繼續滴定至藍紫色消失時即為終點;(d)記錄下消耗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的體積V2,同時做空白實驗記錄V1;(e)在結束反應后,稱取一定量的產品混合物Ws,配成試液,作與以上相同的實驗,得到V11,V22。本發明專利技術能快速測定出聚合反應轉化率,且測試精度高,測試步驟簡單,大大降低了測試成本。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
技術介紹
酸化技術已成為國內外油藏工程師解除油水井近井地帶堵塞,擴大或延長油氣流動通道,提高地層滲透率,增產增注的重要技術措施和開發手段,尤其是對一些碳酸鹽巖油藏和某些砂巖油藏的高效開采和開發更具有重要意義。稠化酸作為一種緩速酸,它的使用比例愈來愈大,這種發展趨勢今后還會加快。稠化酸主要應用在酸化壓裂處理中。由于稠化劑增大了酸液粘度,降低了酸的擠注性,經常無謂地延長施工時間,故基質酸化中很少使用稠化劑。 稠化劑作為配制稠化酸的關鍵。隨著對稠化劑認識的加深及稠化酸技術現場應用的不斷擴大,對酸液稠化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認為比較理想的酸液稠化劑應該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I)易溶于水和酸,溶解速度比較快;(2)耐酸能力較好,對酸的增粘性受酸濃度影響較小;(3)熱穩定性比較好;(4)與其它的酸液添加劑,如鐵離子穩定劑、酸液緩蝕劑等配伍性好;(5)配制20% HCl的稠化酸,表觀粘度> 50mPa s ;(6)受機械剪切的影響較小;(7)配制的稠化酸殘酸粘度< IOmPa S,殘渣含量< 7% ;(8)與清水相比,井筒內的降阻率> 50% ;(9)配制稠化酸的單方成本< 1000元。國外酸液稠化劑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經歷了從天然聚合物到合成物制備的研究,近年國外對酸液稠化劑的類型品種發展趨于穩定,而且更注重產品性能的改善。無論是改良老產品還是開發新產品,一般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提高產品的高溫穩定性、降失水性、在高濃度酸中的適用性以及耐高濃度離子、抗高剪切速率、不生成有害殘渣等方面。國外近期發展的酸液稠化劑在大的類別上沒有新的突破,這主要是原料選擇方面沒有突破性進展所致。中高溫井所用的合成稠化劑原料仍以丙烯酰胺類和乙烯類聚合物為主,這類稠化劑具有天然物無可比擬的優點,在品種數量和應用范圍上占有絕對優勢,其中尤以丙烯酰胺類聚合物最具優勢。低溫淺井或中深井所用天然物稠化劑的原料仍以胍膠、纖維素為主劑,一般在60°C以下溫度條件下使用,經改性也僅達到70°C左右,由于高溫耐酸性能不理想,使其實際應用受到限制。國外絕大多數酸液稠化劑產品為干粉,便于包裝運輸,也因其易分散于酸液中而便于使用,但是乳液型稠化劑更易溶于酸液,從而可提高使用效果。而且,生產乳液型稠化劑也可節省生產粉劑所耗能量,所以,近些年出現了多種乳液型稠化劑。我國對酸液稠化劑的試驗研究開始于1984年引進美國哈里伯頓公司稠化劑在四川施工之后。開始的十余年中,從事此項工作的并研制出產品的只有兩家北京石油科研院油化所和四川石油局天研所。20世紀90年代后期,北京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研制出陽離子型粉狀酸液稠化劑VY-101,室內性能評價試驗顯示,VY-101酸液稠化劑具有良好的增粘性,熱穩定性和抗剪切性,并有一定的防止粘土膨脹的作用。該劑在大港油田潛山油藏的開發中進行過現場應用,由于是粉狀的高分子產品,現場配制時需要花費較長時間進行溶解。隨著對稠化劑認識的加深及稠化酸技術現場應用的擴大,對酸液稠化劑的要求不斷提高,主要表現在稠化劑對酸液的增粘能力強,穩定性好,現場應用簡單。但目前應用于各油田的稠化劑大多在現場配制方面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提高了施工成本,配制出的酸液體系粘度較低,耐剪切性差,不能很好的滿足措施的需要,限制了稠化劑作用的發揮。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與缺陷,提供,該測定方法能快速測定出聚合反應轉化率,且測試精度高,測試步驟簡單,大大降低了測試成本。本專利技術的目的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包括以下步驟(a)在聚合反應開始前,稱取一定量的單體混合物W。,加入蒸餾水溶解,;(b)用移液管向試液中準確的加入一定體積的溴酸鉀-溴化鉀和鹽酸溶液后,立即蓋緊塞子,搖勻,置于陰暗處反應后迅速加入碘化鉀溶液,并用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滴定;(C)滴定至淺黃色時,加入淀粉指示劑,繼續滴定至藍紫色消失時即為終點;(d)記錄下消耗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的體積V2,同時做空白實驗記錄V1 ;(e)在結束反應后,稱取一定量的產品混合物Ws,配成試液,作與以上相同的實驗,得到 vn,V22 ;(f)通過下式進行數據處理,根據測得的轉化率可以推測聚合反應進行的程度殘余單體的含量%=(V1-V2) Xffs/(V11-V22) XffcX 100%轉化率=1-殘余單體的含量%所述步驟(a)中,試液濃度控制在0. 