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攻絲機,其特征在于,包括:(a)在前端側形成螺紋部、可沿其長度方向移動且被支持的直線狀的絲錐;(b)對該絲錐的基端側實行自由拆裝的固定,同時沿該絲錐的長度方向移動自由的絲錐夾頭;(c)設在該絲錐的基端側、沿該絲錐的長度方向移動自由且其移動與該絲錐夾頭的移動是可以單獨控制而構成的絲錐推桿,該攻絲機(d)在攻絲時該絲錐的基端側固定于該絲錐夾頭上,該絲錐通過該絲錐夾頭移動;(e)完成攻絲后該絲錐的基端側被松開,同時以該絲錐推桿的前端觸接該絲錐的基端側的狀態(tài)向前方移動,使該絲錐移動,其后,通過使該絲錐推桿后退,使外裝于該絲錐推桿的一個以上的工件下落并回收。(*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攻絲機,詳細地說涉及對螺母等工件連續(xù)地進行內螺紋加工的攻絲機。
技術介紹
以往使用彎柄螺母絲錐連續(xù)地進行內螺紋加工。經絲錐攻絲后的工件沿絲錐的柄的直線部分依次移動,并通過絲錐的柄的基端側的彎曲部分送出。這種彎柄螺母絲錐的攻絲機,例如在特開平1-193122、特開平4-354616、特開平11-239921、特開2000-71215中均有記述。然而,被處理的工件較長時,工件不能通過彎柄螺母絲錐的彎曲部分,無法進行連續(xù)的加工。另一方面,如果其構成形成使較長的工件通過的彎曲部分,就需要使彎曲部分平緩彎曲,這樣彎柄螺母絲錐的長度很長,結果攻絲機本身也增大。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為解決所述問題而提出的,提供在工作較長時連續(xù)進行內螺紋加工的攻絲機。另外,在加工內螺紋時產生的切屑附著在絲錐后,該切屑妨礙連續(xù)加工內螺紋。在對比較長的工件進行內螺紋加工時,由于長會產生大量的切屑。特別是在所謂點絲錐時,產生的切屑在絲錐前方出來容易纏繞在絲錐上。另外,在進行內螺紋加工時在工件旋轉時切屑比絲錐旋轉時更容易纏繞在絲錐的前端。從而,本專利技術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在進行內螺紋加工時,不妨礙連續(xù)加工內螺紋而除去附著在絲錐上的切屑的技術手段。為解決所述的課題,本專利技術的攻絲機包括在前端側形成螺紋部、可沿其長度方向移動且被支持的直線狀的絲錐;對該絲錐的基端側實行自由拆裝的固定,同時可沿該絲錐的長度方向自由移動的絲錐夾頭;位于該絲錐的基端側,位于該絲錐的長度方向的軸線上,且在其長度方向可與該絲錐夾頭獨立地進行移動控制的絲錐推桿。該攻絲機在攻絲時該絲錐的基端側固定于該絲錐夾頭,通過該絲錐夾頭該絲錐進行移動。完成攻絲后該絲錐的基端側被松開,同時在該絲錐推桿的前端觸接該絲錐的基端側的狀態(tài)下向前方移動,使該絲錐移動,其后,使該絲錐推桿后退,使外裝于該絲錐推桿的一個以上的工件下落并回收。另外,本專利技術也可進行以下規(guī)定。即攻絲機在使絲錐或/和工件轉動的同時,使絲錐或/和工件移動而在工件上形成內螺紋,其包括在前端形成刃部的直線狀的絲錐和與該絲錐分體的直線狀的軸件,該絲錐和該軸件分別在長度方向自由移動,同時對這些移動可進行單獨控制,該絲錐和該軸件可在該絲錐的基端部和該軸件的前端部觸接并形成一體化的第一狀態(tài)和該絲錐的基端部和該軸件的前端部分離的第二狀態(tài)之間進行狀態(tài)變化,通過從該第一狀態(tài)使該絲錐的基端部和該軸件的前端部分離變?yōu)榈诙顟B(tài),外裝在該絲錐或/和該軸件上的內螺紋加工后的工件從分離部位下落并回收。要形成第二狀態(tài)不限定于只移動軸件,可以采用移動絲錐和軸件中的任意一方或者雙方。在理想的實施例中,攻絲機具有切屑去除裝置。切屑去除裝置包括可開閉的切屑夾,同時該切屑夾可以前進(可以向離開絲錐的前端的方向移動),在工件的攻絲完成后該切屑夾抓取附著在絲錐的前端的切屑,并在抓住切屑的狀態(tài)下前進,使切屑從絲錐的前端脫離。該切屑夾的可前進的結構最好是使切屑夾可轉動。通過切屑夾的轉動(也包括傾動)結果使抓住切屑的部位前進。進而,切屑夾最好可在容許該絲錐移動的等待狀態(tài)和抓住附著在絲錐的前端的切屑的狀態(tài)之間進行狀態(tài)變更。在后述的實施例中,作為容許絲錐移動的等待狀態(tài)列舉的是切屑夾向下方移動,在構成切屑夾的一對夾指間插通絲錐,或者是通過切屑夾轉動,采取與絲錐成平行狀的水平狀態(tài)。