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螺旋上升整體連續澆筑方法,墻體里需要澆筑的混凝土在未凝固狀態下高度不超過2.1m,具體包括如下步驟:首先,分層,每層厚度為300mm,一次性將該墻體澆筑6層,高度達到到1.8m,第一層開始澆筑的時間點定義為t;其次,在t+14.5小時開始澆筑第7層;然后,在t+15小時開始澆筑第8-12層;然后,在t+29.5小時開始澆筑第13層;然后t+30小時開始澆筑第14-18層;循此往復,直至澆筑到預定標高,在澆筑的全階段,未凝混凝土高度始終低于2.1m。本發明專利技術解決模塊墻體側壓力不足而大大限制混凝土澆筑速度的問題,實現一次性澆筑到墻體頂部的要求,節省工期,避免層與層之間產生的施工接縫。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屬于建筑施工工程領域。
技術介紹
結構模塊墻體(以下簡稱“墻體”)通常是由結構鋼板和錨固釘、角鋼部件形成的兩面鋼板墻通過槽鋼連接形成整面墻體,兩側的鋼板墻之間需要澆筑混凝土(混凝土采用自密實混凝土,以下簡稱“混凝土”),形成整體(也就是前述之“墻體”),目的是代替傳統的純混凝土結構墻體。根據設計文件,模塊墻體的側壓力限值為50kpa,換算成墻體里需要澆筑的混凝土高度為2.1m(未凝固狀態下),如果采用一次澆筑到底部,則墻體會因為側壓力抵抗能力不足而發生很大變形;如果采用澆筑2. lm,然后等澆筑的混凝土凝固,然后再澆筑2. 1M,則因為層與層之間需要增加接縫,接縫需要進行處理,這樣會增加施工工序,施工持續時間也很長。終上所述,AP1000核電站的結構模塊墻體內混凝土澆筑采用現有澆筑方法相對落后,不符合模塊化施工的特點。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螺旋上升整體連續澆筑工法,達到在模塊墻體內部實現從底部一次性澆筑到頂部的施工工藝,取消層與層之間的施工接縫,理論上沒有澆筑高度的限值。本專利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墻體里需要澆筑的混凝土在未凝固狀態下高度不超過2.1m,它采用分層螺旋上升連續澆注方法,分層螺旋上升連續澆注方法具體包括如下步驟首先,分層,每層厚度為300mm,一次性將該墻體澆筑6層,高度達到到1. 8m,第一層開始澆筑的時間點定義為t ;其次,在t+14. 5小時開始澆筑第7層,此時未初凝的混凝土為1-7層,總厚度略低于 2.1m ;然后,在t+15小時開始澆筑第8-12層,此時未初凝的混凝土為第7-12層,總厚度為1. 8m ;然后,在t+29. 5小時開始澆筑第13層,此時未初凝的混凝土為7-13層,總厚度略低于2.1m ;然后,在t+30小時開始澆筑第14-18層,此時未初凝的混凝土為13-18層,總厚度為1. 8m ;循此往復,直至澆筑到預定標高,在澆筑的全階段,未凝混凝土高度始終低于2.1m0本專利技術取得的技術效果本專利技術解決模塊墻體側壓力不足而大大限制混凝土澆筑速度的問題,可以實現一次性澆筑到墻體頂部的要求,節省工期,而且避免層與層之間產生的施工接縫。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被澆注墻體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被澆注墻體內部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做進一步的說明。參見圖1-2,,墻體里需要澆筑的混凝土在未凝固狀態下高度不超過2. lm,其特征在于,它采用分層螺旋上升連續澆注方法,分層螺旋上升連續澆注方法具體包括如下步驟首先,分層,每層厚度為300mm,一次性將該墻體澆筑6層,高度達到到1. 8m,第一層開始澆筑的時間點定義為t ;其次,在t+14. 5小時開始澆筑第7層,此時未初凝的混凝土為1-7層,總厚度略低于 2.1m ;然后,在t+15小時開始澆筑第8-12層,此時未初凝的混凝土為第7-12層,總厚度為1. 8m ;然后,在t+29. 5小時開始澆筑第13層,此時未初凝的混凝土為7_13層,總厚度略低于2.1m ;然后在,t+30小時開始澆筑第14-18層,此時未初凝的混凝土為13-18層,總厚度為1. 8m ;循此往復,直至澆筑到預定標高,在澆筑的全階段,未凝混凝土高度始終低于2.1m0本專利技術的原理根據側壓力50kPa,換算成SCC (self-compacting concrete)的高度為2.1m,因此將每一面墻體分層若干小層(每小層高度為300_)。根據布置在墻體內的13根布料管,對個布料點處的每小段分別澆筑,澆筑完成6小層(總高300mmX6=l. 8m)的時間等于N-010E型砼的初凝時間(15小時)。