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色紡紗混棉裝置及采用該裝置的色紡紗混棉工藝,屬于紡織面料技術領域。色紡紗混棉裝置,包括配盤、凝棉器以及若干個圓盤,配盤為圓形,過配盤中心的格柵將其分成若干個格子,所述的配盤和與之相鄰的圓盤之間設置有凝棉器,相鄰圓盤之間也設置有凝棉器,其中,凝棉器包括滑棉道、控制裝置和連通兩者的通道,控制裝置包括小車、打手和控制屏,將待混纖維分別放入配盤的不同格子中,啟動該色紡紗混棉裝置,打手依次抓取各格子中的纖維,抓取的纖維經混合進入后道工序。本發明專利技術色紡紗混棉裝置及采用該裝置的色紡紗混棉工藝工序簡單、色差小、混紡均勻,可應用于色紡紗的生產。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色紡紗混紡工藝,屬于紡織技術的紡紗
技術介紹
色紡紗生產工藝過程中,在進行紡紗前要先進行混配,然后經混棉、清花、梳棉和并條等工序,其中,現有的混棉方法很多,如手工混、盤混、條混等,上述混棉方式均為色紡紗生產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單獨使用,也可混合使用,但相對來講操作復雜、對員工和管理的素質要求較高,且不同的混棉方式也各有利弊手工混棉方法靈活性較大,但費時費力,僅適用于小訂單;盤混較簡單,處理量較大,但調色水平較低,色混不勻,對調色的水平要求較高,色比小的訂單來講,盤混也不太適合;條混的混棉方法對工藝的要求較高,需要有專門的混棉機械進行混棉,而且,由于混棉設備上設置有必要部件角釘簾,很容易造成掛花,從而引起混色和異纖,還需打包分配,不利于流程順利進展。 有基于此,做出本專利技術。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工序簡單、使用方便、混棉均勻度高的的色紡紗混紡裝置。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色紡紗混棉裝置,包括配盤、凝棉器以及若干個圓盤,配盤為圓形,過配盤中心的格柵將其分成若干個格子,所述的配盤和與之相鄰的圓盤之間設置有凝棉器,相鄰圓盤之間也設置有凝棉器。所述的凝棉器包括滑棉道、控制裝置和連通兩者的通道,控制裝置安裝于配盤或圓盤處。所述的控制裝置包括小車,安裝于小車下部的打手以及側壁的控制屏,小車以配盤或圓盤圓心為軸轉動,控制屏控制小車和打手的運轉。所述的通道上設置有氣動裝置驅動的三通,三通連通各凝棉器之間的通道。所述的圓盤為0-5個。所述的滑棉道的傾斜角度Θ為15-45°。本專利技術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種工序簡單、色差小、混紡均勻的色紡紗混紡工藝。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色紡紗混棉工藝,將待混纖維分別放入配盤的不同格子中,啟動色紡紗混棉裝置,打手依次抓取配盤各格子中的纖維,抓取的纖維經混合進入后道工序。為實現更好的混紡效果,進一步的設置如下 所述的混合是指抓取的纖維經打手抓取后經通道直接到達后道工序。所述的混合是指抓取的纖維經打打手抓取后,經通道、滑棉道進入圓盤,再經若干道凝棉器處理后到達后道工序。所述的凝棉器為1-5道。本專利技術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如下 本專利技術混棉工藝中,按照初步配棉的要求把不同顏色的纖維按比例置于混棉機的配盤中,高包銷平,回花塞縫,使上下一致進行碼包堆放,啟動設備,設定好相應的參數,即可實現不同纖維的抓取,其中,配盤和相鄰圓盤之間,以及相鄰的圓盤與圓盤均設置有凝棉器,凝棉器加裝帶斜坡的滑棉道,打手分別抓取配盤中的各纖維,經通道和滑棉道將抓取的纖維送達后續的圓盤時,整齊的纖維自傾斜的滑棉道至圓盤時,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分別落在不同的位置,自同一格子內抓取的纖維被打亂,并與其他格子的纖維混合在一起,從而實現混棉的目的。根據所染顏色的不同,以及紡紗條件的需要,可對混棉進行流程組合,采用多個圓 盤并聯的方式進行,其流程可長可短。抓取的纖維經打手抓取后經通道直接到達后道工序;也可經通道、滑棉道進入圓盤,再經若干道凝棉器和圓盤處理后,再到達后道工序,具體可根據待混纖維的需求進行一道混合或多道混合,帶氣動裝置的三通實現對這些圓盤間的相互連接,以達到不同流程的混棉混色的切換,不僅簡單有效,成本獲得節省,同時勞動力和流程的包裝費用均得到減少,也避免了人為和機械原因造成的顏色混合,異纖的混入,將清花流程中的圓盤進行組合。說明書附圖 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工藝流程 圖2為本專利技術中的混棉原理示意 圖3為本專利技術中的混棉設備; 圖4為圖3中A部位的放大結構示意圖。圖中標號1、配盤;2、一道三通;3、第一凝棉器;4、一道圓盤;5、二道三通;6、第二凝棉器;61、滑棉道;62、通道;63、控制裝置;631、控制屏;632、小車;633、打手;7、二道圓盤;8、氣動裝置。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I 本專利技術色紡紗混棉裝置,結合圖3,包括配盤I、一道圓盤4和二道圓盤7,配盤I為圓形,并通過穿過其圓心的格柵分成若干個格子,配盤I和一道圓盤4相鄰,一道圓盤4與二道圓盤7相鄰,配盤I和一道圓盤4之間設置有第一凝棉器3,一道圓盤4與二道圓盤7之間設置有第二凝棉器6。