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的接線盒包括:附著于太陽能電池的背面而形成內部空間的外殼;設置于所述外殼的內部并與太陽能電池模塊的電極帶連接的多個端子;以及維持電極帶與各端子的聯接的連結機構。所述端子由在外殼的本體底面設置的金屬板以及在所述金屬板的兩側分別垂直立起的一對隔壁構成。所述電極帶的一端貫通插入到所述外殼的本體內部并垂直地彎曲而與所述端子的金屬板面接觸。所述連結機構為板簧形態,兩端垂直地設置于與所述電極帶的一端對應的各端子的隔壁之間,從而上下轉動被彈性支撐。這樣的接線盒通過連結機構將電極帶與端子的聯接結構改進成更簡便,從而使組裝變得容易。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太陽能電池模塊用接線盒。
技術介紹
一般來說,太陽能電池模塊包括多個配置有多個太陽能電池的面板而構成。各面板具備多個太陽能電池,面板內的太陽能電池串聯或并聯連接,這些面板串聯連接而形成一個太陽能電池模塊。這樣的太陽能電池模塊因落葉、灰塵、藻類等導物質而損傷太陽能電池或者被影子遮斷的太陽能電池所包括的面板上電力傳遞容量減少。因此,有可能因從與面板串聯連接的其他面板的輸出受損傷或者朝向被遮斷的太陽能電池形成反方向電路,從而中斷發電本身。另一方面,在各太陽能電池模塊的背面上分別設置接線盒,其端子一端與從各太陽能電池模塊引出的電極帶連接,從而將太陽能電池中產生的電能傳遞到外部的蓄電池。各接線盒具備防逆流用二極管,而構成使電力傳遞容量減少的部分的太陽能電池模塊上所施加的負荷向正方向的旁路電路,從而能夠穩定地引導發電。并且,端子通過另外的連結機構與從太陽能電池模塊引出的電極帶物理接觸而形成電連接,作為連結方法,可以利用錫焊或者需要用于連結的另外的工具,因此具有接線盒的組裝工序變難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為解決上述問題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改進電極帶與端子的聯接結構的太陽能電池模塊用接線盒。為達到上述目的,根據本專利技術涉及的接線盒包括附著于太陽能電池的背面而形成內部空間的外殼;設置于所述外殼的內部并與太陽能電池模塊的電極帶連接的多個端子;以及維持電極帶與各端子的聯接的連結機構。所述端子由設置于外殼的本體底面的金屬板、以及在所述金屬板的兩側分別垂直立起的一對隔壁構成。所述電極帶的一端貫穿插入于所述外殼的本體內部并垂直地彎曲而與所述端子的金屬板面接觸。并且,所述連結機構為板簧形態的構件,兩端垂直地設置于與所述電極帶的一端對應的各端子的隔壁之間,從而上下轉動被彈性支撐。優選為,所述連結機構具有比各端子的一對隔壁的直線長度更長的長度。此外,所述連結機構隔著規定間隔兩部分彎折形成且使中間部分呈水平。所述連結機構的兩端位置相對于隔壁被調節成規定高度,以使在中間部分向下側方向轉動的情況下,能夠適當地對所述金屬板的底面加壓。如上所述,根據本專利技術的接線盒,通過連結機構將電極帶和端子的聯接結構改進成更簡便,且能夠更容易地進行組裝。附圖說明圖I是局部切開表示根據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接線盒的外殼的圖。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根據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接線盒。在此之前,本說明書以及權利要求書中使用的用語或單詞不能限定地解釋為通常的或詞典上的意思,并且立足于專利技術人為了以最佳的方法說明其自己的專利技術可以適當地定義用語的概念的原則,應解釋為符合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思想的意思和概念。從而,本說明書中記載的實施例和附圖所示的構成只不過是本專利技術的最佳實施例,并不代表所有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思想,因此在本申請起初應理解有可能存在能夠替代這些的各種均等物和變形例。如圖I所示,根據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接線盒包括附著于太陽能電池模塊的背面而形成內部空間IlOa的外殼110 ;設置于上述外殼110的內部并與太陽能電池模塊的電極帶R連接的多個端子120 ;與上述端子120聯接而形成旁路電路的二極管130 ;以及連結機構140,其維持電極帶R與各端子120的聯接。上述外殼110由長方體形狀的本體111和蓋子112構成,該本體111上部敞開以固定安裝上述多個端子120,且在一側面形成插入外部聯接用電纜(省略圖示)的多個穿孔111a,該蓋子112用于封閉上述本體111的上部而形成密閉的內部穿間110a。在上述本體111的底面與上述各端子120鄰接地形成多個貫通孔111b,上述電極帶R的一端通過該貫通孔Illb插入并垂直地彎曲而安裝于后述的上述端子120的金屬板121 上。