這樣,開始澆筑第7個小層時,第一個小層的第一小段已經初凝并對模塊墻體失去了側壓力值,此時第2-7小層未凝的SCC高度為1.Sm ;澆筑完成第8小層的時,第2小層的SCC已經初凝并失去側壓力值,此時模塊墻體所受到的側壓力值仍為3-8層的未凝混凝土高度為1. Sm。循此往復,直至澆筑到預定標高處,而模塊墻體所受到的側壓力最大值換算成SCC的高度為2. lm,在澆筑全過程中SCC的未凝混凝土高度始終保持為1. 8m左右,因此在澆筑全過程中模塊墻體所受到的側壓力值始終為側壓力限值的86%左右。另外考慮到在模塊SCC水化熱不易散發,初凝時間應略低于15小時,因此模塊墻體在澆筑過程中的所承受的側壓力值必定更小,也就是更加偏于安全。初凝時間的動態確定上述為施工原理,而實際澆筑過程應以SCC的實際初凝時間為準。因此,t時刻開始澆筑,并做一個同條件試塊(編號a,對應的初凝時間為tl) ;t+15小時時刻做第二個同條件試塊(編號為b,對應的初凝時間為t2) ;t+15小時以后的間隔時間應以同條件試塊的時間初凝時間為準,即t+15+tl-0.5小時開始澆筑第13層,t+15+tl開始澆筑第14-18層(另在t+15+tl做同條件試塊C,對應的初凝時間 為t3),t+15+tl+t2-0. 5小時開始澆筑第19層,t+15+tl+t2時刻開始澆筑第20層(另在t+15+tl+t2做同條件試塊d,對應的初凝時間為t4)……。權利要求1.,墻體里需要澆筑的混凝土在未凝固狀態下高度不超過2. lm,其特征在于,它采用分層螺旋上升連續澆注方法,分層螺旋上升連續澆注方法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首先,分層,每層厚度為300mm,一次性將該墻體澆筑6層,高度達到到1. Sm,第一層開始澆筑的時間點定義為t ; 其次,在t+14. 5小時開始澆筑第7層,此時未初凝的混凝土為1-7層,總厚度略低于·2.1m ; 然后,在t+15小時開始澆筑第8-12層,此時未初凝的混凝土為第7-12層,總厚度為·1.8m ; 然后,在t+29. 5小時開始澆筑第13層,此時未初凝的混凝土為7-13層,總厚度略低于·2.1m ; 然后,在t+30小時開始澆筑第14-18層,此時未初凝的混凝土為13-18層,總厚度為1.8m ; 循此往復,直至澆筑到預定標高,在澆筑的全階段,未凝混凝土高度始終低于2. lm。全文摘要,墻體里需要澆筑的混凝土在未凝固狀態下高度不超過2.1m,具體包括如下步驟首先,分層,每層厚度為300mm,一次性將該墻體澆筑6層,高度達到到1.8m,第一層開始澆筑的時間點定義為t;其次,在t+14.5小時開始澆筑第7層;然后,在t+15小時開始澆筑第8-12層;然后,在t+29.5小時開始澆筑第13層;然后t+30小時開始澆筑第14-18層;循此往復,直至澆筑到預定標高,在澆筑的全階段,未凝混凝土高度始終低于2.1m。本專利技術解決模塊墻體側壓力不足而大大限制混凝土澆筑速度的問題,實現一次性澆筑到墻體頂部的要求,節省工期,避免層與層之間產生的施工接縫。文檔編號E04G21/02GK102995897SQ20121049334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27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27日專利技術者董衛紅, 王心敏, 謝利平, 劉愛武 申請人:中國核工業第二二建設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螺旋上升整體連續澆筑方法,墻體里需要澆筑的混凝土在未凝固狀態下高度不超過2.1m,其特征在于,它采用分層螺旋上升連續澆注方法,分層螺旋上升連續澆注方法具體包括如下步驟:首先,分層,每層厚度為300mm,一次性將該墻體澆筑6層,高度達到到1.8m,第一層開始澆筑的時間點定義為t;其次,在t+14.5小時開始澆筑第7層,此時未初凝的混凝土為1?7層,總厚度略低于2.1m;然后,在t+15小時開始澆筑第8?12層,此時未初凝的混凝土為第7?12層,總厚度為1.8m;然后,在t+29.5小時開始澆筑第13層,此時未初凝的混凝土為7?13層,總厚度略低于2.1m;然后,在t+30小時開始澆筑第14?18層,此時未初凝的混凝土為13?18層,總厚度為1.8m;循此往復,直至澆筑到預定標高,在澆筑的全階段,未凝混凝土高度始終低于2.1m。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董衛紅,王心敏,謝利平,劉愛武,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核工業第二二建設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