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超濾膜制水試驗反應器,具體涉及一種側壁濃縮排泥浸沒式超濾膜制水試驗反應器。
技術介紹
超濾膜技術具有高效截留顆粒物、膠體、藻類以及病原性微生物的能力,同時,浸沒式膜技術具有易于固液分離,易于操作運行,占地小,且有低壓運行耗能低等特點。現有大型浸沒式超濾膜水廠在運行過程中發現超濾膜池不考慮排泥區時常常會導致膜組件底部嚴重被泥團堵塞,減小有效過濾膜面積,影響超濾膜池運行能耗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的浸沒式超濾膜水廠實際運行之前未考慮排泥過程,會導致膜組件底部嚴重被泥團堵塞,減小有效過濾膜面積,影響超濾膜池運行能耗增大的問題。進而提供一種側壁濃縮排泥浸沒式超濾膜制水試驗反應器。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側壁濃縮排泥浸沒式超濾膜制水試驗反應器包括浸沒式超濾膜組件、反洗進氣管、壓力傳感器、出水管和反應器外殼,反洗進氣管和出水管均穿過反應器外殼的一端設置在反應器外殼內,且反洗進氣管和出水管的一端均伸出反應器外殼的上端,壓力傳感器設置在伸出反應器外殼上端的出水管上,浸沒式超濾膜組件與位于反應器外殼內的出水管連接,所述制水試驗反應器還包括外殼連接件、過渡區和污泥斗的隔板、污泥斗、微孔曝氣頭、過渡區外殼和排泥管,過渡區外殼套裝在反應器外殼的另一端, 且過渡區外殼與反應器外殼之間通過外殼連接件連接,與過渡區外殼相對應的反應器外殼內壁上并列開有多個格柵,微孔曝氣頭上開有多個曝氣孔,微孔曝氣頭和過渡區和污泥斗的隔板由上至下依次設置在反應器外殼內部的底端,且微孔曝氣頭與反洗進氣管連通,污泥斗設置在過渡區外殼的底端,排泥管穿設在污泥斗的底 ...
【技術保護點】
一種側壁濃縮排泥浸沒式超濾膜制水試驗反應器,它包括浸沒式超濾膜組件(1)、反洗進氣管(2)、壓力傳感器(3)、出水管(4)和反應器外殼(5),反洗進氣管(2)和出水管(4)均穿過反應器外殼(5)的一端設置在反應器外殼(5)內,且反洗進氣管(2)和出水管(4)的一端均伸出反應器外殼(5)的上端,壓力傳感器(3)設置在伸出反應器外殼(5)外的出水管(4)上,浸沒式超濾膜組件(1)與位于反應器外殼(5)內的出水管(4)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制水試驗反應器還包括外殼連接件(6)、過渡區和污泥斗的隔板(7)、污泥斗(8)、微孔曝氣頭(9)、過渡區外殼(10)和排泥管(12),過渡區外殼(10)套裝在反應器外殼(5)的另一端,且過渡區外殼(10)與反應器外殼(5)之間通過外殼連接件(6)連接,與過渡區外殼(10)相對應的反應器外殼(5)內壁上并列開有多個格柵(11),微孔曝氣頭(9)上開有多個曝氣孔,微孔曝氣頭(9)和過渡區和污泥斗的隔板(7)由上至下依次設置在反應器外殼(5)內部的底端,且微孔曝氣頭(9)與反洗進氣管(2)連通,污泥斗(8)設置在過渡區外殼(10)的底端,排泥管(12)穿設在污泥 ...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側壁濃縮排泥浸沒式超濾膜制水試驗反應器,它包括浸沒式超濾膜組件(I )、反洗進氣管(2)、壓力傳感器(3)、出水管(4)和反應器外殼(5),反洗進氣管(2)和出水管(4)均穿過反應器外殼(5)的一端設置在反應器外殼(5)內,且反洗進氣管(2)和出水管(4)的一端均伸出反應器外殼(5 )的上端,壓力傳感器(3 )設置在伸出反應器外殼(5 )外的出水管(4)上,浸沒式超濾膜組件(I)與位于反應器外殼(5)內的出水管(4)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制水試驗反應器還包括外殼連接件(6)、過渡區和污泥斗的隔板(7)、污泥斗(8)、微孔曝氣頭(9)、過渡區外殼(10)和排泥管(12),過渡區外殼(10)套裝在反應器外殼(5)的另一端,且過渡區外殼(10)與反應器外殼(5)之間通過外殼連接件(6)連接,與過渡區外殼(10)相對應的反應器外殼(5)內壁上并列開有多個格柵(11),微孔曝氣頭(9)上開有多個曝氣孔,微孔曝氣頭(9)和過渡區和污泥斗的隔板(7)由上至...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杜星,梁恒,瞿芳術,李圭白,賴日明,林顯增,
申請(專利權)人:哈爾濱工業大學水資源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