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槽式太陽能熱發電系統導熱油回收系統,包括油回收通道和氣泵吹掃通道,兩通道分別與集熱回路的上游、下游相連通,其中,所述油回收通道包括多管程冷凝器,其上并聯連通設置有油氣回收單元和導熱油回收單元,集熱回路內的高壓導熱油經由多管程冷凝器、導熱油回收單元回收,集熱回路內殘留的常壓導熱油通過氣泵吹掃通道向其內泵入空氣吹出;回收中產生的氣液混合物經由多管程冷凝器、油氣回收單元回收。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可以在集熱回路11中的管道發生泄漏時,從集熱回路11排油閥處回收390℃的導熱油,而不需要等待管道中的導熱油冷卻到其沸點257℃以下。從而極大的方便了維修施工,具有高效率、低風險等優點。(*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太陽能光熱發電
,尤其是槽式太陽能熱發電系統的導熱油回收裝置。
技術介紹
現有槽式太陽能熱發電系統中通常用導熱油作為傳熱介質,由于系統中導熱油使用溫度在390°C左右,此時導熱油的蒸汽壓力為IMPa左右,當集熱回路中的管道發生泄漏時,導熱油會在泄漏點處汽化噴出。此時通常的做法是緊急關停此集熱回路進出口的閥門,用柔性密封材料封堵泄漏點,等待管道中的導熱油冷卻到其沸點257°C以下后,再從集熱回路排油閥處回收導熱油。由于導熱油冷卻過程需要的時間較長,臨時的柔性密封材料封堵漏點不可能完全密封,所以會有部分導熱油泄漏,造成材料浪費、火災風險和環境污染。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安全性高,可及時回收高溫導熱油的槽式太陽能熱發電系統導熱油回收系統。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槽式太陽能熱發電系統導熱油回收系統,包括油回收通道和氣泵吹掃通道,兩通道分別與集熱回路的上游、下游相連通,其中,所述油回收通道包括多管程冷凝器,其上并聯連通設置有油氣回收單元和導熱油回收單元,集熱回路內的高壓導熱油經由多管程冷凝器、導熱油回收單元回收,集熱回路內殘留的常壓導熱油通過氣泵吹掃通道向其內泵入空氣吹出;回收中產生的氣液混合物經由多管程冷凝器、油氣回收單元回收。進一步,所述油回收通道與所述集熱回路之間設置有前排油閥,所述氣泵吹掃通道與所述集熱回路之間設置有后排油閥。進一步,所述油回收通道包括依次連通設置的導熱油入口管、所述多管程冷凝器、排油管和儲油槽,排油管和儲油槽構成所述導熱油回收單元。進一步,所述多管程冷凝器包括殼體和設置在其內的冷凝管道,該冷凝管道內導入的氣液混合物與殼體內的水進行換熱,將氣液混合物冷凝為液態導熱油。進一步,所述多管程冷凝器上設置有補水排水口。進一步,所述油氣回收單元包括依次連通設置的氣體出口管、裝有部分冷液態導熱油的吸收槽、水工質吸收槽和排氣口,系統管路中的氣體經由吸收槽和水工質吸收槽兩次吸收后從排氣口排出。進一步,所述氣泵吹掃通道包括通過管道與所述集熱回路連通的空氣泵。進一步,所述集熱回路的兩端均設置有截止閥,所述集熱回路中的導熱油需要導出時,關閉其兩端的截止閥。進一步,所述排油管上設置有視液鏡。本技術可以在集熱回路11中的管道發生泄漏時,從集熱回路11排油閥處回收390°C的導熱油,而不需要等待管道中的導熱油冷卻到其沸點257°C以下。從而極大的方便了維修施工,具有高效率、低風險等優點。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參考附圖,對本技術進行更全面的說明,附圖中示出了本技術的示例性實施例。然而,本技術可以體現為多種不同形式,并不應理解為局限于這里敘述的示例性實施例。而是,提供這些實施例,從而使本技術全面和完整,并將本技術的范圍完全地傳達給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為了易于說明,在這里可以使用諸如“上”、“下” “左” “右”等空間相對術語,用于說明圖中示出的一個元件或特征相對于另一個元件或特征的關系。應該理解的是,除了圖中示出的方位之外,空間術語意在于包括裝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圖中的裝置被倒置,被敘述為位于其他元件或特征“下”的元件將定位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術語“下”可以包含上和下方位兩者。裝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旋轉90度或位于其他方位),這里所用的空間相對說明可相應地解釋。如圖I所示,本技術槽式太陽能熱發電系統導熱油回收系統包括多管程冷凝器I、導熱油入口管2、氣體出口管3、吸收槽4、水工質吸收槽5、排氣口 6、儲油槽7、排油管8、空氣泵9、泄漏點10、集熱回路11、前排油閥12、后排油閥13、截止閥14、視液鏡15、補水排水口 16。其中,連通設置的排油管8和儲油槽7構成導熱油回收單元。依次連通設置的氣體出口管3、裝有部分冷液態導熱油的吸收槽4、水工質吸收槽5和排氣口 6構成油氣回收單元。