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用于發動機的油管卡子結構,其特點是:由第一卡子、第二卡子及連接兩卡子的中部連接件構成;所述第一卡子由第一卡頭及從第一卡頭外輪廓面沿其徑向伸出的第一連接部構成;所述第二卡子由第二卡頭及從第二卡頭外輪廓面沿其徑向伸出的第二連接部構成;所述中部連接件的兩端分別通過垂直相交的第一轉動副和第二轉動副分別與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轉動連接。本發明專利技術采用兩卡子及中部連接件的結構,通過沿兩轉動副調整兩卡子的空間相對位置,可滿足兩共面平行油管、兩共面不平行油管及兩不共面不平行油管的固定要求,從而保證油管之間的相對距離,避免了柴油機振動時,兩油管發生干涉。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發動機制造
,特別涉及一種用于發動機的油管卡子結構。
技術介紹
在發動機裝配過程中,油管的空間走向非常復雜,經常遇到的兩油管空間位置有 三種1、共面平行;2、共面不平行;3、不共面不平行。當兩油管相距較近時,在發動機工作 階段,會造成油管振動而導致油管碰撞并發生磨損。為解決上述問題通常采用m型卡子將 兩油管相對固定,但由于m型卡子固定形式單一,在兩油管處于共面不平行或不共面不平 行的情況下,不能按照空間油管布置的特點進行小角度調節,強行安裝必然會導致油管產 生額外應力加速其損壞。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為解決公知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而提供一種用于發動機的油管卡子結 構,該油管卡子結構可根據兩油管的空間布置靈活調整角度,從而保證油管之間的相對距 離,有效控制因振動而導致的空間油管干涉問題。本專利技術為解決公知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發動機的油管卡子結構,其特征在于由第一卡子、第二卡子及連接兩卡 子的中部連接件構成;所述第一卡子由第一卡頭及從第一卡頭外輪廓面沿其徑向伸出的第 一連接部構成;所述第二卡子由第二卡頭及從第二卡頭外輪廓面沿其徑向伸出的第二連接 部構成;所述中部連接件的兩端分別通過垂直相交的第一轉動副和第二轉動副分別與第一 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轉動連接。本專利技術還可以采取的技術方案為所述第一連接部上設有插裝孔,所述中部連接件上設有能嵌入插裝孔內的插裝凸 起;所述插裝凸起由前端圓錐段和后端圓柱段構成,所述插裝孔由與插裝凸起相配合的前 端圓錐孔和后端圓柱孔構成。所述第一連接部上還設有連通插裝孔和其外輪廓面的數個開槽。所述中部連接件與第二連接部通過銷軸轉動連接。所述中部連接件與第二連接部插裝配合,所述中部連接件上設有插裝槽,所述插 裝槽與第二連接部為間隙配合,所述銷軸穿過插裝槽。本專利技術具有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本專利技術采用兩卡子及中部連接件的結構,通過沿兩轉動副調整兩卡子的空間相對 位置,可滿足兩共面平行油管、兩共面不平行油管及兩不共面不平行油管的固定要求,從而 保證油管之間的相對距離,避免了柴油機振動時,兩油管發生干涉。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示意圖2是圖1中中部連接件的結構示意圖3是圖1的A-A剖視圖4是本專利技術的立體圖。圖中1、第--^子;1_1、第--^頭;1_2、第一連接部;1-2_1、開槽;2、第二卡子;2-1、第二卡頭;2-2、第二連接部;3、中部連接件;3-1、插裝凸起;3-1-1、前圓錐段;3_1_2、 后圓柱段;3-2、插裝槽;4、銷軸。具體實施方式為能進一步了解本專利技術的
技術實現思路
、特點及功效,茲例舉以下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請參閱圖1-4,一種用于發動機的油管卡子結構,由第一卡子1、第二卡子2及連接兩卡子的中部連接件3構成。所述第一卡子由第一卡頭1-1及從第一卡頭外輪廓面沿其徑向伸出的第一連接部1-2構成。所述第二卡子由第二卡頭2-1及從第二卡頭外輪廓面沿其徑向伸出的第二連接部2-2構成。具體的,在使用時,第一卡頭卡裝在其中一油管上,第二卡頭卡裝在另一油管上。中間連接件設置在兩油管之間。所述中部連接件的兩端分別通過垂直相交的第一轉動副和第二轉動副分別與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轉動連接。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子與中間連接件的連接結構進一步采用如下技術方案所述第一連接部上設有插裝孔,所述中部連接件上設有能嵌入插裝孔內的插裝凸起3-1。所述插裝凸起由前圓錐段3-1-1和后圓柱段3-1-2構成,所述插裝孔由與插裝凸起相配合的前圓錐孔和后圓柱孔構成。第一卡子與中間連接件采用上述插裝配合結構,通過插裝凸起在插裝孔內的轉動,可調整第一卡子與第二卡子的不共面角度,滿足兩非共面油管的固定要 求。