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實施例公開了一種理發器及其滾輪組件,所述滾輪組件包括滾輪支架及通過轉軸與所述滾輪支架轉動連接的滾輪,所述滾輪的至少一個端面設有內齒圈,所述滾輪支架對應于所述內齒圈一側設置有與所述內齒圈配合鎖定所述滾輪的齒柱,所述齒柱上設置有與所述內齒圈相嚙合的卡齒。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實施例的理發器及其滾輪組件通過采用嚙合齒與卡齒,實現滾輪的自鎖,定位準確可靠,有效控制理發長度,提高理發質量及效率。(*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理發用品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理發器及其滾輪組件。
技術介紹
現有的理發器通常由殼體、配合設置于殼體一側的刀頭及導向梳以及設置于殼體內與導向梳相連的以帶動導向梳相對刀頭運動的滾輪組件等部件構成。由于現有的滾輪組件僅具有一般的定位功能,其在使用時常常因為使用者力度過大而導致導向梳移位,致使理發長度不一,這就要求理發師必須具有更高的技術,理發時更細心,理發時間也更長,越來越不能滿足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的消費需求。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實施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理發器滾輪組件,具有自鎖功能,定位準確,理發更輕松。本技術實施例進一步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理發器,可實現精確定位,有效控制理發長度,質量及效率更高。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實施例提出了一種理發器滾輪組件,包括滾輪支架及通過轉軸與所述滾輪支架轉動連接的滾輪,所述滾輪的至少一個端面設有內齒圈,所述滾輪支架對應于所述內齒圈一側設置有與所述內齒圈配合鎖定所述滾輪的齒柱,所述齒柱上設置有與所述內齒圈相嚙合的卡齒。進一步地,所述內齒圈為均勻排布有至少半圈嚙合齒的內齒圈。進一步地,所述理發器滾輪組件還包括與所述滾輪傳動連接的推桿,所述滾輪的至少一端還同軸設置有直徑小于所述滾輪的齒輪,所述推桿一端置于所述齒輪的正上方且對應設置有與所述齒輪相嚙合的齒條。進一步地,所述齒輪的齒頂圓直徑小于所述內齒圈的齒頂圓直徑。進一步地,所述滾輪的至少一個端面上開設有若干以所述滾輪軸心為圓心同圓周布置的定位孔;所述滾輪支架上設置有與所述定位孔相配合以定位所述滾輪的定位組件。進一步地,所述滾輪支架包括兩個相對的側板,所述滾輪通過轉軸轉動連接于兩個側板之間,所述定位組件包括開設于所述滾輪支架的相對于所述定位孔一側的側板上與所述定位孔相對應的通孔、設置于所述通孔內且一端伸出所述通孔以抵接于相應定位孔內的滾珠、設置于所述通孔內位于所述滾珠的遠離于所述定位孔的另一端的彈簧,以及固設于所述通孔的遠離于所述定位孔的一端以將所述滾珠及彈簧固定于通孔與定位孔之間的螺絲。進一步地,所述通孔的靠所述滾輪一側的孔徑大于所述通孔的遠離于所述滾輪一側的孔徑。進一步地,所述通孔一側設置有用于固定所述螺絲的螺孔,所述螺絲通過一擋板將所述滾珠及彈簧固定于通孔與定位孔之間。相應地,本技術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理發器,包括殼體、固設于殼體內部的滾輪組件、固定于殼體上的刀頭,以及設置于殼體外部與所述刀頭相抵接并所述滾輪組件相固接以在滾輪組件的帶動下相對所述刀頭運動的導向梳,所述滾輪組件為如上所述的理發器滾輪組件。進一步地,所述齒柱設置于所述滾輪靠所述刀頭的一側。本技術實施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于滾輪上設置內齒圈,并于滾輪支架上設置與內齒圈嚙合的齒柱,實現滾輪與滾輪支架的鎖定;通過于滾輪上設置齒輪,并于推桿上設置與齒輪相嚙合的齒條,通過轉動滾輪帶動推桿作往返直線運動,進而實現導向梳與刀頭之間的距離調節;同時,通過于滾輪及滾輪支架上對應設置定位孔及定位組件,實現滾輪組件的雙重定位,定位更精確。本技術實施例的理發器及其滾輪組件,定位精確可靠,可有效控制理發長度,提高理發速度。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實施例的理發器的常規狀態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實施例的理發器的工作狀態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實施例的理發器滾輪組件的立體圖。