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偏重心超重體空間兩點力矩分配吊裝方法,步驟如下:使用計算機對吊裝系統進行模擬和計算;確定吊車的工作區域;啟動A吊車和B吊車;將偏重心超重體吊出距地面一定高度,A吊車和B吊車回轉大臂,完成出坑吊裝;增加兩條柔性吊帶,分別綁在偏重心超重體的頭部和尾部,同時啟動C吊車和D吊車;將A吊車和B吊車的吊帶旋轉至預定角度,A吊車和B吊車同時起吊,對兩點力矩進行轉動;完成側翻后將其安放在運輸車上,運至安裝目的地后反向重復步驟三至步驟七。本發明專利技術解決傳統單機大噸位吊車吊裝偏重心超重體時起吊下落不穩,立姿放置在運輸車上無法平穩進行運輸以及采用鋼絲繩綁扎時損壞外觀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荷載吊掛領域,特別是一種對偏重心超重的藝術品進行的空間吊裝方法。
技術介紹
隨著城市快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大型藝術品被帶進城市生活之中,放置在公共場所的大型藝術品成為城市公共文化建設成果的一部分。這些藝術品的產生需要進行制作、運輸和安裝等過程,安裝過程可能遇到以下一些問題 一、傳統的形狀規則重心不發生偏離的結構,其吊裝過程一般采用單機大噸位吊車垂直起吊下落,由于只有一個吊點,勢必要準確確定重心的位置,懸掛點需在重心正上方。而當代的大型藝術品由于美學的需要往往設計成結構不規則、偏重心、體積大、重量大的偏重心超重體,不易確定重心的位置。使用傳統的吊裝方法時,一旦此超重體的懸掛點不在重心正上方,超重體就會發生旋轉,重的一側下降,輕的一側上升,還能引起一定的擺動,在放下超重體時也會帶來很大不便。特別是不合適的吊裝方法將引起藝術品在吊裝過程中產生損壞,影響美觀。二、大型藝術品的制作地點往往離城市中心較遠,需要進行一定的運輸工作。將其立姿放置在運輸車上容易引起藝術品的重心不穩,產生無法平穩固定在運輸車上進行運輸的問題,且沿途橋洞的高度所限,需對此藝術品進行角度旋轉,平躺放置在運輸車上,使運輸工作順利進行。傳統的單機大噸位吊車的起吊方法,無法完成藝術品的帶角度空間旋轉操作。三、傳統方法進行單機大噸位起吊時一般采用鋼絲繩綁扎,鋼絲繩的缺點是在吊裝過程中摩擦藝術品表面,容易損壞藝術品的外觀,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解決傳統單機大噸位吊車吊裝偏重心超重體時存在起吊下落不穩,立姿放置在運輸車上無法平穩進行運輸以及采用鋼絲繩綁扎時損壞外觀的技術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步驟如下 步驟一使用計算機模擬技術對吊裝系統和待吊的偏重心超重體進行模擬和受力計算,確定所述偏重心超重體的重心位置以及四臺吊車各自承擔的負載,并依此來選擇吊車的型號、吊索的長度和吊帶的捆綁位置; 步驟二 根據起吊現場的吊裝環境,確定吊車的可移動區域和吊車最大的工作幅度以及吊車的工作位置,在所述偏重心超重體的中部綁扎柔性吊帶,使A吊車和B吊車的吊點合力作用點與所述偏重心超重體的重心位置保持一致,將所述偏重心超重體按原始姿勢吊出距地面一定高度; 步驟三所述偏重心超重體吊運至空地上方,C吊車和D吊車進場到位和打腿,進行全荷載接替吊裝;增加兩條柔性吊帶分別綁在所述偏重心超重體的頭部和腿部,啟動C吊車和D吊車繃緊綁在所述偏重心超重體的頭部和腿部的柔性裝帶,使兩吊點的合力作用點在所述偏重心超重體的重心位置上,C吊車和D吊車的兩柔性吊帶形成的直線為旋轉中心線;步驟四待C吊車和D吊車全部承受所述偏重心超重體的荷載后,將A吊車和B吊車的兩柔性吊帶旋轉至一定角度,使A吊車和B吊車的兩個吊點相對所述旋轉中心線形成力矩,完成兩點力矩分配; 步驟五A吊車和B吊車同時起吊,對兩點力矩進行轉動,循環A吊車和B吊車的吊索起鉤升起與C吊車和D吊車的吊索落鉤調整的動作,直至所述偏重心超重體的荷載由C吊車和D吊車傳回至A吊車和B吊車上,完成90°翻轉; 步驟六松掉C吊車和D吊車的吊索,通過A吊車和B吊車將完成側翻后的所述偏重心超重體,安放在運輸車上,運至安裝目的地后,按步驟三至步驟七將所述偏重心超重體起吊、翻轉至豎立姿勢,安放在待安裝位置上,安裝完成。