5% (wt)左右。所述步驟(b)中,置于陰暗處反應30min。所述步驟(C)中,淀粉指示劑的加入量為I 2mL。綜上所述,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工藝能快速測定出聚合反應轉化率,且測試精度高,測試步驟簡單,大大降低了測試成本。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地的詳細說明,但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實施例本專利技術涉及,包括以下步驟(a)在聚合反應開始前,稱取一定量的單體混合物W。,加入蒸餾水溶解,;(b)用移液管向試液中準確的加入一定體積的溴酸鉀-溴化鉀和鹽酸溶液后,立即蓋緊塞子,搖勻,置于陰暗處反應后迅速加入碘化鉀溶液,并用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滴定;(C)滴定至淺黃色時,加入淀粉指示劑,繼續滴定至藍紫色消失時即為終點;(d)記錄下消耗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的體積V2,同時做空白實驗記錄V1 ;(e)在結束反應后,稱取一定量的產品混合物Ws,配成試液,作與以上相同的實驗,得到 vn,V22 ;(f)通過下式進行數據處理,根據測得的轉化率可以推測聚合反應進行的程度殘余單體的含量%=(V1-V2) Xffs/(V11-V22) XffcX 100%轉化率=1-殘余單體的含量%所述步驟(a)中,試液濃度控制在0. 5% (wt)左右。所述步驟(b)中,置于陰暗處反應30min。所述步驟(C)中,淀粉指示劑的加入量為I 2mL。以上所述,僅是本專利技術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專利技術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專利技術的技術實質上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均落入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a)在聚合反應開始前,稱取一定量的單體混合物W。,加入蒸餾水溶解,;(b)用移液管向試液中準確的加入一定體積的溴酸鉀-溴化鉀和鹽酸溶液后,立即蓋緊塞子,搖勻,置于陰暗處反應后迅速加入碘化鉀溶液,并用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滴定;(C)滴定至淺黃色時,加入淀粉指示劑,繼續滴定至藍紫色消失時即為終點;(d)記錄下消耗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的體積V2,同時做空白實驗記錄V1;(e)在結束反應后,稱取一定量的產品混合物Ws,配成試液,作與以上相同的實驗,得到 V11^V22;(f)通過下式進行數據處理,根據測得的轉化率可以推測聚合反應進行的程度殘余單體的含量 %= (V1-V2) X Ws/(V11-V22) XffcX 100%轉化率=1-殘余單體的含量%。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a) 中,試液濃度控制在O. 5% (wt)左右。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b) 中,置于陰暗處反應30min。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c) 中,淀粉指示劑的加入量為I 2mL。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了,包括步驟(a)稱取單體混合物Wc并溶解;(b)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聚合反應轉化率的測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a)在聚合反應開始前,稱取一定量的單體混合物Wc,加入蒸餾水溶解,;(b)用移液管向試液中準確的加入一定體積的溴酸鉀?溴化鉀和鹽酸溶液后,立即蓋緊塞子,搖勻,置于陰暗處反應后迅速加入碘化鉀溶液,并用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滴定;(c)滴定至淺黃色時,加入淀粉指示劑,繼續滴定至藍紫色消失時即為終點;(d)記錄下消耗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的體積V2,同時做空白實驗記錄V1;(e)在結束反應后,稱取一定量的產品混合物Ws,配成試液,作與以上相同的實驗,得到V11,V22;(f)通過下式進行數據處理,根據測得的轉化率可以推測聚合反應進行的程度:殘余單體的含量%=(V1?V2)×Ws/(V11?V22)×Wc×100%轉化率=1?殘余單體的含量%。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蔡雨江,
申請(專利權)人:蔡雨江,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