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高地應力軟巖公路隧道支護方法,其步驟:A、上臺階開挖,錨噴支護施工;B、上臺階第二道工字鋼支架架設:錨噴支護結束后,架設上臺階第二道工字鋼支架;C、上臺階泡沫混凝土緩沖層碹砌;D、上臺階二次噴射混凝土施工;E、下臺階開挖及下臺階第一道工字鋼支架架設,噴射混凝土;F、澆筑下臺階塑性混凝土;G、架設下臺階第二道工遼鋼支架,噴射混凝土;H、下臺階二次襯砌施工;J、仰拱回填;K、上臺階二次襯砌施工:通過測量放樣,確定模板的架設位置,用與襯砌同標號的混凝土進行拱頂回填灌漿,拱頂混凝土強度達到,拆除堵頭模具。方法對于控制高地應力下軟巖隧道大變形效果明顯,簡便易行,操作簡單,效果明顯,成本低。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技術保護點】
一種高地應力軟巖公路隧道支護方法,其步驟是:A、上臺階開挖,錨噴支護施工:隧洞分上下臺階法開挖,下臺階高度控制在1.8~2.0m,首先進行上臺階開挖,采用鉆爆法施工,挖掘機清除掌子面危巖,人工架設上臺階第一道工字鋼支架(15);錨噴支護施工緊跟掌子面,按照設計要求,沿洞周布設錨桿安裝位置,用鉆機沿隧洞洞徑向鉆孔,安裝上臺階樹脂錨桿(1),安裝錨桿托板,擰緊螺母,使上臺階樹脂錨桿(1)有預緊力;在邊墻和拱部錨噴支護施工同時,安裝上臺階鎖腳錨桿(14);錨桿抗拔力達到設計要求后,鋪設成片鋼筋網,鋼筋網與圍巖間距3~4cm,隨后采用干式噴漿法噴漿,噴漿按先墻后拱,先下后上的順序,在初噴混凝土終凝以后,沿隧洞環向每隔間距4.5m填充塑性混凝土墊塊,隨后進行復噴,復噴2~3次,直至達到設計厚度;B、上臺階第二道工字鋼支架(21)架設:錨噴支護結束后,架設上臺階第二道工字鋼支架(21);C、上臺階泡沫混凝土緩沖層(5)碹砌:將泡沫混凝土預制塊沿先墻后拱,自下而上的順序碹砌,最后在拱頂部位收口,施工前,測量開挖斷面,對噴射混凝土表面凹凸部位分層噴射找平,將外露的錨桿頭齊根切除,并用水泥砂漿抹平;D、上臺階二次噴射混凝土(6)施工:采用干噴法施工,按設計厚度噴射混凝土,噴射混凝土厚度覆蓋型鋼支架,并留有2~3㎝保護層;E、下臺階開挖及下臺階第一道工字鋼支架(16)架設,噴射混凝土:下臺階開挖,使初次襯砌及早成環,下臺階開挖采用炸藥爆破,輔以挖掘機施工,下臺階每次施作12?20m;鋪設下臺階第一道工字鋼支架(16),通過連接鋼板(19)和連接螺栓(20)與上臺階第一道工字鋼支架(15)連接,?下臺階第一道工字鋼支架(16)按照設計尺寸在平面上放出1:1大樣,并把整榀鋼架分成3~5個單元,在加工現場將各單元焊接完成,并焊好連接鋼板(19),連接鋼板(19)的焊接周正,孔眼對應,測量確定隧道中垂線,架立鋼拱架,復核鋼拱架傾斜度小于20,兩側底腳使用墊塊支墊,?連接鋼板(19)之間對正,用連接螺栓(20)連接,鋼架與縱向鋼筋焊,鋼架與鋼架之間用φ22螺紋鋼焊接連成整體,鋼架架設完成后,打下臺階樹脂錨桿(8)與下臺階鎖腳錨桿或錨索(17);F、澆筑下臺階塑性混凝土:將塑性混凝土攪拌均勻,用運輸車將塑性混凝土運送到指定位置,直接用輸送泵將塑性混凝土泵送至模塊內,澆筑后對塑性混凝土進行養護,待塑性混凝土強度達到后,拆除模板;G、架設下臺階第二道工字鋼支架(22),噴射混凝土:將下臺階第二道工字鋼支架(22)分成3~5個單元,在加工現場將各單元分別加工完成,焊好連接鋼板(19),連接鋼板(19)的焊接周正,孔眼對應,鋼架各單元之間用連接螺栓(20)連接,鋼架與縱向鋼筋焊,按設計厚度噴射混凝土;H、下臺階二次襯砌(12)施工:在下臺階二次襯砌(12)澆筑前,鋪設EVA自粘防水板,鋪設前檢查隧道壁面,平整,無尖銳物,防水板之間搭接寬度40~60cm,安裝模板,一次澆筑成型,澆筑的過程中用震動棒分層搗實;I、仰拱回填(13):仰拱回填(13)采用模筑混凝土,一次澆筑成型,澆筑過程中分層搗實,澆筑后養護2~4天,待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75%時,拆除模塊;J、上臺階二次襯砌(7)施工:通過測量放樣,確定模板的架設位置,將臺車移動到指定位置,將模板清理干凈,根據放樣的控制點架設堵頭模板,用混凝土攪拌車將混凝土運送到指定澆注地點,進行混凝土澆筑,從頂部澆注一次成型,澆注的過程中要不斷的分層振搗,每環混凝土拱頂預埋φ57×3注漿鋼管,襯砌混凝土強度達到80%后,用與襯砌同標號的混凝土進行拱頂回填灌漿,拱頂混凝土強度達到75%時,拆除堵頭模具。...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郭小紅,程勇,李昕,陳飛飛,舒恒,宋繼宏,羅昌宏,劉江,申思然,邵然,陳衛忠,戴永浩,伍國軍,
申請(專利權)人: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