第一卡子與中間連接件采用上述插裝配合結構時,兩工件可采用如下兩種成型和組裝方式1、第一卡子先注塑成型,然后在第一卡子的基礎上注塑中部連接件;2、第一卡子和中間連接件分別注塑成型,然后將中間連接件的插裝凸起部分插入到第一卡子上的插裝孔內,實現兩件的連接。上述第二種組裝方式是依靠材料的彈性變形特性來實現了。為方便兩件的組裝,可在第一連接部上進一步設置連通插裝孔和其外輪廓面的數個開槽1-2-1。 通過數個開槽使第一連接部由封閉結構變為由數個獨立彈片包圍的結構,從而增大了第一連接部的彈性變形,方便了第一卡子與中間連接件的組裝。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二卡子與中間連接件的連接結構進一步采用如下技術方案所述中部連接件與第二連接部通過銷軸4轉動連接。第二卡子與中間連接件采用該連接結構,通過沿銷軸轉動第二卡子,可調整第二卡子與第一卡子的共面角度,滿足兩共面油管的固定要求。從結構緊湊、連接牢固的角度考慮,所述中部連接件與第二連接部進一步采用插裝配合,所述中部連接件上設有插裝槽3-2,所述插裝槽與第二連接部位為間隙配合,所述銷軸穿過插裝槽。插裝槽與第二連接部的配合間隙可根據實際使用情況設置,以能滿足兩者的小角度范圍內的調整即可。本專利技術的工作原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當兩油管平行布置時,可將第一卡子和第二卡子平行固定在兩油管上;當兩油管共面不平行時,可沿銷軸調節第二卡子,以配合兩油管的平面角度;當兩油管空間相交,即不共面又不平行時,可固定中間連接件,然后調節第一卡子和第二卡子,以配合兩油管的空間角度。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發動機的油管卡子結構,其特征在于由第一卡子、第二卡子及連接兩卡子的中部連接件構成;所述第一卡子由第一卡頭及從第一卡頭外輪廓面沿其徑向伸出的第一連接部構成;所述第二卡子由第二卡頭及從第二卡頭外輪廓面沿其徑向伸出的第二連接部構成;所述中部連接件的兩端分別通過垂直相交的第一轉動副和第二轉動副分別與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轉動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發動機的油管卡子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部上設有插裝孔,所述中部連接件上設有能嵌入插裝孔內的插裝凸起;所述插裝凸起由前端圓錐段和后端圓柱段構成,所述插裝孔由與插裝凸起相配合的前端圓錐孔和后端圓柱孔構成。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發動機的油管卡子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部上還設有連通插裝孔和其外輪廓面的數個開槽。4.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用于發動機的油管卡子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連接件與第二連接部通過銷軸轉動連接。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發動機的油管卡子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連接件與第二連接部為插裝配合,所述中部連接件上設有插裝槽,所述插裝槽與第二連接部為間隙配合,所述銷軸穿過插裝槽。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用于發動機的油管卡子結構,其特點是由第一卡子、第二卡子及連接兩卡子的中部連接件構成;所述第一卡子由第一卡頭及從第一卡頭外輪廓面沿其徑向伸出的第一連接部構成;所述第二卡子由第二卡頭及從第二卡頭外輪廓面沿其徑向伸出的第二連接部構成;所述中部連接件的兩端分別通過垂直相交的第一轉動副和第二轉動副分別與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轉動連接。本專利技術采用兩卡子及中部連接件的結構,通過沿兩轉動副調整兩卡子的空間相對位置,可滿足兩共面平行油管、兩共面不平行油管及兩不共面不平行油管的固定要求,從而保證油管之間的相對距離,避免了柴油機振動時,兩油管發生干涉。文檔編號F16L3/02GK102996899SQ20121049701公開日20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發動機的油管卡子結構,其特征在于:由第一卡子、第二卡子及連接兩卡子的中部連接件構成;所述第一卡子由第一卡頭及從第一卡頭外輪廓面沿其徑向伸出的第一連接部構成;所述第二卡子由第二卡頭及從第二卡頭外輪廓面沿其徑向伸出的第二連接部構成;所述中部連接件的兩端分別通過垂直相交的第一轉動副和第二轉動副分別與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轉動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利敏,郭強,陳東歌,朱敬鋒,
申請(專利權)人:天津雷沃動力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