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紡織品領域的一種發熱吸濕面料,包括發熱纖維編織成的里層面料和吸濕纖維編織成的外層面料,所述里層面料和所述外層面料之間形成空氣層,所述發熱纖維由40%的eks纖維和余量的腈綸混紡而成,所述吸濕纖維由50%~70%wt的粘膠纖維和余量的腈綸混紡而成。其技術效果是發熱吸濕面料保暖效果好,且輕薄柔軟。該發熱吸濕面料的生產方法包括:發熱纖維制備步驟、吸濕纖維制備步驟和編織步驟,通過上述方法制得的發熱吸濕面料保暖效果好,且輕薄柔軟。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紡織品領域的。
技術介紹
發熱吸濕纖維的主要是利用纖維大分子的極性基團具有捕捉空氣中含較高動能的水分子的能力。發熱吸濕纖維將水分子吸附固定到其表面,使水分子的動能轉變為熱能,從而達到發熱的效果。目前常用的發熱吸濕纖維主要包括eks纖維、softwarm纖維、N38纖維、Renaissa纖維、Thermogear纖維等。這幾種纖維制作工藝繁瑣,而且成本較高。由于發熱吸濕纖維多采用在化纖基礎上進行改進,因此通過改變其結構或添加物使其成為多功能化的功能性纖維,并成為保暖市場的一個新競爭點,也是紡織品行業提高效益的新視點。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發熱吸濕面料以及該面料的生產方法,該發熱吸濕面料保暖效果好,且輕薄柔軟。實現上述目的的一種技術方案是一種發熱吸濕面料,包括里層面料和外層面料,所述里層面料和所述外層面料之間形成空氣層;所述里層面料是由發熱纖維編織成的,所述發熱纖維是由40%wt的eks纖維和余量的腈綸混紡而成的;所述外層面料是由吸濕纖維編織成的,所述吸濕纖維是由50% 70%wt的粘膠纖維和余量的腈綸混紡而成的。進一步的,所述里層面料和所述外層面料是通過集圈工藝縫制在一起的。實現上述目的的一種技術方案是一種發熱吸濕面料的生產方法,包括下列步驟發熱纖維制備步驟將40%wt的eks纖維與余量的腈綸混紡成發熱纖維;吸濕纖維制備步驟將50 70%wt黏膠纖維與余量的腈綸混紡成吸濕纖維;編織步驟將所述發熱纖維編織成為里層面料,將所述吸濕纖維編織成為外層面料,并將所述里層面料和所述外層面料縫制在一起,使所述里層面料和所述外層面料之間形成空氣層,得到發熱吸濕面料。進一步的,所述里層面料和所述外層面是通過集圈工藝縫制在一起的。進一步的,該方法還包括染色步驟,染色步驟包括依次進行的前驅體溶液配制步驟、染色液配制步驟、上色步驟、預烘步驟、水洗步驟、皂洗步驟和熱定型步驟;前驅體溶液配制步驟所配制的前驅體溶液由3%wt的冰醋酸、1. 0%wt的醋酸鈉、1. 5%wt的1-(2-吡啶偶氮)-2-萘酚和余量的染色軟水組成,前驅體溶液的pH值調為4-4. 5 ;染色液配制步驟所配制的染色液由0.8%wt的陽離子黃、0.5%wt的陽離子藍、0.6%wt的陽離子紅和余量的前驅體溶液組成。進一步的,所述上色步驟是在30 40°C的染色液中,通過二浸二軋的工藝進行的。進一步的,所述預烘步驟是在98-102°C的下進行的,水洗步驟是在溫度為60°C的熱水中進行的,皂洗步驟是在溫度為95°C,皂化劑濃度為l_2g/L的皂化劑水溶液中進行的。進一步的,熱定型步驟中,先將發熱吸濕面料浸潰在溫度為95_98°C,含有I 3%wt有機硅丙烯酸酯的有機硅丙烯酸酯水溶液中,再對發熱吸濕面料進行軋制和烘干,其中烘干的溫度為85-90°C。采用了本專利技術的一種發熱吸濕面料的技術方案,即一種包括由發熱纖維編織成的里層面料和吸濕纖維編織成的外層面料,所述里層面料和所述外層面料之間形成空氣層,所述發熱纖維由40%%wt的eks纖維和余量的腈絕混紡而成,所述吸濕纖維由50% 70%wt的粘膠纖維和余量的腈綸編織成的技術方案。其技術效果是發熱吸濕面料保暖效果好,且輕薄柔軟。該發熱吸濕面料的生產方法包括發熱纖維制備步驟、吸濕纖維制備步驟和編織步驟,通過上述方法得到保暖效果好,且輕薄柔軟的發熱吸濕面料。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能更好地對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進行理解,下面通過具體地實施例,進行詳細地說明實施例1:發熱纖維制備步驟將40%wt的eks纖維與60%wt的腈綸混紡成發熱纖維,發熱纖維的紗支為40捻,即發熱纖維的紗線密度為14. 