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腸造口灌洗肛管,包括肛管本體,所述肛管本體的前端為圓弧狀,所述肛管本體上設有多個側孔,所述肛管本體靠近圓弧端處設有用于固定所述肛管本體的定位氣囊,所述肛管本體內設有與所述定位氣囊連通的導管。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不僅可對肛管進行固定,從而方便灌洗,而且可防止洗腸液逆流,從而防止交叉感染,安全衛生。(*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醫療器械,尤其涉及一種腸造口灌洗肛管。
技術介紹
目前,在臨床上,腸造口一般設置在腹壁的表面,在治療過程中需要通過腸造口插入肛管到腸道,然后通過洗腸液進行清洗,現有的肛管一般為端部具有一個開口,這樣容易使洗腸液逆流,影響灌洗質量。另外,肛管在插入后容易在灌洗時移動,甚至脫出,從而容易使灌腸液流出,引流不暢,也容易使腸內糞便等倒流,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影響治療效果。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位置保持固定,從而方便灌洗,防止腸液逆流,從而防止交叉感染的腸造口灌洗肛管。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腸造口灌洗肛管,包括肛管本體,所述肛管本體的前端為圓弧狀,所述肛管本體上設有多個側孔,所述肛管本體靠近圓弧端處設有用于固定所述肛管本體的定位氣囊,所述肛管本體內設有與所述定位氣囊連通的導管。所述肛管本體上設有用于調節藥液流量的流量調節裝置。所述肛管本體的外表面設有刻度線。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后,本技術取得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將肛管本體的前端設置為圓弧狀結構,方便插入腸內,而且可以防止端部傷及其它組織,提高安全性;通過在肛管本體上設置多個側孔,可以防止出液孔堵塞,從而保證洗腸液的流暢;在肛管本體圓弧端的上方設有定位氣囊,并在肛管本體內設有與定位氣囊連通的導管,通過這種結構可以使定位氣囊固定在腸壁上,對肛管本體進行固定,并保持位置穩定不動,從而方便進行灌洗,防止洗腸液和糞便倒流,從而防止交叉感染,使用安全方便。本技術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不僅可對肛管進行固定,從而方便灌洗,而且可防止洗腸液逆流,從而防止交叉感染,安全衛生。附圖說明附圖是本技術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如附圖所示,腸造口灌洗肛管,包括肛管本體1,肛管本體I的前端為圓弧狀,通過這種結構可以防止肛管本體I的端部傷及其它組織,提高安全性,并方便插入。在肛管本體I上設有多個側孔2,通過設置為側孔2防止肛管本體I堵塞,從而保證洗腸液的流暢。在肛管本體I靠近圓弧端處設有用于固定肛管本體I的定位氣囊3,并在肛管本體I內設有與定位氣囊連通的導管4,通過這種方式可根據需要對定位氣囊3進行充氣,使其固定在腸壁上,從而對肛管本體I進行良好的固定,并保持位置穩定不變,方便醫護人員灌腸操作,而且可防止洗腸液和糞便倒流,從而防止交叉感染,使用安全方便。在肛管本體I上設有用于調節藥液流量的流量調節裝置5,通過流量調節裝置5可以控制洗腸液的流速,使用方便。在肛管本體I的外表面設有刻度線6,通過刻度線6方便醫生掌握和觀察肛管本體 I進入的深度,方便醫生操作。本技術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不僅可對肛管進行固定,從而方便灌洗,而且可防止洗腸液逆流,從而防止交叉感染,安全衛生。權利要求1.腸造口灌洗肛管,包括肛管本體,其特征在于所述肛管本體的前端為圓弧狀,所述肛管本體上設有多個側孔,所述肛管本體靠近圓弧端處設有用于固定所述肛管本體的定位氣囊,所述肛管本體內設有與所述定位氣囊連通的導管。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腸造口灌洗肛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肛管本體上設有用于調節藥液流量的流量調節裝置。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腸造口灌洗肛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肛管本體的外表面設有刻度線。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腸造口灌洗肛管,包括肛管本體,所述肛管本體的前端為圓弧狀,所述肛管本體上設有多個側孔,所述肛管本體靠近圓弧端處設有用于固定所述肛管本體的定位氣囊,所述肛管本體內設有與所述定位氣囊連通的導管。本技術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不僅可對肛管進行固定,從而方便灌洗,而且可防止洗腸液逆流,從而防止交叉感染,安全衛生。文檔編號A61M25/10GK202802311SQ20122056764公開日2013年3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19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19日專利技術者劉玉玨 申請人:劉玉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腸造口灌洗肛管,包括肛管本體,其特征在于:所述肛管本體的前端為圓弧狀,所述肛管本體上設有多個側孔,所述肛管本體靠近圓弧端處設有用于固定所述肛管本體的定位氣囊,所述肛管本體內設有與所述定位氣囊連通的導管。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玉玨,
申請(專利權)人:劉玉玨,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