所述的柔性吊帶為尼龍絲柔性吊帶,柔性吊帶采用自然平衡法綁扎,把柔性吊帶的中間套掛于吊車吊索的吊鉤或吊耳上,當所述柔性吊帶受力時,能夠自然地在所述吊鉤或吊耳的表面滑動,使所述柔性吊帶受力均勻。步驟二中,所述A吊車和B吊車起吊所述偏重心超重體前須先試吊,試吊時尚地聞度不得大于O. 5m。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具有以下特點和有益效果 本專利技術克服了傳統單機大噸位吊車吊裝偏重心超重體時,容易引起起吊下落不穩的技術問題,使用兩臺吊車對偏重心超重體進行兩點起吊,使其穩固地從制作地點吊起,也克服了偏重心超重體立姿放置在運輸車上無法平穩進行運輸的技術問題,偏重心超重體吊起后,增加兩臺吊車對其進行四機抬吊,然后在空間進行力矩分配并旋轉,使其平躺放置在運輸板車上安全穩定地運輸至目的地。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圖I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的施工流程 圖2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吊裝方法的步驟三的示意 圖3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吊裝方法的步驟四和步驟五的示意 圖4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吊車的可移動區域和吊車最大的工作幅度以及吊車的工作位置的流程 附圖標記1 一偏重心超重體、2 — A吊車、3 — B吊車、4 一柔性吊帶、5 — C吊車、6 —D吊車。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例對本專利技術的實質性特點和優勢作進一步的說明,但本專利技術并不局限于所列的實施例。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偏重心超重體I為一座不規則藝術品,例如鐵獅子,在鑄造坑中存放,重心位置不規則,頭重腳輕,體型龐大,獅身無固定著力點,需安裝至市中心的鐵獅子基座上。參見圖I所示,該圖示給出了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的施工流程;下面,結合該圖I對所述的偏重心超重體I即一座空心鐵獅子的吊裝步驟,詳細說明如下 步驟一使用計算機三維模擬技術對吊裝系統和待吊的鐵獅子進行模擬和受力計算,根據計算結果確定待吊的鐵獅子的重心位置,確定四臺吊車承擔的負載,并依此來選擇吊車的型號、吊索的長度和吊帶的捆綁位置; 由于吊點的數量與位置的選取以及吊裝過程中吊點不同步限值的確定問題,是一項系統的過程,因此獅身結構的吊點位置及數量應通過計算確定。本實施例中根據獅身結構的受力特點和確定吊點數量級位置對獅身結構的內力及變形的影響,考慮鐵獅子重量大,且在鑄造坑中存放,故吊裝方法采用雙機抬吊出坑,四機抬吊空間旋轉變換作業的方式,分析吊車應采用的最優的吊點數量為4個,最合理的吊點位置分別為先綁扎獅身兩處,再綁扎頭部和腿部兩處。通過計算機建模,模擬計算出鐵獅子在站姿和臥姿狀態下的重心位置,吊點的布置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I、空間旋轉90的要求;2、空間穩定;3、主吊點線為副吊點線的旋轉中心;4、吊點數量受力合理。以重心垂直方向為對稱軸,分別在兩側等距布置吊點,結合鐵獅子的外形特點,將鐵獅子分成三部分,布置兩個主要起吊點比較合理,一個吊點在兩前腿之間設置,另一個吊點在兩后腿根前面,保證吊裝過程不發生滑動,兩吊車受力大小基本相同,鐵獅子起吊過程正負彎矩大小基本相同,鐵獅子的主要兩個吊點位置確定。由于鐵獅子的外形尺寸很大,利用計算機三維模擬的計算結果進行吊車的選擇,根據鐵獅子的重心偏移情況及吊車的性能、重量及鑄造坑的吊裝距離,對吊車的能力進行分析。參考吊車性能參數表,確定此實施例采用四臺大噸位汽車吊分別為A吊車2的型號為QAY300、B吊車3的型號為QAY200、C吊車5和D吊車6的型號為QY130K來進行吊裝任務,同時,還可設兩臺QY50K吊車做輔助工作。