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磨床的自動進料機構,其主要針對公知的磨床需透過人工上料,造成加工成本、及不良品增加所進行的新型,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主要由平臺、料筒、及推料單元所組成,藉由控制該推料單元反復作動即可使該料筒內的待研磨工件依序順著該平臺的送料軌道前進,藉以達到自動進料的功能,達到降低加工成本的目的、及避免不良品的產生。(*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磨床的自動進料機構
本技術涉及一種磨床,特別是涉及一種磨床的自動進料機構。
技術介紹
磨床是精密工具機的其中一種,其原理是利用附裝研磨砂輪的高速磨削刀對各種軟硬不同的金屬材料加工,也就是以砂輪高速旋轉來進行研磨,藉以獲得高精度的待研磨工件,然而,該磨床在研磨作業的過程中,仍具有下述需改善的缺陷由于該待研磨工件的上料都是依靠人工完成,在人力逐漸短缺的今天,實為加工成本的一大負擔,其次,由于該待研磨工件具有方向設置的限制,因此藉由人工執行待研磨工件的上料方式在面對大量的待研磨工件時,容易產生方向設置錯誤的誤動作,造成不良品的廣生。所以,如何開發出一種磨床的自動進料機構,其可解決上述問題,即是本新型的研發動機。
技術實現思路
本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磨床的自動進料機構,其主要使待研磨工件得以自動進料,以降低加工成本。本新型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磨床的自動進料機構,其主要使待研磨工件進料時的方向一致,避免研磨出不良品。為了達成前述目的,依據本新型提供一種磨床的自動進料機構,適用于對待研磨工件進行進料,該自動進料機構包含一平臺,具有一供該待研磨工件滑動的送料軌道;一料筒,設于該平臺,并具有一與該送料軌道形成的推料空間、及一供該待研磨工件迭置的料槽,且該料槽具有一供該待研磨工件滑出的出料口 ;一推料單元,設于該平臺一側,并具有一固定座、一滑座、一壓缸、及一推料組,其中該固定座設于該平臺的一側,該滑座可延該送料軌道方向滑設于該固定座,該壓缸具有一固設于該固定座的缸體、及一可伸縮動作地設于該缸體內且固設于該滑座的活塞桿,該推料組設于該滑座,并具有一固設于該固定座的限位柱及凸柱、一樞設于該固定座的棘爪,該棘爪具有一可通過該推料空間的推料部、一抵頂或脫離該限位柱的止擋部、及一延伸部,且該延伸部與該凸柱之間設有一彈簧。進一步的,所述料筒的出料口一側凸設有一擋部,所述待研磨工件側邊具有一供所述擋部通過的凹口。進一步的,所述推料組的固定座具有一供所述缸體固設的固定座凸部,所述所述滑座具有一供所述活塞桿固設的滑座凸部。進一步的,所述自動進料機構更包含有一設于所述平臺的定料單元,所述定料單元具有一定位塊、一定位彈片及一定位輪,其中所述定位塊固設于所述平臺,所述定位彈片一端固設于所述定位塊,所述定位輪固設于所述定位彈片另一端,且對應所述平臺的送料軌道,以壓抵定位所述待研磨工件。3有關本新型為達成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手段及其他的功效,茲舉一較佳可行實施例并配合圖式詳細說明如后。附圖說明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圖I是本新型的立體圖;圖2是圖I的局部放大圖;圖3是本新型的上視圖;圖4是本新型的立體圖,顯示料筒與待研磨工件的立體狀態;圖5是本新型的側視圖,顯示料筒、待研磨工件、與平臺的組設狀態;圖6是本新型的上視剖面圖,顯示料筒與待研磨工件的組態;圖7是本新型的立體圖,顯示推料單元的立體狀態;圖8是本新型的剖面圖,顯示推料單元的剖面狀態;圖9是本新型的立體圖,顯示定料單元的立體狀態;圖10是本新型的側視圖,顯示定料單元壓抵定位待研磨工件的狀態圖11是本新型的作動圖,顯示推料單元于初始位置的狀態;圖12是本新型的作動圖,顯示推料單元推動帶研磨物的狀態;圖13是本新型的作動圖,顯示推料單元推料后的回程狀態;圖14是本新型的作動圖,顯示推料單元恢復至初始位置的狀態。