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蓄熱材料容器。蓄冷材料容器(16)通過將兩張鋁板(19)的周緣部彼此釬焊而形成,并且在蓄熱材料封入部(16a)內封入有積蓄冷能的蓄冷材料。蓄冷材料容器(16)具有封固部(25),該封固部通過將形成在兩張鋁板(19)的周緣部上且用于將蓄冷材料注入蓄冷材料封入部(16a)內的蓄冷材料注入口封閉而設置。封固部(25)通過將蓄熱材料注入口壓潰而以在兩鋁板(19)上向外側突出的方式設置,并具有相互緊密接觸的兩個外側突出片(26)。兩個外側突出片(26)彼此通過厭氣性粘接劑而粘接。通過厭氣性粘接劑而粘接的兩個外側突出片(26)在鋁板(19)的厚度方向上彎曲為截面V字狀。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蓄熱材料容器及熱交換器。在本說明書及權利要求書中,上下是指圖1的上下。
技術介紹
例如,以環境保護和汽車的油耗改善等為目的,提出了在等待信號燈等的停車時使發動機自動停止的汽車。但是,在通常的車輛用空調裝置中,若使發動機停止,則以發動機為驅動源的壓縮機也會停止,因此,存在無法向蒸發器供給制冷劑(輸送冷能的制冷劑),而使制冷能力急劇降低的問題。于是,為了解決這種問題而考慮到,對蒸發器賦予蓄冷功能,當發動機停止而壓縮機停止后,釋放積蓄在蒸發器中的冷能從而使車室內冷卻。作為這種帶蓄冷功能蒸發器,提出了一種帶蓄冷功能蒸發器,該蒸發器使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寬度方向朝向通風方向的多個扁平狀制冷劑流通管(熱交換管)相互隔開間隔地以并列狀配置,在相鄰的制冷劑流通管彼此之間形成有通風間隙,在所有通風間隙中一部分的通風間隙中配置有封入了蓄冷材料的蓄冷材料容器,并且在剩余的通風間隙中配置有外翅片,蓄冷材料容器通過將兩張金屬板的周緣部彼此接合而形成,并且在設于兩張金屬板之間的蓄冷材料封入部內封入有蓄冷材料(參照日本特開2011-12947號公報)。上述公報中雖未明示,但是為了在蓄冷材料容器內封入蓄冷材料,需要在蓄冷材料容器上形成蓄冷材料注入口,并且,在將蓄冷材料從蓄冷材料注入口通過而注入至蓄冷材料封入部內之后,將蓄冷材料注入口封閉。然而,在上述公報記載的帶蓄冷功能蒸發器中,為了在蓄冷材料容器上簡單地形成蓄冷材料注入口,被認為簡單的方式是在各金屬板的周緣部分別設置外側突出狀半圓筒部,并且在半圓筒狀部的兩側緣部設置向外凸緣,將向外凸緣彼此接合,從而形成圓筒狀蓄冷材料注入口。另外,對于這種蓄冷材料注入口,還被認為通過在封入蓄冷材料之后向其內部壓入圓柱狀的塞子而將其封閉是簡單的。通常,構成上述蓄熱材料容器的兩張金屬板可以通過使用具有與最終形狀相對應的形狀的兩個金屬模具,來對金屬原料板施行沖壓加工而制造,但是在這種情況下,無法避免在半圓筒狀部的內周面、和在與形成于半圓筒狀部的兩側緣上的外側突出部之間的連接部上產生圓角。因此,當使兩金屬板組合時,在兩金屬板的由半圓筒狀部構成的圓筒狀蓄熱材料注入口的內周面上會產生凹坑,其結果是,若僅向蓄熱材料注入口內壓入圓柱狀的塞子,則有可能產生蓄熱材料泄漏。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一種能夠可靠地防止封入在內部的蓄熱材料發生泄漏的蓄熱材料容器及使用該蓄熱材料容器的熱交換器。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由以下方式構成。I) 一種蓄熱材料容器,其通過將兩張金屬板的周緣部彼此接合而形成,并且在設于兩張金屬板之間的蓄熱材料封入部內封入有蓄熱材料,并具有封固部,該封固部通過將外側突出筒狀的蓄熱材料注入口封閉而設置,該蓄熱材料注入口形成在兩張金屬板的周緣部上,且用于將蓄熱材料注入到蓄熱材料封入部內,其特征在于,封固部以在兩金屬板上分別向外側突出的方式設置,并具有相互緊密接觸的兩個外側突出片,兩個外側突出片通過將蓄熱材料注入口壓潰而形成,兩個外側突出片彼此通過厭氣性粘接劑而粘接。2)根據上述I)所述的蓄熱材料容器,其特征在于,通過厭氣性粘接劑而粘接的兩個外側突出片在金屬板的厚度方向上彎曲為截面V字狀。3)根據上述2)所述的蓄熱材料容器,其特征在于,通過厭氣性粘接劑而粘接的兩金屬板的外側突出片在外側突出片上的從金屬板的周緣部突出的方向上隔開間隔地在多個位置上彎曲,相鄰的彎曲部的彎曲方向不同。4)根據上述I)所述的蓄熱材料容器,其特征在于,厭氣性粘接劑為紫外線固化型,在一部分從兩個外側突出片彼此的接縫溢出到外部的狀態下固化。5) 一種用作帶蓄冷功能蒸發器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供輸送冷能的制冷劑流動的多個熱交換管;和在內部封入有積蓄冷能的蓄冷材料的多個蓄冷材料容器,使熱交換管內流動的制冷劑氣化,蓄冷材料容器由上述I)所述的蓄熱材料容器構成,蓄冷材料容器內的蓄冷材料通過熱交換管內流動的制冷劑所具有的冷能而冷卻。