圖4是本技術實施例的理發器滾輪組件的剖視圖。圖5是本技術實施例的理發器滾輪組件的爆炸圖。具體實施方式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結合,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如圖I及圖2所示,本技術提供一種理發器,所述理發器包括殼體、固設于所述殼體內部的滾輪組件I、固定于所述殼體上的刀頭2以及設置于所述殼體外部與所述刀頭2匹配對接的導向梳3。所述滾輪組件I與所述導向梳3相固接以帶動所述導向梳3相對所述刀頭2運動進而使所述導向梳3與所述刀頭2之間形成滿足要求的理發距離。圖2示出了所述理發器工作狀態下,即所述導向梳3與所述刀頭2具有一定距離的狀態下的結構圖。為便于觀察理解,圖I及圖2中均未示出所述理發器的殼體。如圖圖5所示,所述滾輪組件I包括滾輪支架10、轉動連接于所述滾輪支架10上的滾輪20,以及與所述滾輪20傳動連接的推桿30。如圖5所示,所述滾輪支架10用于固定所述滾輪20,其包括兩個相對設置的側板11及連接固定該兩側板11的底板12,所述滾輪20通過一轉軸40轉動連接于所述滾輪支架10的兩個側板11之間,所述推桿30與所述滾輪20之間通過一傳動結構傳動連接以使所述推桿30隨所述滾輪20的轉動做水平直線往復運動。具體的,所述滾輪20的至少一端同軸設置有直徑小于所述滾輪20的齒輪51,所述推桿30的遠離于所述導向梳3的一端置于所述齒輪51的正上方且對應設置有與所述齒輪51相嚙合的齒條52。本技術實施例中,所述滾輪20的兩端均對稱設置有所述齒輪51,所述齒輪51的直徑略大于所述轉軸40的直徑且與所述滾輪20 —體成形,所述推桿30為一框形結構且套設于所述滾輪20外圍,其兩側對應設置有與所述齒輪51相嚙合的齒條52。轉動所述滾輪20,設置于所述滾輪20上的齒輪51即會帶動所述推桿30做直線往復運動。為避免所述滾輪20在工作中受外力作用而反轉,所述滾輪20及滾輪支架10上對應設置有一自鎖結構。具體的,如圖4、圖5所示,所述滾輪20的至少一個端面開設有與所述滾輪20同軸設置的內齒圈61,所述內齒圈61具有若干均勻排布的B齒合齒62。本技術實施例中,所述內齒圈61上嚙合齒62的數量可根據所述推桿30的行程距離作具體設定,通常情況下,所述嚙合齒62至少均勻排布于所述內齒圈61的半個圓周上,作為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嚙合齒62也可均勻排布于所述內齒圈61的整個圓周上,或者,特殊情況下,其排布范圍也可不足所述內齒圈61的半個圓周。所述滾輪支架10上對應設置有與所述嚙合齒62配合鎖定所述滾輪20的齒柱63,所述齒柱63位于所述滾輪20的設有所述內齒圈61的對應一側,其設置有與所述內齒圈6相哨合的卡齒64。具體的,所述卡齒64水平設置于所述齒柱63上,并可剛好哨合于兩相鄰嚙合齒62之間,當所述滾輪20停止轉動并受到外界施加的由所述嚙合齒62朝所述卡齒64方向的作用力時,相鄰兩所述嚙合齒62與所述卡齒64間形成水平作用力而使兩者之間的嚙合會更加緊密,進而避免所述滾輪20在該外力作用下反轉,實現所述滾輪組件I的自鎖。本技術實施例中,所述卡齒64與齒柱63 —體成型,即所述卡齒64為于所述齒柱63朝所述滾輪20方向水平延伸形成的一與所述嚙合齒62匹配嚙合的凸塊。作為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卡齒64與齒柱63也可設置為分體式,即所述卡齒64通過螺釘等緊固件緊固于所述齒柱63的對應位置。本技術實施例中,由于所述嚙合齒62以所述滾輪20軸心為圓心同圓周布置,故與之嚙合的卡齒64的中心所在水平線無限接近于所述滾輪20軸心所在水平線。同時,由于所述內齒圈61與所述齒輪51均與所述滾輪20同軸設置,為使結構更加簡單,且不影響各構件間的相互工作,所述齒輪51的齒頂圓直徑設置為小于所述內齒圈61的齒頂圓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理發器滾輪組件,包括滾輪支架及通過轉軸與所述滾輪支架轉動連接的滾輪,其特征在于,所述滾輪的至少一個端面設有內齒圈,所述滾輪支架對應于所述內齒圈一側設置有與所述內齒圈配合鎖定所述滾輪的齒柱,所述齒柱上設置有與所述內齒圈相嚙合的卡齒。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樸玉蘭,
申請(專利權)人:樸玉蘭,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