由于鐵獅子頭重腳輕,重心不規則,設置的參與抬吊的A吊車2和B吊車3的起重性能不同,靠近頭部的為起重量高的吊車,需要確保每臺吊車機械負荷小于起重量的80%。步驟二 根據起吊現場的吊裝環境,確定吊車的可移動區域和吊車的最大的工作幅度,并確定吊車的工作位置;該確定方法及流程參見圖4所示;該圖中,L為被吊物的始點位置與終點位置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偏重心超重體空間兩點力矩分配吊裝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如下:步驟一:使用計算機模擬技術對吊裝系統和待吊的偏重心超重體進行模擬和受力計算,確定所述偏重心超重體(1)的重心位置以及四臺吊車各自承擔的負載,并依此來選擇吊車的型號、吊索的長度和吊帶的捆綁位置;步驟二:根據起吊現場的吊裝環境,確定吊車的可移動區域和吊車最大的工作幅度以及吊車的工作位置,在所述偏重心超重體(1)的中部綁扎柔性吊帶(4),使A吊車(2)和B吊車(3)的吊點合力作用點與所述偏重心超重體(1)的重心位置保持一致,將所述偏重心超重體(1)按原始姿勢吊出距地面一定高度;步驟三:所述偏重心超重體(1)吊運至空地上方,C吊車(5)和D吊車(6)進場到位和打腿,進行全荷載接替吊裝;增加兩條柔性吊帶(4)分別綁在所述偏重心超重體(1)的頭部和腿部,啟動C吊車(5)和D吊車(6)繃緊綁在所述偏重心超重體(1)的頭部和腿部的柔性裝帶(4),使兩吊點的合力作用點在所述偏重心超重體(1)的重心位置上,C吊車(5)和D吊車(6)的兩柔性吊帶形成的直線為旋轉中心線;步驟四:待C吊車(5)和D吊車(6)全部承受所述偏重心超重體(1)的荷載后,將A吊車(2)和B吊車(3)的兩柔性吊帶旋轉至一定角度,使A吊車(2)和B吊車(3)的兩個吊點相對所述旋轉中心線形成力矩,完成兩點力矩分配;步驟五:A吊車(2)和B吊車(3)同時起吊,對兩點力矩進行轉動,循環A吊車(2)和B吊車(3)的吊索起鉤升起與C吊車(5)和D吊車(6)的吊索落鉤調整的動作,直至所述偏重心超重體(1)的荷載由C吊車(5)和D吊車(6)傳回至A吊車(2)和B吊車(3)上,完成90°翻轉;步驟六:松掉C吊車(5)和D吊車(6)的吊索,通過A吊車(2)和B吊車(3)將完成側翻后的所述偏重心超重體(1),安放在運輸車上,運至安裝目的地后,按步驟三至步驟七將所述偏重心超重體(1)起吊、翻轉至豎立姿勢,安放在待安裝位置上,安裝完成。...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偏重心超重體空間兩點力矩分配吊裝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如下步驟一使用計算機模擬技術對吊裝系統和待吊的偏重心超重體進行模擬和受力計算,確定所述偏重心超重體(I)的重心位置以及四臺吊車各自承擔的負載,并依此來選擇吊車的型號、吊索的長度和吊帶的捆綁位置;步驟二 根據起吊現場的吊裝環境,確定吊車的可移動區域和吊車最大的工作幅度以及吊車的工作位置,在所述偏重心超重體(I)的中部綁扎柔性吊帶(4),使A吊車(2)和B吊車(3)的吊點合力作用點與所述偏重心超重體(I)的重心位置保持一致,將所述偏重心超重體(I)按原始姿勢吊出距地面一定高度;步驟三所述偏重心超重體(I)吊運至空地上方,C吊車(5)和D吊車(6)進場到位和打腿,進行全荷載接替吊裝;增加兩條柔性吊帶(4)分別綁在所述偏重心超重體(I)的頭部和腿部,啟動C吊車(5)和D吊車(6)繃緊綁在所述偏重心超重體(I)的頭部和腿部的柔性裝帶(4),使兩吊點的合力作用點在所述偏重心超重體(I)的重心位置上,C吊車(5)和D吊車(6)的兩柔性吊帶形成的直線為旋轉中心線;步驟四待C吊車(5)和D吊車(6)全部承受所述偏重心超重體(I)的荷載后,將A吊車(2)和B吊車(3)的兩柔性吊帶旋轉至一定角度,使...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白曉軍,沈海濱,紀俊寧,楊向東,曹艷欣,程龍,劉志光,高瑾,牛文龍,高長月,趙廣田,張永健,
申請(專利權)人:大元建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