8tex,即每1000米發熱纖維的紗線重14. 8g。本實施例中所使用的eks纖維是由日本三麗陽株式會社生產的。吸濕纖維制備步驟將30%wt的腈綸和70wt%的黏膠纖維混紡成吸濕纖維,吸濕纖維的紗支為40捻,即吸濕纖維的紗線密度為14. 8tex,即每1000米吸濕纖維的紗線重14. Sg。編織步驟采用I穿6空的穿紗方式,將發熱纖維編織成里層面料;并使里層面料的網眼密度為12眼/cm。采用I穿6空的穿紗方式,將吸濕纖維編織成外層面料;并使外層面料的網眼密度面12眼/cm。采用集圈工藝將里層面料和外層面料縫制在一起,所述里層面料和所述外層面料之間形成空氣層,從而得到發熱吸濕面料。發熱吸濕面料的克重為150g/m2。染色步驟包括前驅體溶液配制步驟所述前驅體溶液由3%wt的冰醋酸、1. 0%wt的醋酸鈉、1.5%wt的1- (2-吡啶偶氮)-2-萘酚(PAN)和余量的染色軟水組成,前驅體溶液的pH值調為4-4. 5,溫度為30 40°C。其中1-(2-吡啶偶氮)-2-萘酚是作為腈綸勻染劑來使用的。染色液配制步驟所述染色液由O. 8%wt的染料X-8GL (陽離子黃)、0. 5%wt的染料X-GRRL (陽離子藍)、0. 6%wt的染料X-GRL (陽離子紅)和余量前驅體溶液組成。染料X-8GL(陽離子黃)、染料X-GRRL (陽離子藍)和染料X-GRL (陽離子紅)加入前驅體溶液后,以一定的速度攪拌均勻,配制成染色液;由于本實施例中采用的染色劑都是陽離子染色劑,因此,發熱吸濕面料中只有腈綸被染色,腈綸和黏膠纖維間的色差使面料產生花式外觀,提高了視覺效果,降低染色成本。上色步驟將發熱吸濕面料浸潰于染色液中,在30_40°C下,采用二浸二軋工藝進行上色,所述二浸二軋工藝即染色過程中發熱吸濕面料要進行兩次壓浸和兩次上漿。預烘步驟在98_102°C的溫度下,對經過上色的發熱吸濕面料進行預烘。水洗步驟在溫度為60°C的熱水中對經過預烘的發熱吸濕面料進行水洗。皂洗步驟在溫度95°C,皂化劑濃度為l_2g/L的皂化劑水溶液中對發熱吸濕面料進行皂洗,以提高發熱吸濕面料的色牢度。常用的皂化劑有十二烷基苯磺酸鈉、N,N'-雙 油酰基乙二胺二乙磺酸鈉、N,N' -二脫氫揪基_α,ω-二胺等。熱定型步驟在溫度為95_98°C,含有I 3%wt的有機硅丙烯酸酯的有機硅丙烯酸酯水溶液中,對發熱吸濕面料進行浸潰柔軟劑的處理,然后再對浸潰有有機硅丙烯酸酯水溶液的發熱吸濕面料進行軋制和烘干,完成發熱吸濕面料的熱定型。其中烘干的溫度為85-90。。。整個染色步驟是在印染機上進行的,整個染色步驟中,發熱吸濕面料在印染機上的進布速率為40 50m/min。實施例2 發熱纖維制備步驟同實施例1。吸濕纖維制備步驟將40%wt的腈綸和60wt%的黏膠的混紡成吸濕纖維,吸濕纖維的紗支為40捻,即吸濕纖維的紗線密度為14. 8tex,即每1000米吸濕纖維的紗線重14. 8g。編織步驟采用I穿6空的穿紗方式,將發熱纖維編織成里層面料;并使里層面料的網眼密度為16眼/cm。采用I穿6空的穿紗方式,將吸濕纖維編織成外層面料;并使外層面料的網眼密度為16眼/cm。采用集圈工藝將里層面料和外層面料縫制在一起,所述里層面料和所述外層面料之間形成空氣層,從而得到發熱吸濕面料。發熱吸濕面料的克重為170g/m2。染色步驟同實施例1。實施例3 發熱纖維制備步驟同實施例1。吸濕纖維制備步驟將50%wt的腈綸和50wt%的黏膠的混紡成吸濕纖維,吸濕纖維的紗支為40搶,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發熱吸濕面料,包括里層面料和外層面料,所述里層面料和所述外層面料之間形成空氣層,其特征在于:所述里層面料是由發熱纖維編織成的,所述發熱纖維是由40%wt的eks纖維和余量的腈綸混紡而成的;所述外層面料是由吸濕纖維編織成的,所述吸濕纖維是由50%~70%wt的粘膠纖維和余量的腈綸混紡而成的。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崔鳴,林錦順,李國強,謝其成,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洋帆實業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