容許絲錐移動的等待狀態(tài)不限于此,重要的是如果切屑夾能夠從抓住附著在絲錐的前端的切屑的狀態(tài)移動到越過切屑夾進一步前進的等待位置,其他的構成也可以。附圖說明圖1是表示攻絲機的工件供給機構的示意側面圖; 圖2是圖1的示意平面圖;圖3是工件的卡緊裝置的示意剖面圖;圖4是表示絲錐的驅動機構的示意側面圖;圖5是圖4的示意平面圖;圖6是列舉絲錐的基端部和絲錐推桿的前端部的形狀的圖;圖7是連續(xù)攻絲機構的說明圖,表示攻絲完成后,絲錐推桿的推出狀態(tài);圖8是連續(xù)攻絲機構的說明圖,表示從圖7的狀態(tài)絲錐推桿及絲錐夾頭復位的狀態(tài);圖9是連續(xù)攻絲機構的說明圖,表示從圖8的狀態(tài)推出絲錐推桿,隨之絲錐插入到絲錐夾頭內的狀態(tài);圖10是連續(xù)攻絲機構的說明圖,表示從圖9的狀態(tài)絲錐推桿前進,進行攻絲加工,然后,加工中工件推桿后退的狀態(tài);圖11是涉及第一實施例的切屑去除裝置的正視圖及側視圖,表示切屑夾在夾持切屑的狀態(tài)向下方移動的狀態(tài);圖12是涉及第一實施例的切屑去除裝置的正視圖及側視圖,表示切屑夾成為打開狀態(tài)使切屑下落,且向上方移動的狀態(tài);圖13是涉及第一實施例的切屑去除裝置的正視圖及側視圖,表示切屑夾成為閉合狀態(tài)夾持切屑的狀態(tài);圖14是涉及第一實施例的切屑去除裝置的正視圖及側視圖,表示切屑夾以夾持有切屑的狀態(tài)傾斜移動的狀態(tài);圖15是涉及第一實施例的切屑去除裝置的正視圖及側視圖,表示切屑夾在夾持切屑的傾斜移動狀態(tài)向下方移動的狀態(tài);圖16是涉及第二實施例的切屑去除裝置的正視圖及側視圖,表示處于水平狀態(tài)的切屑;圖17是涉及第二實施例的切屑去除裝置的正視圖及側視圖,表示處于垂直形態(tài)的切屑夾,切屑夾處于打開狀態(tài);圖18是涉及第二實施例的切屑去除裝置的正視圖及側視圖,表示處于垂直形態(tài)的切屑夾,切屑夾處于閉合狀態(tài);圖19是涉及第二實施例的切屑去除裝置的正視圖及側視圖,表示處于水平形態(tài)的切屑夾,切屑夾處于閉合狀態(tài);圖20是涉及第二實施例的切屑去除裝置的正視圖及側視圖,表示處于水平形態(tài)的切屑夾,切屑夾處于打開狀態(tài);圖21是表示攻絲完成后附著在絲錐的前端的刃部的切屑的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根據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進行說明。圖1、圖2是表示攻絲機的工件供給機構的圖。工件供給機構包括收容多個工件的料斗(未圖示);從該料斗供給工件1(圖1、圖2中未示出)的溜槽2;位于溜槽2內的暫時支持工件1并使之逐個下落的填充器3;對利用填充器3的動作從溜槽2下落的工件1進行暫時支持的工件托4及開閉自由的開閉器5;把暫時支持的工件1向攻絲位置(后述的卡緊裝置)移動的工件推桿7(工件推出棒)。這種工件供給機構的基本構成已為人們熟知。工件推桿7的前端側的直徑與工件1的直徑大致相同,工件推桿7在其前端側的端部觸接工件1的狀態(tài)下移動,由此把工件1推到絲錐位置進行供給。工件推桿7的前端側可自由轉動,工件推桿7觸接轉動的工件1時,該前端側追隨工件1一體轉動,由此防止該前端發(fā)生損傷和磨損。另外,工件推桿7至少前端側(絲錐6側)成為中空,在沒有待加工工件時可接受絲錐6的前端。攻絲機構包括在工件1上形成內螺紋用的絲錐6。絲錐6是筆直的直線狀的棒體,在前端側的周面上設有形成內螺紋用的刃部。涉及本專利技術的絲錐6的柄是直線狀,未設彎曲部。在圖示中,工件是一端側帶緣的長尺寸螺母,但涉及本專利技術的絲錐6因為沒有彎曲部,所以即使是這種長尺狀的工件,也能在絲錐6的柄上連續(xù)移動。工件1由工件推桿7從工件供給機構供給到卡緊裝置8。如圖3所示,卡緊裝置8包括呈略圓筒狀的外形的本體9(固定部);利用由轉動皮帶10的轉動驅動而轉動的圓筒狀的轉動心軸11;三爪固定卡緊爪12;驅動卡緊爪12的氣缸活塞(空氣缸)13;在轉動心軸11的中空部位在絲錐6的長度方向(絲錐的軸芯方向)伸出的引導套筒14。卡緊爪12固定于轉動心軸11上,與轉動心軸11的轉動聯動卡緊爪12也轉動,且卡緊爪12上夾持的工件1與卡緊爪12一體轉動。引導套筒14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清水東吉,
申請(專利權)人:株式會社東興,
類型:發(fā)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