依次連通設置的導熱油入口管2、多管程冷凝器I、排油管8和儲油槽7構成油回收通道。通過管道與集熱回路11連通的空氣泵9構成氣泵吹掃通道。油回收通道和氣泵吹掃通道分別與集熱回路11的上游、下游相連通,集熱回路11內的高壓導熱油在自身壓力的作用下向外導出,并先經由多管程冷凝器I、導熱油回收單元回收;隨著壓力的下降,集熱回路11內殘留的常壓導熱油將通過氣泵吹掃通道向其內泵入空氣吹出。高壓導熱油在進入導熱油入口管2時汽化形成的氣液混合物、空氣泵9吹掃時的氣體均經由多管程冷凝器I、油氣回收單元回收。系統管路中的氣體經由吸收槽4和水工質吸收槽5兩次吸收后從排氣口 6排出。多管程冷凝器I包括殼體和設置在其內的冷凝管道,殼體內灌裝有冷水,氣液混合物導入到冷凝管道內,通過冷凝管道的管壁與殼體內的水進行換熱,將氣液混合物冷凝為液態導熱油。多管程冷凝器I上設置有補水排水口 16,本技術中用于冷凝的水不需要循環,只是利用水的熱容來冷卻導熱油,只在冷凝器內缺水時通過補水排水口 16補充即可。油回收通道與集熱回路11之間設置有前排油閥12,氣泵吹掃通道與集熱回路11之間設置有后排油閥13。當槽式太陽能熱發電系統集熱回路發生導熱油泄漏時,或者需要回收集熱回路11中的導熱油時,關閉集熱回路11兩端的截止閥14,將本技術中的導熱油入口管2與前排油閥12相連接,打開前排油閥12,由于集熱回路11管道中的導熱油有較高的溫度和壓力,在進入導熱油入口管2過程中,導熱油會部分發生汽化,形成氣液混合物。然后氣液混合物進入多管程冷凝器I的管程中,與多管程冷凝器I中的水換熱,冷凝為液態導熱油。設備中的氣體經過氣體出口管3流入吸收槽4,吸收槽4中盛有部分冷的液態導熱油,用來吸收排氣中的殘留導熱油。然后氣體流入水工質吸收槽5,水工質吸收槽5中盛有部分水,用來吸收排氣中的殘留導熱油,最后氣體從排氣口 6排出。冷凝后的導熱油經過排油管8流入儲油槽7中。當集熱回路11管道內壓力接近常壓時,其內部導熱油不會自行流出,這時將空氣泵9與后排油閥13相連接。泵入空氣,利用空氣的吹掃過程帶出管道內的導熱油,導熱油流經導熱油入口管2、多管程冷凝器1,流入儲油槽7,帶有殘余導熱油的空氣經過氣體出口管3流入吸收槽4,吸收槽4中盛有部分冷的液態導熱油,用來吸收排氣中的殘留導熱油。然后空氣流入水工質吸收槽5,水工質吸收槽5中盛有部分水,用來吸收排氣中的殘留導熱油。最后空氣從排氣口 6排出。當視液鏡15中沒有導熱油流過時,完成導熱油回收過程。本技術可以在集熱回路11中的管道發生泄漏時,從集熱回路11排油閥處回收390°C的導熱油,而不需要等待管道中的導熱油冷卻到其沸點257°C以下。而且在集熱回路更換真空集熱管、球面接頭等部件時,本技術也可以用來回收管道中的導熱油。本技術還提供了氣泵吹掃功能,當集熱回路管道內的導熱油不能全部流出時,可以通過氣泵在集熱回路一側的排油閥處泵入空氣增加管道內的壓力,使管道內殘余的導熱油隨空氣從集熱回路另一側的排油閥處排出后再回收。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槽式太陽能熱發電系統導熱油回收系統,其特征在于,該系統包括油回收通道和氣泵吹掃通道,兩通道分別與集熱回路的上游、下游相連通,其中,所述油回收通道包括多管程冷凝器,其上并聯連通設置有油氣回收單元和導熱油回收單元,集熱回路內的高壓導熱油經由多管程冷凝器、導熱油回收單元回收,集熱回路內殘留的常壓導熱油通過氣泵吹掃通道向其內泵入空氣吹出;回收中產生的氣液混合物經由多管程冷凝器、油氣回收單元回收。
【技術特征摘要】
1.槽式太陽能熱發電系統導熱油回收系統,其特征在于,該系統包括油回收通道和氣泵吹掃通道,兩通道分別與集熱回路的上游、下游相連通,其中,所述油回收通道包括多管程冷凝器,其上并聯連通設置有油氣回收單元和導熱油回收單元,集熱回路內的高壓導熱油經由多管程冷凝器、導熱油回收單元回收,集熱回路內殘留的常壓導熱油通過氣泵吹掃通道向其內泵入空氣吹出;回收中產生的氣液混合物經由多管程冷凝器、油氣回收單元回收。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槽式太陽能熱發電系統導熱油回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回收通道與所述集熱回路之間設置有前排油閥,所述氣泵吹掃通道與所述集熱回路之間設置有后排油閥。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槽式太陽能熱發電系統導熱油回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回收通道包括依次連通設置的導熱油入口管、所述多管程冷凝器、排油管和儲油槽,排油管和儲油槽構成所述導熱油回收單元。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槽式太陽能熱發電系統導熱油回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管程冷...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薛黎明,楊耀華,
申請(專利權)人:中海陽新能源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