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臥撐訓練裝置,包括豎向設置并依次自左向右排列的四個缸體,每一個缸體中設有可在缸體中上下滑動的活塞,每一個活塞上連接有向上豎直延伸的活塞桿,每一個缸體于對應活塞下方的空間形成容納流體的密閉的腔室,上方的空間與外界相通,各腔室中充滿流體;位于左側的兩個缸體的腔室的底部互相連通,位于右側的兩個缸體的腔室的底部也互相連通;位于中部的兩個缸體的活塞桿的頂部與一頂胸板固定連接,位于最左側和最右側的缸體的活塞桿頂部分別設置有一撐手部。本發明專利技術使人們用較小的力就可以做俯臥撐動作,適于年幼、年老或體弱者鍛煉手臂和胸肌;本發明專利技術的撐手部、頂胸板運動平穩、緩慢,安全可靠。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體育訓練器材,具體地說是指一種俯臥撐訓練裝置。
技術介紹
俯臥撐是常見的健身運動,主要鍛煉上肢、腰部及腹部的肌肉,尤其是胸肌。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俯臥撐運動,這是因為做俯臥撐需要較大的力量,小孩、老人、女性以及體弱者通常無法做俯臥撐運動,其手臂不能支撐起身體的重量。中國專利ZL200320108149. 9公開了一種俯臥撐健身器,包括一主架,兩端通過貼地管座固定;豎于主架中間的套管,其頂端安裝有襯套;由基架板和基架管相連接固定而構成的基架,基架管套設于套管內;設置于主架上并豎于套管兩旁且比套管稍短的固定管;兩握手管,各鉸接設置于主架兩側的固定管上,其一端通過連接管與基架板相鉸接;分別固定設置在兩握手管另一端的把手;一靠墊,固設于基架的上方。在使用時,人的前胸靠在靠墊上,兩手握住兩側的把手后用力壓下,在杠桿原理的作用下,握手管一端向下運動,另一端向上推動連接管并帶動基架升起,人的胸部受靠墊推頂向上運動,以完成俯臥撐的動作。這種俯臥撐健身器利用杠桿原理將手臂向下的支撐力轉化成向上推動人的胸部的力,使做俯臥撐所需的力量大大減小,從而使得原本力量不足的人也可以做俯臥撐運動。上述俯臥撐健身器的缺點是在使用時手部相對于身體的運動是圓弧運動,而不是正常俯臥撐的上下豎直運動,因此使用該俯臥撐健身器做的俯臥撐動作不是標準的俯臥撐動作。并且,該俯臥撐健身器采用杠桿機構作為主體運動機構,杠桿的兩端受力如果在瞬間相差較大,則會失去平衡導致受力較大一端突然下落,另一端突然翹起,當使用者的動作進行到一半時若雙手支撐不住突然失力,則胸部會隨靠墊成自由落體下落,使用者無法安全結束俯臥撐動作,有受傷的危險。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俯臥撐訓練裝置,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現有俯臥撐健身器形成的俯臥撐動作不標準,并具有上述安全隱患等缺點。本專利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俯臥撐訓練裝置,包括豎向設置并依次自左向右排列的四個缸體,每一個缸體中設有可在缸體中上下滑動的活塞,每一個活塞上連接有向上豎直延伸的活塞桿,每一個缸體于對應活塞下方的空間形成容納流體的密閉的腔室,上方的空間與外界相通,各腔室中充滿流體;位于左側的兩個缸體的腔室的底部互相連通,位于右側的兩個缸體的腔室的底部也互相連通;位于中部的兩個缸體的活塞桿的頂部與一頂胸板固定連接,位于最左側和最右側的缸體的活塞桿頂部分別設置有一撐手部。所述各缸體固定在同一塊基板上。所述位于最左側和最右側的兩個缸體的橫截面大于位于中間的兩個缸體的橫截面。由上述對本專利技術結構的描述可知,和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具有如下優點使用 時,使用者雙手撐在兩個撐手部上,胸部靠在頂胸板上,當雙手向下對兩個撐手部用力時, 力經撐手部下方的活塞桿、活塞,通過下方腔室內的流體傳遞至頂胸板下方的活塞、活塞 桿,再傳遞到頂胸板,將人體胸部向上頂,使人們用較小的力就可以做俯臥撐動作,適于年 幼、年老或體弱者鍛煉手臂和胸肌;本專利技術的撐手部、頂胸板運動平穩、緩慢,安全可靠,當 使用者雙手支撐不住突然失力時,胸部不會突然下落,而是隨著頂胸板緩慢向下運動,使用 者可以從容地結束俯臥撐動作。