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聚碳酸酯樹脂組合物。含有聚碳酸酯樹脂和聚碳硅烷化合物的聚碳酸酯樹脂組合物通過使用聚碳硅烷化合物,從而能夠對表面特性進行改性,而不損害透明性、耐熱性、耐沖擊性等機械特性這樣的聚碳酸酯樹脂本來的特性。一種聚碳酸酯樹脂組合物,其通過混合100質量份聚碳酸酯樹脂、0.001~1質量份金屬鹽化合物、0.005~5質量份聚碳硅烷化合物而形成,該聚碳酸酯樹脂組合物不會損害耐沖擊性和耐熱性中任一者,可以顯著提高阻燃性,并且脫氣、金屬模具污染性極少,此外透明性也優異。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聚碳酸酯樹脂組合物等熱塑性樹脂組合物及其成形體。
技術介紹
聚碳酸酯樹脂是一種耐熱性、機械物性、光學特性、電特性優異的樹脂,可以廣泛用于例如汽車材料、電氣電子設備材料、住宅材料、其他工業領域中的部件制造用材料等中。特別是,賦予了阻燃性的聚碳酸酯樹脂組合物適合用作計算機、筆記本型個人電腦、移動電話、打印機、復印機等辦公自動化和信息設備等的部件、或片材、膜部件。在這些各種用途中,為了提高產品的價值,一直以來在樹脂中混合表面能小的有機硅氧烷(硅酮)化合物以實現防水性、防油性、防霧性、防污性、去污性、耐濕性、潤滑性、 耐磨耗性、防粘性、耐化學藥品性、耐擦傷性等表面特性的改性的方法是眾所周知的。其中, 二甲基硅油能夠有效賦予防水性、防油性等各種特性。另外,還有文獻提出了一種由聚硅烷化合物形成的樹脂潤滑劑(專利文獻19)。另外,作為對聚碳酸酯樹脂賦予阻燃性的手段,以往采用了在聚碳酸酯樹脂中混合鹵素系阻燃劑或磷系阻燃劑的方法。但是,混合了含有氯或溴的鹵素系阻燃劑的聚碳酸酯樹脂組合物可能會導致熱穩定性的降低或色調的惡化,或者導致成形加工時成形機的螺桿或成形金屬模具的腐蝕。另外,混合了磷系阻燃劑的聚碳酸酯樹脂組合物會抑制聚碳酸酯樹脂的特征即高透明性,或者導致耐沖擊性或耐熱性的降低,因此其用途可能會受到限制。此外,這些鹵素系阻燃劑和磷系阻燃劑在產品的廢棄、回收時可能會引起環境污染,因此近年來強烈希望不使用這些阻燃劑而對聚碳酸酯樹脂賦予阻燃性。在這種狀況下,近年來,對以有機堿金屬鹽化合物和有機堿土金屬鹽化合物為代表的金屬鹽化合物作為有用的阻燃劑進行了大量研究(例如,參見專利文獻1 4)。例如, 可以舉出利用碳原子數為4 8的全氟烷基磺酸堿金屬鹽的方法(參見專利文獻I)、含有非鹵素系芳香族磺酸鈉鹽的方法(參見專利文獻2)等使用芳香族磺酸的堿金屬鹽化合物對芳香族聚碳酸酯樹脂組合物賦予阻燃性的方法。將這樣的金屬鹽化合物作為阻燃劑使用時,能夠賦予某種程度的阻燃性而不損害聚碳酸酯樹脂本來所具有的性質,例如,耐沖擊性等機械物性、耐熱性、光學特性、電特性,等等。但是,通過上述將金屬鹽化合物混合到聚碳酸酯樹脂中的方法得到的阻燃性的水平并非令人滿意。這是因為,將金屬鹽化合物混合到聚碳酸酯樹脂中而得到的阻燃效果是由催化作用產生的。因此,為了得到更高的阻燃性,存在以下課題即使增多金屬鹽化合物的混合量,阻燃性也不會提高,而且反而有惡化的傾向,此外還會顯著降低耐沖擊性等機械物性、透明性等光學物性、或者耐熱性、濕熱穩定性等各種物性。另一方面,還有文獻嘗試了通過在聚碳酸酯樹脂中混合有機硅氧烷(硅酮)化合物來提高阻燃性(例如,參見專利文獻5)。其中,混合主鏈具有支鏈結構、并且還含有芳香族基團的有機硅氧烷化合物的方法被廣泛研究(例如,參見專利文獻6 8)。另外,還有文獻提出了以下方法同時混合有機磺酸金屬鹽和上述有機硅氧烷化合物,該有機硅氧烷化合物是在主鏈具有支鏈結構并且還含有芳香族基團的有機硅氧烷化合物(例如,參見專利文獻9 10)。但是,在上述的專利文獻5 8的僅混合有機硅氧烷化合物的方法中,實際上提高阻燃性的效果極小,無法得到實用水平阻燃性。另外,有機硅氧烷化合物在聚碳酸酯樹脂中的相容性、分散性差,因此會導致耐沖擊性等機械物性或熱物性的降低,而且即使少量添加也存在顯著降低聚碳酸酯樹脂所具有的良好的透明性的致命缺點。此外,還存在樹脂組合物的混煉和成形時產生大量氣體;容易引起金屬模具污染;樹脂成形體的外觀差;表面發粘;等各種問題。在專利文獻9 10中提出的同時混合有機磺酸金屬鹽和有機硅氧烷化合物的方法中,由于可以相對減少有機硅氧烷化合物的混合量、提高阻燃性,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氣體的產生、金屬模具污染、樹脂成形體的外觀不良或發粘,但無法防止上述那樣的機械物性或熱物性、特別是透明性的降低。