其中,第二凝棉器6包括滑棉道61、控制裝置63和連通兩者的通道62,控制裝置63安裝于配盤I或二道圓盤7處;結合圖4,控制裝置63包括小車632,安裝于小車632下部的打手633以及小車632側壁的控制屏631,小車632以二道圓盤7的圓心為軸轉動,控制屏631控制小車632和打手633的運轉;通道上設置有氣動裝置8驅動的三通,一道三通2和二道三通5連通第一凝棉器3和第二凝棉器6之間的通道62 ;滑棉道61的傾斜角度Θ為45°。采用本專利技術的色紡紗混棉裝置進行色紡紗混棉工藝,結合圖1,其流程為配盤一第一凝棉器一一道圓盤一第二凝棉器一二道圓盤一后道工序。將待混纖維分別放入配盤I的不同格子中,啟動色紡紗混棉裝置,打手633依次抓取各格子中的纖維,此時,一道三通2和二道三通5均關閉,抓取的纖維經第一凝棉器3的通道、滑棉道進入一道圓盤4 ;一道圓盤4內的纖維再經第二凝棉器6處理,到達二道圓盤7,進入后道工序。其中纖維經打手依次抓取后,在經過凝棉器的滑棉道61時,因滑棉道61為傾斜安裝的,這樣,原本平整的纖維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落在圓盤的不同位置,原有順序被打亂,不同的纖維獲得一定程度的混合,如圖2所示,一定程度混合的纖維經打手的再次抓取后,進行了二道混合,這樣到達二道圓盤7或后道工序的纖維混色均勻,符合后道工序的要求。采用本專利技術技術方案,不僅可以快速有效的實現混棉工序,而且也避免了原有和現有混棉工序的混色和異纖現象,本專利技術可滿足適合不同纖維的混棉,纖維色差較大時,也可實現均勻混棉。實施例2 本專利技術色紡紗混棉裝置,結合圖3,包括配盤I、一道圓盤4和二道圓盤7,配盤I為圓形,并通過穿過其圓心的格柵分成若干個格子,配盤I和一道圓盤4相鄰,一道圓盤4與二 道圓盤7相鄰,配盤I和一道圓盤4之間設置有第一凝棉器3,一道圓盤4與二道圓盤7之間設置有第二凝棉器6。其中,第一凝棉器3和第二凝棉器6設置相同,第二凝棉器6包括滑棉道61、控制裝置63和連通兩者的通道62,控制裝置63安裝于配盤I或二道圓盤7處;結合圖4,控制裝置63包括小車632,安裝于小車632下部的打手633以及小車632側壁的控制屏631,小車632以二道圓盤7的圓心為軸轉動,控制屏631控制小車632和打手633的運轉;通道上設置有氣動裝置8驅動的三通,一道三通2和二道三通5連通第一凝棉器3和第二凝棉器6之間的通道;滑棉道61的傾斜角度Θ為45°。采用本專利技術的色紡紗混棉裝置進行色紡紗混棉工藝,結合圖1,其流程為配盤一第一凝棉器一一道圓盤一二道三通一后道工序。將待混纖維分別放入配盤I的不同格子中,啟動色紡紗混棉裝置,打手633依次抓取各格子中的纖維,此時,一道三通2關閉,二道三通5打開,抓取的纖維經第一凝棉器3的通道、滑棉道進入一道圓盤4 ;一道圓盤4內的纖維再經第二凝棉器6的打手633抓取,經通道62、二道三通5進入后道工序。其中纖維經打手依次抓取后,在經過凝棉器的滑棉道61時,因滑棉道61為傾斜安裝的,這樣,原本平整的纖維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落在圓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色紡紗混棉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配盤、凝棉器和若干個圓盤,配盤為圓形,過配盤中心的格柵將其分成若干個格子,所述的配盤和與之相鄰的圓盤之間設置有凝棉器,相鄰圓盤之間也設置有凝棉器。
【技術特征摘要】
1.色紡紗混棉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配盤、凝棉器和若干個圓盤,配盤為圓形,過配盤中心的格柵將其分成若干個格子,所述的配盤和與之相鄰的圓盤之間設置有凝棉器,相鄰圓盤之間也設置有凝棉器。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色紡紗混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凝棉器包括滑棉道、控制裝置和連通兩者的通道,控制裝置安裝于配盤或圓盤處。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色紡紗混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裝置包括小車,安裝于小車下部的打手以及側壁的控制屏,小車以配盤或圓盤的圓心為軸轉動。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色紡紗混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道上設置有氣動裝置驅動的三通,三通連通各凝棉器之間的通道。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色紡紗混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圓盤為0...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金國周,楊杰,應平,郝首領,葛利根,許朝生,張興土,王金良,宋平平,葛小龍,陶仁林,翁堯全,單琴麗,
申請(專利權)人:紹興國周紡織新材料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