附圖說明圖I為本專利技術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的主視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的剖視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在使用狀態下手臂撐直時的剖視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在使用狀態下手臂彎曲且胸部位于最低位置時的剖視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參照附圖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具體實施例。俯臥撐訓練裝置,參照圖I至圖3,包括豎向設置并依次自左向右排列于一塊基板 10上的缸體I、缸體2、缸體3、缸體4,缸體I、缸體2、缸體3、缸體4中分別設有可對應在其 中上下滑動的活塞11、活塞21、活塞31、活塞41,活塞11、活塞21、活塞31、活塞41上分別 連接有向上豎直延伸的活塞桿12、活塞桿22、活塞桿32、活塞桿42,缸體I、缸體2、缸體3、 缸體4于對應活塞11、活塞21、活塞31、活塞41下方的空間分別形成容納流體的密閉的腔 室14、腔室24、腔室34、腔室44,上方的空間與外界相通,腔室14、腔室24、腔室34、腔室44 中充滿流體。參照圖3至圖5,位于左側的缸體I、缸體2的腔室14、腔室24的底部互相連通,位 于右側的缸體3、缸體4的腔室34、腔室44的底部也互相連通。位于中部的缸體2、缸體3 的活塞桿22、活塞桿32的頂部與一頂胸板23固定連接,位于最左側缸體I的活塞桿12和 最右側的缸體4的活塞桿42頂部分別設置有撐手部13和撐手部43。參照圖3,為該俯臥撐訓練裝置處于未使用狀態下的示意圖,腔室14、腔室24、腔 室34、腔室44中的流體高度相等,其頂面處于同一水平面上。缸體I、缸體2、缸體3、缸體4 的高度均相等,并且橫截面大小相通同。活塞桿12和活塞桿42的長度相等,活塞桿22和 活塞桿32的長度相等,活塞桿22的長度等于活塞桿12的長度加上缸體I的高度減去活塞 11的厚度。使用時,使用者雙手分別支撐在撐手部13和撐手部43上,胸部靠在頂胸板23上, 當雙手向下對撐手部13和撐手部43用力時,力經流體傳遞至頂胸板23,并使力的方向由向 下變為向上,將人體胸部向上頂。參照圖4,撐手部13和撐手部43位于最低位置,頂胸板 23位于最高位置,使用者的手臂處于撐直狀態;參照圖5,撐手部13和撐手部43位于最高 位置,頂胸板23位于最低位置,撐手部13和撐手部43和頂胸板23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使 用者的手臂處于彎曲狀態。本專利技術的另一個實施例是位于最左側的缸體I和最右側的缸體4的橫截面大于位于中間的缸體2、缸體3的橫截面,比例可根據實際需要而定。這種結構的好處在于可以使撐手部13、撐手部43上下移動的距離小于頂胸板23上下移動的距離,這樣更接近于實際情況,因為真正的俯臥撐動作是手掌不動,而身體上下運動。上述僅為本專利技術的具體實施例,顯然,本專利技術的具體結構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構思對本專利技術進行非實質性的改動,均應屬于侵犯本專利技術保護范圍的行為。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俯臥撐訓練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豎向設置并依次自左向右排列的四個缸體,每一個缸體中設有可在缸體中上下滑動的活塞,每一個活塞上連接有向上豎直延伸的活塞桿,每一個缸體于對應活塞下方的空間形成容納流體的密閉的腔室,上方的空間與外界相通,各腔室中充滿流體;位于左側的兩個缸體的腔室的底部互相連通,位于右側的兩個缸體的腔室的底部也互相連通;位于中部的兩個缸體的活塞桿的頂部與一頂胸板固定連接,位于最左側和最右側的缸體的活塞桿頂部分別設置有一撐手部。
【技術特征摘要】
1.俯臥撐訓練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豎向設置并依次自左向右排列的四個缸體,每一個缸體中設有可在缸體中上下滑動的活塞,每一個活塞上連接有向上豎直延伸的活塞桿,每一個缸體于對應活塞下方的空間形成容納流體的密閉的腔室,上方的空間與外界相通,各腔室中充滿流體;位于左側的兩個缸體的腔室的底部互相連通,位于右側的兩個缸體的腔室的底...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程建英,
申請(專利權)人:程建英,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