作為改善透明性的方法,有文獻提出了一種使用含有特定的官能團的有機硅氧烷化合物以提高與聚碳酸酯樹脂的相容性的方法(例如,參見專利文獻11 13);有文獻提出了一種使用含有苯基、且聚合度低的有機硅氧烷化合物的方法(例如,參見專利文獻 14);有文獻提出了一種使用有機硅氧烷化合物低分子量體的方法(例如,參見專利文獻 15 16)。另一方面,近年來,對于在樹脂中混合主鏈由硅原子的重復單元構成的聚硅烷以提高機械物性、潤滑性、阻燃性進行了研究。(例如,參見專利文獻17 19)以往,為了改良熱塑性樹脂的熔融特性,或為了改良滑動性、耐擦傷性、防水性、防油性、耐污性、耐指紋性等表面特性,進行了在熱塑性樹脂中混合含氟聚合物的方法。其中,具有原纖維形成能力的氟代烯烴聚合物能夠對熱塑性樹脂的熔融特性進行有效改性,特別是通過混合到阻燃化的熱塑性樹脂組合物中,顯示出能夠提高燃燒時的抗滴落性、能夠防止熱塑性樹脂成形體燃燒時的火勢蔓延等優異的混合效果。需要說明的是,在對熱塑性樹脂賦予阻燃性的情況下,通常即使僅添加含氟聚合物,也可以提高上述那樣的抗滴落性,但無法改善消焰性,因此通常需要合用阻燃劑(例如,參見專利文獻20 21)。另一方面,近年來,在汽車、電氣/電子、其他精密設備領域,利用近紅外區域的激光使熱塑性樹脂成形體熔敷的方法(所謂的激光熔接)被廣泛嘗試。激光熔接法由于非接觸而不產生磨耗粉或毛刺,對產品的損害也少,因此在工業上具有非常大的優點。作為在這樣的激光熔接中使用的激光,從安全性和成本上的理由出發,通常優選使用波長為800 1200nm的近紅外區域的光線。因此,在激光熔接的領域中,使用近紅外區域的透光率高的熱塑性樹脂組合物(例如,參見專利文獻22 23)。此外,在以面部朝向檢測裝置、雨水傳感器等各種汽車用傳感器設備、面部識別裝置、指紋識別裝置、靜脈識別裝置等各種安全裝置、遙控器、紅外線通信設備等各種信息/ 通信設備等為代表的傳感器設備部件中,大量使用了熱塑性樹脂組合物。在這樣的領域中使用的紅外線的波長根據各種設備、裝置而適當地分別使用,通常使用800 1500nm的近紅外區域的光線。因此,在這樣的領域中,也要求近紅外區域的透光率高的熱塑性樹脂組合物。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日本特公昭47-40445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公昭54-32456號公報專利文獻3 日本特開2000-169696號公報專利文獻4 日本特開2001-181493號公報專利文獻5 日本特公昭62-60421號公報專利文獻6 日本專利第3240972號公報專利文獻7 日本專利第3716754號公報專利文獻8 日本專利第3835497號公報專利文獻9 日本特開平11-217494號公報專利文獻10:日本特開平11-263903號公報專利文獻11:日本特表2004-524423號公報專利文獻12日本專利第3163596號公報專利文獻13:日本專利第2719486號公報專利文獻14:日本專利2746519號公報專利文獻15:日本專利第3503095號公報專利文獻16:日本特表2003-531940號公報專利文獻17:日本特開2003-268247號公報專利文獻18:日本特開2003-277617號公報專利文獻19:日本特開2003-277756號公報專利文獻20:日本特開平11-18126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聚碳酸酯樹脂組合物,其相對于100質量份聚碳酸酯樹脂含有0.001質量份~1質量份金屬鹽化合物、0.001質量份~1質量份含氟聚合物、0.01質量份~2質量份聚硅烷,金屬鹽化合物為有機磺酸的堿金屬鹽,有機磺酸的堿金屬鹽為選自含氟脂肪族磺酸的堿金屬鹽和芳香族磺酸的堿金屬鹽之中的至少一種。
【技術特征摘要】
2009.02.09 JP 2009-026837;2009.03.10 JP 2009-05581.一種聚碳酸酯樹脂組合物,其相對于100質量份聚碳酸酯樹脂含有0.001質量份 I質量份金屬鹽化合物、0. 001質量份 I質量份含氟聚合物、0. 01質量份 2質量份聚娃燒, 金屬鹽化合物為有機磺酸的堿金屬鹽, 有機磺酸的堿金屬鹽為選自含氟脂肪族磺酸的堿金屬鹽和芳香族磺酸的堿金屬鹽之中的至少一種。2.如權利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門田敏樹,
申請(專利權)人:三菱工程塑膠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