主要組件符號說明待研磨工件10 平臺20 料筒30 料槽32 擋部34 定料單元40 定位彈片42 推料單元A 固定座51 滑座52 壓缸53 活塞桿532 推料組60 凸柱62 推料部631 延伸部633凹口 11 送料軌道21 推料空間31 出料口 33定位塊41 定位輪43固定座凸部511 滑座凸部521 缸體531限位柱61 棘爪63 止擋部632 彈簧具體實施方式本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磨床的自動進料機構,適用于對待研磨工件10進行進料,如圖4所示,該待研磨工件10側邊具有一凹口 11,如圖1-3所示,該自動進料機構主要由一平臺20、一料筒30、一推料單元A、及二定料單元40所組成,其中該平臺20,具有一供該待研磨工件10滑動的送料軌道21。參閱圖2、4、5、6所示,該料筒30,設于該平臺20,并具有一與該送料軌道21形成的推料空間31、及一供該待研磨工件10迭置的料槽32,且該料槽32具有一供該待研磨工件10滑出的出料口 33,該出料口 33—側凸設有一擋部34,該擋部34對應該待研磨工件10 側邊的凹口 11,以供該待研磨工件10順利由該出料口 33被帶離滑出。參閱圖2、7、8所示,該推料單元A,設于該平臺20—側,并具有一固定座51、一滑座52、一壓缸53、及二相同結構的推料組60,其中該固定座51設于該平臺20的一側,并具有一固定座凸部511,該滑座52可延該送料軌道21方向滑設于該固定座51,并具有一滑座凸部521,該壓缸53具有一固設于該固定座凸部521的缸體531、及一可伸縮動作地設于該缸體531內且固設于該滑座凸部521的活塞桿532,該二推料組60設于該滑座52,并各具有一固設于該固定座51的限位柱61及凸柱62、一樞設于該固定座51的棘爪63,該棘爪63 具有一可通過該推料空間31的推料部631、一抵頂或脫離該限位柱61的止擋部632、及一延伸部633,且該延伸部633與該凸柱62之間設有一彈簧64。參閱圖2、9、10所示,該二定料單元40為相同結構,并設于該平臺20,各該定料單元40具有一定位塊41、一定位彈片42及一定位輪43,其中該定位塊41固設于該平臺20, 該定位彈片42 —端固設于該定位塊41,該定位輪43固設于該定位彈片42另一端,且對應該平臺20的送料軌道21,以壓抵定位滑設于該送料軌道21上的該待研磨工件10。以上所述即為本新型實施例各主要構件的結構及其組態說明。至于本新型實施例的組裝方式及其功效作以下說明。據此,參閱圖2、5、11,當該料筒30內迭置設有復數個待研磨工件10時,最底下的該待研磨工件10會置于該平臺20的送料軌道21上且同時位于該料筒30與該送料軌道21 形成的推料空間31,此時,控制該壓缸53的活塞桿532朝該定料單元40方向伸出,藉以帶動該滑座52延該送料軌道21方向滑動,同時設于該滑座52上的推料組60產生同動,其作動狀態如圖12所示,此時,該棘爪63的推料部631經過該推料空間31而推動該待研磨工件10,該棘爪63在推動該待研磨工件10的過程中,由于該棘爪63的止擋部632抵頂該限位柱61而無法樞轉,因此該棘爪63得以順利的將該待研磨工件10推離該料筒30,并使該待研磨工件10順著該送料軌道21而滑移至該定料單元40下方,以被該定料單元40的定位輪43壓抵定位,其定位狀態如圖10所示;而當該料筒30內最底下的待研磨工件10被推離后,上方的待研磨工件10會向下掉落而位于該平臺20的送料軌道21上且同時位于該推料空間31,以等待被推離于該料筒30。緊接著,參閱圖13、圖14所示,控制該壓缸53的活塞桿532朝該料筒30縮回,此時,當左側棘爪63的推料部631碰到被該定料單元40所定位的待研磨工件10、或右側棘爪 63的推料部631碰到該料筒30內的待研磨工件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磨床的自動進料機構,適用于對待研磨工件進行進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動進料機構包含:一平臺,具有一供所述待研磨工件滑動的送料軌道;一料筒,設于所述平臺,并具有一與所述送料軌道形成的推料空間、及一供所述待研磨工件迭置的料槽,且所述料槽具有一供所述待研磨工件滑出的出料口;一推料單元,設于所述平臺一側,并具有一固定座、一滑座、一壓缸、及一推料組,其中所述固定座設于所述平臺的一側,所述滑座可延所述送料軌道方向滑設于所述固定座,所述壓缸具有一固設于所述固定座的缸體、及一可伸縮動作地設于所述缸體內且固設于所述滑座的活塞桿,所述推料組設于所述滑座,并具有一固設于所述固定座的限位柱及凸柱、一樞設于所述固定座的棘爪,所述棘爪具有一可通過所述推料空間的推料部、一抵頂或脫離所述限位柱的止擋部、及一延伸部,且所述延伸部與所述凸柱之間設有一彈簧。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淵河,
申請(專利權)人:李宜君,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