6)根據上述5)所述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熱交換管為將寬度方向朝向通風方向的扁平狀,多個熱交換管相互隔開間隔地以并列狀配置,并且在相鄰的熱交換管彼此之間形成有通風間隙,蓄冷材料容器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將寬度方向朝向通風方向的扁平狀,在所有通風間隙中一部分的通風間隙中,配置有蓄冷材料容器。7)根據上述6)所述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蓄冷材料容器的風下游側部分與熱交換管相比位于風下游側,在蓄冷材料容器中的與熱交換管相比位于風下游側的部分上,形成有封固部。8) 一種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具有供輸送熱能的制冷劑流動的多個熱交換管;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在內部封入有積蓄熱能的蓄熱材料的多個蓄熱材料容器,蓄熱材料容器由上述I)所述的蓄熱材料容器構成,使在熱交換管內流動的介質的熱能傳遞至蓄熱材料容器內的蓄熱材料中。根據上述I) 4)的蓄熱材料容器,封固部具有以在兩金屬板上分別向外側突出的方式設置并相互緊密接觸的兩個外側突出片,兩個外側突出片通過將蓄熱材料注入口壓潰而形成,兩個外側突出片彼此之間通過厭氣性粘接劑而粘接,因此,與僅在圓筒狀的蓄熱材料注入口內壓入圓柱狀塞子的情況相比,能夠可靠地防止在內部封入的蓄熱材料泄漏。根據上述2)及3)的蓄熱材料容器,通過厭氣性粘接劑而粘接的兩個外側突出片在金屬板的厚度方向上彎曲為截面V字狀,因此,通過將兩個外側突出片彎曲而產生的回彈(spring back),作用在彎曲部的彎曲頂點、即與上述V字部分的棱線呈直角的方向上。因此,彎曲部上的彎曲內側的外側突出片被彎曲外側的外側突出片推壓,由此可以可靠地防止兩金屬板的外側突出片之間產生縫隙,也能進一步可靠地防止在內部封入的蓄熱材料泄漏。根據上述3)的蓄熱材料容器,可以進一步可靠地防止兩金屬板的外側突出片之間產生縫隙,也能進一步可靠地防止在內部封入的蓄熱材料泄漏。根據上述4)的蓄熱材料容器,粘接劑在從兩個外側突出片彼此的接縫溢出到外部的狀態下固化,能夠從外部視覺判斷該粘接劑將接縫的外端覆蓋了的情況,從而能夠進一步可靠地防止在內部封入的蓄熱材料泄漏。根據上述5) 7)的熱交換器,能夠可靠地防止封入在蓄冷材料容器內部且積蓄冷能的蓄冷材料泄漏。根據上述8)的熱交換器,能夠可靠地防止封入在蓄熱材料容器內部且積蓄熱能的蓄熱材料泄漏。附圖說明圖1是表示將本專利技術的蓄熱材料容器用作蓄冷材料容器的、帶蓄冷功能蒸發器的整體結構的局部剖切立體圖。圖2是圖1的沿A-A線的放大剖視圖。圖3是表示圖1的帶蓄冷功能蒸發器中使用的蓄冷材料容器的一部分的放大立體圖。圖4表示圖1的帶蓄冷功能蒸發器中使用的蓄冷材料容器的封固部的形成方法,是在蓄冷材料注入口的內周面上涂敷有厭氣性粘接劑的狀態的立體圖。圖5表示圖1的帶蓄冷功能蒸發器中使用的蓄冷材料容器的封固部的形成方法,是表示將圖4的涂敷有厭氣性粘接劑的蓄冷材料注入口壓潰的方法的垂直放大剖視圖。圖6是表示圖1的帶蓄冷功能蒸發器中使用的蓄冷材料容器的封固部的形成方法的變形例的垂直放大剖視圖。圖7是表示圖1的帶蓄冷功能蒸發器中使用的蓄冷材料容器的封固部的形成方法的其他的變形例的垂直放大剖視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將本專利技術的蓄熱材料容器適用于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蓄熱材料容器,其通過將兩張金屬板的周緣部彼此接合而形成,并且在設于兩張金屬板之間的蓄熱材料封入部內封入有蓄熱材料,并具有封固部,該封固部通過將外側突出筒狀的蓄熱材料注入口封閉而設置,該蓄熱材料注入口形成在兩張金屬板的周緣部上,且用于將蓄熱材料注入到蓄熱材料封入部內,其特征在于,封固部具有以在兩金屬板上分別向外側突出的方式設置并相互緊密接觸的兩個外側突出片,兩個外側突出片通過將蓄熱材料注入口壓潰而形成,兩個外側突出片彼此通過厭氣性粘接劑而粘接。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東山直久,鴨志田理,溝達寬,
申請(專利權)人:株式會社京濱冷暖科技,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