上述端子120由以下部分構成金屬板121,其設置于上述外殼110的本體111底面;一對隔壁122,其從上述金屬板121的兩側分別垂直立起,并用于在其與鄰接的不同端子120之間插入上述二極管130。此時,上述金屬板121的一端與從太陽能電池模塊引出的電極帶R電連接,在其另一端設置彎曲的電纜聯接部(省略圖示)以便與上述的外部聯接用電纜電連接。在各隔壁122的上端形成以規定長度向下切開的至少一個切槽122a。并且,上述二極管130具備二極管本體131以及引線132而構成,其中該引線132從上述二極管本體131的兩側突出并強制插入到鄰接的各端子120的隔壁122上所形成的切槽122a中。另一方面,上述連結機構140的兩端通過焊接或另外的連結方法固定設置于各端子120的隔壁122之間,以便在上述端子120的內部支撐上下轉動。特別是,上述連結機構140形成為比各端子120的一對隔壁122之間的直接長度更長的板簧形狀,且至少一部分以規定角度彎折而形成。優選為,上述連結機構140隔著規定間隔兩部分彎折形成且使中間部分呈水平。并且,上述連結機構140的兩端位置相對于隔壁被調節成規定高度,以使在中間部分向下側方向轉動的情況下,中間部分能夠適當地對上述金屬板121的底面加壓。下面,詳述上述的本專利技術的太陽能電池模塊用接線盒的作用效果。從太陽能電池模塊引出的電極帶R被設置成通過在本體111的底面所形成的各貫通孔Illb引入到外殼110的內部。電極帶R的一端為彎曲的形態,在安裝到端子120的金屬板121上后,為了維持與端子120之間的聯接狀態,對向上側方向彎折的電極帶R(圖I的左側電極帶R狀態)的中間部分進行加壓而進行反轉以使連結機構140的中間部分朝向下側(圖I的右側電極帶R狀態)。由此連結機構140的中間部分向下側方向彈性地被配置。從而,在端子120的金屬板121上安裝的電極帶R的一端與連結機構140的中間部分面接觸,連結機構140的中間部分對電極帶R的一端向下側加壓,從而能夠支撐端子120與電極帶R的連結狀態(參照附圖的右側的電極帶R)。·如上所述的本專利技術的太陽能電池模塊用接線盒,通過連結機構將電極帶和端子的聯接結構改進成更簡便,且能夠更容易地進行組裝。如上所述,雖然根據限定的實施例和附圖說明了本專利技術,但本專利技術并不限定于此,當然具有本專利技術所屬
的通常知識的人員能夠在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思想和后述的權利要求書的均等范圍內進行各種修正及變形。權利要求1.一種接線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附著于太陽能電池模塊的背面而形成內部空間(IlOa)的外殼(110); 設置于所述外殼(110)的內部并與太陽能電池模塊的電極帶(R)連接的多個端子(120);以及 用于維持電極帶(R)與各端子(120)的聯接的連結機構(140), 所述端子(120)由在外殼(110)的本體(111)底面設置的金屬板(121)和在所述金屬板(121)的兩側分別垂直立起的一對隔壁(122)構成, 所述電極帶(R)的一端貫通插入到所述外殼(110)的本體(111)內部并彎曲而與所述端子(120)的金屬板(121)面接觸, 所述連結機構(140)的兩端垂直地設置于與所述電極帶(R)的一端對應的各端子(120)的隔壁(122)之間,從而上下轉動被彈性支撐。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接線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連結機構(140)為板簧形態的部件,其長度長于各端子(120)的一對隔壁(122)之間的直線長度。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接線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連結機構(14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接線盒,其特征在于包括:附著于太陽能電池模塊的背面而形成內部空間(110a)的外殼(110);設置于所述外殼(110)的內部并與太陽能電池模塊的電極帶(R)連接的多個端子(120);以及用于維持電極帶(R)與各端子(120)的聯接的連結機構(140),所述端子(120)由在外殼(110)的本體(111)底面設置的金屬板(121)和在所述金屬板(121)的兩側分別垂直立起的一對隔壁(122)構成,所述電極帶(R)的一端貫通插入到所述外殼(110)的本體(111)內部并彎曲而與所述端子(120)的金屬板(121)面接觸,所述連結機構(140)的兩端垂直地設置于與所述電極帶(R)的一端對應的各端子(120)的隔壁(122)之間,從而上下轉動被彈性支撐。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金填桓,
申請(專利權)人:新浦萊斯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